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之前在我的kindle首页出现了很久,虽然有点感兴趣,但价格不便宜且豆瓣评价不高,所以就没有买。正好这两天这本书上了KU,所以就借阅了一下。总的来说这本书中的部分观点有用,但本书的论证、资料都不够具体全面,称不上是“方法论”,可能只能算是“方法论论”。
本书开篇就抛出其主要观点:学习的目的在于输出。通过传递自己所学来增加对已学内容的理解和驱动进一步的学习,从而避免“学而不用”或“被动学习”。本书的主要例证是物理学家费曼的故事,但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也传达了费曼本人并没有专门将自己学习的方式作为一种方法进行传授,更多的是他的追随者们基于他的故事总结出来这些理论(包括此书)。
在费曼看来,学习分为四步:
concept(概念) → teach(教授) → review(回顾) → simplify(简化);
而本书将第一个概念阶段又划分为确定目标和理解目标两步,从而将学习分为五个过程:
确定目标 → 理解目标 → 以教代学 → 回顾反思 → 提取吸收;
相比于常规的学习方法(即一个人闷头学习),本书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后面几步。通过向外界进行输出,学习者能够得到反馈,负反馈(如批评意见)能够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而正反馈(如夸赞)则能够帮助学习者增长自信,更能够克服后续学习上遇到的障碍。作为一个学习者,当以向他人传递信息为目标时,学习会更加主动。
在概括性地介绍以输出为核心进行学习的好处之后,本书开始讲述如何确定目标。
所谓确定目标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聚焦”,贪多嚼不烂是本书反复强调的观点。为了聚焦,学习者需要经常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一做法所产生的好处有二:一是确定学习对象的必要性;二是确定学习计划与目标之间的实质联系。因此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大部分时间用于具体的学习,还需要预留充分的时间来做三件事:锁定核心目标;正确规划学习过程;及时调整目标与规划。
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是最重要的,而衡量目标好坏可以采用SMART原则,即S=Specific确切的、M=Measurable可测量的、A=Attainable可达到的、R=Relevant(与自身)相关的、T=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例如“学会一门外语”不是一个好目标,“一年内某门外语词汇量达到3000并能够完成100字短文的正确写作”则较好一些。
在讨论了学习目标之后,本书花费了一些篇幅讲解(通常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及可用的一些方法。
系统化思维:我认为是本书最应该深入讨论介绍的地方,甚至系统化本身都足以作为一本书的主题,然而此书并没有很丰富地讨论。本书提供了三种思维工具:水平思维,即类比思维,将相似的模式进行对照后辅助理解;发散思维,即联想,将各种有关的或无关的知识内容进行串联;收敛思维,将多种知识内在的联系抽离,从而发现“知识的知识”。作者认为在充分运用上述三种工具之后所形成的就是系统化的思维。
思维导图:正如其他学习方法论书籍所推荐的,本书同样强调了思维导图的价值。本书的理由是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例如因果、并列这些逻辑关系都是抽象概念,但是在思维导图上它们会被箭头、括号形象化,而形象化的知识(无论本身是形象的或是抽象的)更有利于人类形成长期记忆。
纸和笔:做着同样提到了传统的纸和笔,并且也相当推荐这类工具。笔记的好处在于能够帮助学习者省时省力地阅读和记忆,无论在复述、回顾还是简化阶段都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
从本书核心观点看来,输出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具体的,本书将其分为三次复述:第一次复述,自己进行的、面对假想听众的复述;第二次复述,对他人进行的、真实的复述;第三次复述,基于前面经历的再一次复述,也是回顾和简化的过程。
重视复述的过程首先就给了学习者学习的理由,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复述环节,学习者会识别出难点并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非得过且过;最后,如前面所言,(第二次)复述过程提供的反馈对学习效果有益。
我认为书中关于负反馈的讨论很好。当复述的时候,复述者很大概率上也会收到负面反馈。当收到负面反馈的时候,在感性上的负面情绪之后,学习者应当反思这些负反馈所针对的是学习者本人,还是呈现或表达的方式,或是复述的内容。在充分识别出负反馈所针对的对象之后,才能够确定自己之后的行动是改善表达方法还是改正复述内容,或是我行我素。
讨论完复述之后,就进入了回顾反思的环节。
针对复述时遇到的问题,学习者应该针对性地去改善。如果发现逻辑不通或不够清晰,则需要对已学知识进行再次梳理。如果发现复述时存在遗漏的知识点,则需要及时的怀疑和验证。这也是前面所说的第三次复述。
最后到了简化环节,同时也是我对本书比较不认同的地方。
先说本书的观点。本书将简化看做是学习完成的标志,或者说是学习的直接目的。作者提出的简化原则就是在学习了知识之后,通过复述识别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对自己最重要的知识、已经知识中“最核心的知识”。我们暂且不论如何定义“最核心的知识”(我们可以大体上推断作者想表达的是从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逻辑结构或方法论),光是简化本身这个概念就与作者之前提出的“知识留存率”有了矛盾。如果追求简化,那么所谓90%的知识留存率,所说的应该是全部的知识还是仅仅是知识中的知识。
在我看来,知识的简化倒不如说是寻找记忆知识的trigger(“扳机”),即通过某些记忆点能够将与其相关的详细知识回忆起来,这是一种有用的记忆方法。只需要记忆这些trigger,当你想到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最后联想出绝大部分的知识内容。所以我认为简化的过程简化的是其形式,好比将文件进行无损压缩,而不是追求玄而又玄的“知识中的知识”。我想可能是因为作者前文已经否定了全文背诵这种学习方法,以至于他不好意思提出要把全文记住这样的要求。
到此,书中的内容也讲得差不多了。除了说这本书有意思之外,我想再谈谈此书的一些不足。
在写这篇笔记的时候,我发现此书首要的问题是逻辑不强,哪怕原本已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本书还是四处跳脱,先讨论复述,后讨论回顾,然后又回来讲一些与复述相关的内容。另一个加大阅读难度的地方则在于作者不断地抛出新的“设定”,哪怕是本书核心的五部曲,在开篇部分对前两步就给出了两种定义(“确定目标-理解对象”和“确立目标-了解目标”)。
另一大问题就是本书的很多举证充满了成功学的味道,一方面选择了很多“名人名言”和个例作为论据,堪比高考议论文;另一方面很多看似权威机构所做的研究没有引用资料。如果作者真的有心传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本书的支撑材料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力点,通过可信的科学研究来印证自己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以上就是关于《费曼学习法》这本书的读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