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算过,已有多少时光,从你我生命中划过?
时间很瘦,悄悄地从指缝间溜走,握都握不住。
01 清与浅
有关时光飞逝的大部头有很多,但必须要提起的是《步履不停》,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是枝裕和最成熟的巅峰之作,极好的诠释了是枝裕和的主题哲学和电影画风,他也是亚洲为数不多的、高质且多产的作者导演,他的作品,曾成就了史上最年轻的戛纳影帝。
《步履不停》,不是追思逝者,也不是纪念过去,而是讲述关于此时此刻存活于世的人们的故事。
故事以一次日常家庭聚会为主线,讲述了家族次子良多携妻儿回父母家两天一夜所发生的日常琐事:严厉孤独的父亲,碎碎念的母亲,因救人意外离世的长子,生活安适的女儿一家四口,娶寡妇为妻的次子一家三口,当然,依然还有象征希望与未来的孩童形象。
一家人两天内的生活景象,却让你我看到了这个家庭几十年间的生活状态。没有升腾跌宕,没有波涛汹涌,也没有撕心裂肺,犹如,向平静的心海投去一根小小的针,会扎到哪里,无人知晓;只是,看着别人却能发现自己,并把问题带入生活,跟随情景,不禁认真思考。
是枝裕和的作品就是这样的清与浅,清如诗画,浅显明亮又引发深思。他将散文的柔美融入日常琐碎,以时间为主线,讲述着每个生命体的琐碎人生,暗流涌动的细腻情感之下,音符缓慢跳动的生活背景之下,闭上眼睛是舒缓,睁开眼睛却是沉重;在这个深邃的情感世界,满是关于家的记忆,苦涩童年,当然,还有父亲。
娓娓而来,涓涓而往,无论是读书亦或观影,行云流水般陈述故事和秘密的发生,不会故意放大强调,不去评判是非对错,不令读者的内心受到压迫。
故事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随性发展,不经意间吐露各自的秘密,各自且喜且悲。
一瞬间,心中有一丝遗憾闪现,那小小的针尖扎进“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里,痛,却来不及呻吟与呐喊。
人总会面对生离死别之痛,却也无法逃脱继续生活之苦。
但,不用担心,总的基调并不算消极,读者的心情也不会倍感压抑,最终,还是可以激励我们能够以太阳生长般的热情,好好得生活下去。
很多人认为,《步履不停》讲述了关于珍惜的故事,而我认为这里面必不可少的还有:和解、放过、陪伴。
02 憾由何生?憾要何灭?
遗憾,是不称心,是不如意,是犹遗恨,是憾痛惋。
这所有,都渗透着那么多的来不及。
如何反转人生的那些来不及,才能不被过往羁绊,终而无憾?
1)、憾,源于过度期许中的一厢情愿,所以需要学会和解:
父亲一直将自己的个人愿景强加于儿子们身上,希望子承父业,希望孩子们可以成为最优秀医生,可是,当姐姐读起弟弟孩童时的小作文时:“我的梦想是可以成为父亲那样的医生!”如今的次子良多却懊恼的将其父亲的一厢情愿狠狠揉碎,恨不能将过往统统丢出生命,并且直接阻止父亲试图掌控孙子的人生。
父亲不能坦然接受家人的不完美,满脸嫌弃的说:“她全身连一根优秀的骨头都没有!”总是挑挑剔剔,指指点点,以致于,父亲被贴上“严肃”的标签,越老越孤独,常常在家人其乐融融之时,独处一隅,甚至在独自散步时,已然没有太多的勇气走上天桥迈向海边,去享受“风轻芦苇荡,云薄浅遮阳”的柔美。
父亲总是想要掌控孩子的未来,这种强势迫使次子良多倍感压抑。当他独自置身于年少时喜欢过的零零散散之中时,曾经那个少年,也只剩苦涩的童年,压抑且被比较的童年。
于是,良多想要逃离这个家,逃离父母,致使对父母和家没什么责任感,与父母的关系也日渐生远;而严肃得父亲,也只能用自己的沉默寡言或严厉苛责,躲在屋角一隅,来维持着他那摇摇欲坠的威严。
父亲对儿子的期许以及个人愿景,促使儿子从小就生活在挣扎之中,时刻想反击想抗争,最终,头也不回的成为了另一个自己,或许,成为了自己原本喜欢的模样。
对孩子有期许不是错,对孩子的爱也并无对错,但过度期许和不适当的表达,很可能会耗尽彼此的爱。
父亲和孩子已然失去了太多欢乐,丧失了太多美好瞬间。
面对娓娓而来的生活,我们应努力理解父母之心,我们应尽早学会和解,才会快乐。
学会与父母和解,想想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要再继续苛责父母的期许与盼望,因为他们都要慢慢老了,时间也从不停歇,我们已然感受到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要陪父母快乐的走过完整的人生才不会有遗憾啊。
学会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既然有骨气拒绝父母安排的人生,那就努力把握好自己的征程,走出自己想走的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成败,能够乐观面对,能够在自己的生命长河里力挽狂澜,父母才能放心、安心、舒心。
此时,反观我们自己,曾经也被期许过,如今也在期许着子女。
但是,我们最终逃不过的问题只是:父母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在岁月长河之中,孩子最终可以得到些什么?
