对于大学生来说,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6-24岁人口城镇失业率达到惊人的19.3%,为历史新高。
“北大博士当城管”,“985研究生进卷烟厂当流水线工人”一类的新闻已经变得不足为奇了。
而“上大学无用”的言论,也越来越开始流行。
其实,这个现象早在美国已经流行开来。
由于美国大学的学费高昂,而且考上大学也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所以与10年前相比,美国的大学学生减少了近400万!
近期美国进行了几项调研:考大学,对找工作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01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
45岁以下的本科毕业生中,有超过40%的人不认同“接受教育的收益超过了成本”。
这说明,很多高学历的人,对自己收入状态很不满意。
但从数据上看,也并非那么一回事。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拥有学士学位的工人比只有高中文凭的工人多挣67%。
《华盛顿邮报》的调查则发现,8所美国藤校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起薪则在7.5万至8.1万美元之间,超出平均薪资2万至2.5万美金,10年后这个差距将会变得更大。
调查发现,常春藤校学生的收入则是其他大学毕业生2倍-6倍,哈佛大学的中等学生比普通大学最顶尖学生赚得都多。
在2015年时,清华大学的李宏彬教授认为:
含211大学在内的名校毕业比普通大学的收入高28%,而985大学的回报率,是211大学的1倍。
所以读好大学还是有回报的。
不过,越是名校,竞争越是激烈,背景和运气的加成也更大。
根据皮凯蒂的数据,假设一个人从清北毕业,那么可以确保他能拥有全国前1%的收入。
只要战胜0.9%的人,收入即可翻4倍,再战胜0.09%的人,收入则可翻24倍,达到2663万。
仿佛只要再努力一点点,远超出想象的财富便能唾手可得。
但美国调研机构发现,名校生的优势并不一定是名校赋予的,是名校本来就吸引了更多更聪明、更勤奋,家庭条件、资源更好的学生。
所以,名校毕业生赚钱更多,或许并非完全是“名校加成”的原因,更多是来自于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等自身原因。
能进名校的孩子要不是自己聪明、勤奋,要不是家庭教育好,内驱力强、家庭资源足,这四个条件至少占据三个。
哈佛新生调查显示,超过31%的学生是校友子女,其中校友子女里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
美国顶尖大学的校友录取政策更是一直被人称作财富和地位的世袭。
而在中国,情况也越来越相似。
寒门难出贵子,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共识。
曾有人给清华学生做过画像:
“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所以,名校确实聚集了全国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都占优的学生。
02
我们都知道,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人都有辍学的经历,那么,如果是同样聪明的孩子,读大学和不读大学的区别会有多大呢?
美国调研机构还找了19000名家境中产及以上的两组学生,进行对比:
一组是被名校录取并毕业的学生,一组是被名校录取后,却因财务、家庭等各种原因未能入读名校,选择其他普通大学就读的学生。
从1999年和2011年,对这两组学生进行观测。
调查发现,对于那些可以上名校,但没有被名校录取的学生来说,无论在哪上学,毕业多年的收入几近无差。
名校虽然会对收入有影响,但是花大价钱进入精英中学和大学,并没有让孩子们更有优势,同时毕业后收入上与普通大学同等家庭水平的学生无显著差别。
但也有例外。
调研机构指出,这个研究结果不适用黑人学生、拉丁裔学生、低收入学生,和父母非大学学历的劣势背景学生。
也就是说,家庭背景水平越低,读名校就越能提升收入。
家庭社会阶层越高,读名校与读普通学校差别就不是很大。
换句话说,家庭条件越差,越是名校教育回报的受益者。
名校可以弥补寒门子弟在原生家庭里缺少的资源,大大改变他们的命运。
03
通过这些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其一:
对于寒门贵子来说,考进名校依然是最稳定的占优选择。
所以永远要相信,努力不会无用。
其二:
中产及以上家庭的小孩,哪怕没有进入名校,“混”得也不会差。
对于中产及以上的父母来说,可能无需过度焦虑,鸡娃不如鸡自己,为孩子打下更好的基础。
这种基础不仅是钱,还有许多软性投入如:
社交能力、人脉关系、声誉名望、健康习惯等等。
其三,名校虽然性价比不高,但有很多宝贵的“隐性资源”——引领世界的前沿研究、泰斗云集的顶级学术讲座,明星教授扎堆的活动论坛,引以为豪的社会名誉,优秀的同学资源……这些都是不可小觑的财富。
对于中产家庭的孩子来说,上名校的价值不是改变命运,而是努力突破自己,找到兴趣所在。
对于中产父母们来说,既然上名校不大能改变孩子的命运,那么激励孩子追求名校的方式也应该变了——
多去鼓励他们发现价值,提升自己,追寻梦想,而不是强调分数和经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