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是个雨天,雨从早晨就开始下,一直没停。现在的天依然是灰暗的,能看到天上还有很多乌云没散,看来雨还会再下一段时间。上午躺在床上,开始看尹建莉老师的书《自由的孩子最自觉》,看完4~8章,其中第4章的内容,令我有很多感受。

书的第4章写了9个小节的内容,这9个小节也是9封问题家长的来信,讲述了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向尹建莉老师求助,或者跟尹老师探讨自己的某种教育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应该继续坚持。

作为一个12岁孩子的妈妈,书中的这9个育儿问题我都曾遇到过,回想自己当时,并没有这么多激烈的反应。不知不觉间,孩子已经长大,也没有变成我不想看到的某些样子。现在的家长是怎么了?本意是爱孩子,但如此“育儿”,爱在哪里?

吃喝拉撒是每个人的生理需求,更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孩子天生就会吃奶,饿了自然会找妈妈,累了就会自己睡觉,这些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部分家长的眼里,却成了天大的事,并引发了很多的奇葩处理措施。

孩子是否要坚持母乳喂养,要喂养多久,难道不是当妈妈的自己决定吗?书中来信里的宝妈,生大宝时候,是一位全职宝妈,母乳极好,却在周围人的极力劝说下,给一岁多的大宝强行断了奶;到了二宝,宝妈有主意了,现在孩子马上2岁,仍在坚持母乳喂养,即使奶水已经不好,也还在坚持。

作者分享自己的吃奶经历,生在农村,又是最小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吃到6岁,才自然而然的断了奶。这样的经历在我身上也有过,深有同感。那时候的家长,似乎没有太多断奶的概念,总是遵从着孩子的天性,给孩子一个很自然的长大体验。

我自己的孩子,纯母乳喂养到三岁左右,10个月左右开始添加辅食。孩子会吃东西以后,慢慢的就减少了吃奶的次数,断奶也是很自然的就断掉了。当时也有不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但是我一直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对于是否母乳喂养,首先要看妈妈当时的条件,其次要看孩子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让孩子得到最贴心的照顾,这就是一个做妈妈的最好选择。孩子的哺乳权和何时断奶决定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在任何人的嘴里。

两岁的孩子,因为大便坚持不用马桶,和家长杠上了。因为这件事,全家出动,有计划、有步骤且一直痛苦纠结,纠结孩子的这个问题。年轻的家长从孩子一岁多就开始训练宝宝如厕,结果适得其反。作者说,“吃喝拉撒睡”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大自然设计得非常完美,到该使用什么功能的时候,这个功能自然会启动。

如同婴儿自然就会吮吸乳汁,双腿正常的孩子自然就会走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在儿童教育中,一个极为简单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会演变成一场重大的心理伤害事件。作者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成年女子从小到大一直尿床,从心理问题演变为生理问题,其形成原因就是家长在她小时候对她偶尔的尿床不满,然后进行过度训练,使她的一生被一泡尿摧毁。

而这个两岁的孩子,拒绝大便拉在马桶里,也是因为家长太在意孩子拉裤子,试图训练她的结果。

无独有偶,我儿子幼儿园有一次大便拉在裤子里,他不敢跟老师说,一直坚持到回家。回家之后,我给他换了衣服,洗了澡,这件事就过去了。这之后他再也没有在幼儿园拉过裤子。

直到现在,偶尔问起他这件小事,他说他都记着呢,没有感觉难为情,反而觉得挺好玩。当时如果我反应过度,或许孩子会害怕,会难为情,会担心老师说他,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果,就不置可否了。

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习惯的养成。

书中,有孩子吃饭太慢,有孩子不愿意刷牙,有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吃零食,变成了小胖子。

吃饭太慢的孩子,就是家长自己造成的,妈妈一直唠叨,让孩子吃饭变成了痛苦,没有胃口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家长越催促,孩子越拖延,最后慢到了病态的地步。