2)、憾,源于心有不甘中的痛惜悯惋,所以应当懂得放过:
祭拜长子纯平之后,母亲与次子良多一家三口步行回家,母亲述说着关于黄色蝴蝶的故事。夜幕降临,竟有一只灵动的黄色蝴蝶翩飞于室,停歇于祭台,母亲瞬间神情恍惚,坚信那就是长子归来。
然而,终是唤儿不得,满心伤痛,真真是“遗憾维系着生者的爱与思念”。
世间万物已然可以寄托母亲对儿子的深深思念,已然成为此生不了的心结,疼痛不已,憾恨难息。母亲对丧子之痛的不甘心,折磨着自己,也惩罚者别人。每年忌日之时,都会邀请被救者来参拜,母亲认为:“如果没有恨,我会觉得自己活的更糟。”
当父亲无法忍受长子纯平所救之人成为了一个碌碌无为、邋里邋遢的人时,终是忍不住内心的疼痛颤抖,狠狠斥责承载着满满期许的已逝之子:“居然救了这么一个‘没用的东西”时,听来是斥,实则是惜,甚至是悔恨。
最终,当命运之窗打开又合上的那一瞬,来不及好好道别,来不及好好补偿,也来不及反转那些来不及。
或许这位父亲也终究明白,传承父辈衣钵,成为医生,实现他的个人愿景,远没有儿子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完整的生命更有意义了。
你我是否也已然渐渐明白,父母终归只是希望子女也能拥有为人父母的平常欢乐。
不禁想起被救者非常自信的一句话:“是的,现在,健康是我唯一的资本”。多么清淡的言语,却犹如带刺的暗涌,击垮了父母早已脆弱的灵魂。
看似愤怒,实则懦弱;
看似轻松,却倍受折磨;
诚然,已经失去了生者该有的生活。
比利·格雷姆说:
如果我们不敢面对生命终究要被夺走的事实,那么我们便没有真正面对人生。
面对涓涓而往的时间,我们应该懂得放过,才是勇敢。
就当是命运的安排,放下无法改变的过去,勇敢的放过自己;就当是命运的安排,放下依旧疼痛的现在,勇敢的放过别人的过错。
学会放过时光,放过人生,释然生命中的不如意,懂得要为活着的人而活,并且勇敢的走向更为明亮的前方。
然而,你我艰难的放过了疼痛过往,终是又轻易的错过了什么?
3)、憾,源于未尽心愿中的余生长叹,所以必须重视陪伴:
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了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英】散文家、历史学家T· 卡莱尔)
直至父亲离去,也不曾与儿子一起看过一场球赛;
父母家里的浴室,瓷砖也始终没有重贴;
妻子们的那些深藏于心的小秘密,也终是成为了秘密;
母亲从没有上过班,为这个家操劳一生,直至离去都没坐上儿子的汽车,没能实现儿子开车带着她去购物的愿望。
就这样,这个家庭的故事带着遗憾和忧伤缓缓收尾。
太多太多的“直至离去,也没有......”
是的,我们轻易的错过了相伴。
人生最不该缺失的,其实也是陪伴。
当我们隐约感受到父母年迈,感慨步履蹒跚,最可怕的是,我们却依然没有做好与父母离别的准备;当然,其实父母也没有想好如何面对那些“迟早”来临的痛。
母亲还没有准备好如何面对生离死别,却也随着父亲匆匆而去,相伴走远。
掺杂了太多敷衍的“随口一说”的承诺,也就那样静静积淀,背负着丝丝没落与失望,日积月累,直至某一天,良多也不经意间给孩子们讲起母亲曾说过的黄色蝴蝶,可是,人生已冷酷得掀过了好几页。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老去,缺失了我们的陪伴;
我们也在老去,缺失了对孩子的陪伴......
太多来不及,就如同没能好好道别,只剩余生叹惋。
就在今天吧,开始重视陪伴,开启高质量的陪伴模式,放下手机、放下电子产品、放下浮躁嘈杂,拒绝某些没有营养的应酬、推掉没有意义的饭局,真诚得陪陪父亲母亲,温柔得陪陪爱人,耐心得陪陪孩子,用对家人的爱把家的温暖无限放大,除了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还应当有一蔬一饭、全身心的陪伴,让每一个爱你的人好好感受并拥有那转瞬即逝的共同时光,这才是最好的幸福啊。
03 时间不歇,步履不停
时间不歇,步履不停,
涓涓而往的时光不能被操控,
但娓娓而来的生活却需要我们认真把握。
我们要敢于放过自己,放过别人,释然不争的事实;
我们应学会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理解为人父母的艰辛;
我们更要谨防角色缺失,重视陪伴,以免错失美好的人生。
只有“来得及”把握人生,
才不会因“来不及”而抱憾余生。
愿你我终能做到:不被过往羁绊,只因心中无憾。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墨古溪山,边读书边陪伴,喜爱风轻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