我家孩子面对他老爸饭桌上唠叨的对策是,端起碗,回到自己房间,把门锁上吃,耳不听为静,也是被锻炼出来了。

如果我们家长把自己的心思用在帮助孩子上,而不是改造和控制孩子。我们的“精明”和“细腻”用来多了解孩子,多观察孩子。找到孩子吃饭慢的真正原因,多思考自己的做法,孩子就会成长的更快乐些。而不是把人生中最快乐的一件吃饭大事,变成了一件自己生命中最痛苦的事。

不愿意刷牙的孩子,刚刚3岁4个月,妈妈把宝宝关进卫生间,刷完牙再叫她,她再开门。宝宝每次都会大哭,妥协,乖乖刷牙。这样的做法真是不敢苟同。妈妈完全可以换更好的方式,多动动脑筋,帮助孩子爱上刷牙,养成快乐刷牙的好习惯。

小胖子的父母毕业于国内名校,后到美国定居,她和爱人都是身形苗条,身材瘦长的人,并无肥胖遗传基因。孩子上小学时候稍胖,妈妈就开始精细控制孩子饮食,学习当地人做法,每天每顿精心计算卡路里,决不允许孩子多吃一口,哪怕孩子喊饿。

结果孩子对食品越来越感兴趣,凡妈妈控制不到的地方,比如参加同学派对、学校活动、教会活动等,就一顿狂吃。这样的结果自然就变成了妈妈最不想看到的样子,一个确定无疑的大胖子。

我们的爱像手中的沙子,你握的越紧,沙子就流失的越多,想要握住的爱就会所剩无几。

我们越想要一个完美的孩子,越精心去打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这个完美的孩子,就会变成我们越不想要的样子。

万物生长有自己的规律,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适当的引导和做榜样,孩子一定不会长歪了。反之,则会欲速而不达。

父亲每次同我通话,都会嘱咐我好好照顾婆婆,他说的很自然,我听的却是一波三折。最开始,我会反驳,说不用我照顾,内心的潜台词却是“又不是我亲妈,我才不管”。听多了,不再排斥,会随口答应。及至到了现在,能够平心静气,能够主动照顾老人,有了很大进步。

反思改变的过程,是被父亲感动的过程。小时候,父母从来不讲大道理。母亲会耐心照顾生病的奶奶,会让着脾气不好的大姑姐,会对小姑姑很用心。父亲不仅给外公外婆养老送终,还包揽了几个舅舅、小姨的结婚问题。谁让妈妈是老大,有一堆的弟弟妹妹呢?及至到了后来家庭已经很困难,对于那些亲戚朋友,能伸手帮助的,父亲也是从来都不推辞。

父母在为人处世方面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耳濡目染,一路自由成长,没有变坏,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我做事的方向。

看着书中形形色色的家长,为了孩子变得更好,各显神通,八仙过海,把一个个小人逼到了各种的难堪境地。心中感慨万千。

如此精细化管理和教育孩子,这些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会反抗?会对立?会叛逆?会压抑?会放弃自己的生命?想想都会不寒而栗。

我们都那么爱孩子,可是我们却又不会爱孩子。

看书学习的意义,在于对照自己,纠正自己,反思自己,坚持好的,改掉偏颇的。去思考去实践,去感受生命的本质,去发现生命中的真善美。

学习亲子教育的意义,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照猫画虎,不是完全照搬,更不是拿来主义。

是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思考每个成功亲子教育背后的时代背景,去发现好的亲子教育之中,自己可以借鉴对照学习的方向,然后理解体会,再慢慢实践。绝对不是粗鲁的完全复制。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也不同。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这片天空下,自然生长,收获最好的自己,是我们坚持学习的终极目的。

写到这里,雨暂停,但仍能听到一点雷声。

一直想淋淋雨,听听雨打在伞上的声音,儿子也想这么做,就是没有机会。今天正好了。

写完今天的分享,拿起伞,走出去,感受下生活的真风雨,去接孩子放学,陪孩子一起从雨中走回来,应该是个很不错的主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细化管理”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