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关于作者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并试图建立自己“metaphysicsofquality”的理论架构。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使他长期饱受折磨和束缚。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医院对他进行了多达28次的电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2017年4月份去世,享年88岁。

作者

关于这本书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在美国出版后,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十余年间,销量达到了800万册。纽约时报评论道:“深刻而重要。充满对我们生活中的两难处境的洞见。是最高等级的精神娱乐。”“我们时代最深刻、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现在看来,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那还是因为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奇异思考,提出了当今人类生活中许多共通的精神困惑。中间透露了他对生命真相、生存本质的看法,行文优美、简洁而动人。本书累积销量超过一千万册;美国大学“禅与现代美国文学”课程的必读参考书;《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70年代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

波西格和克里斯

我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费劲,很多人会觉得枯燥,最后不得不放弃,但是如果你跟着作者的思想深入到良质的探讨中去以后,就觉得越来越有深度了。

作者喜欢自己保养修理摩托车,而同行的约翰夫妇很讨厌修理摩托,甚至讨厌所有科技。这其实和约翰的职业有关系,约翰是搞艺术的,所以更感性,更浪漫一些,他更愿意从直觉的角度看待摩托车。而作者波西格是学理科出生的,更理性一些,他更愿意从知识的角度去看待摩托车。这便是铺垫,以此提出了古典与浪漫,科学与艺术,精神与物质等二元论下的概念。

作者借用婓德洛这个人展开对古典的和浪漫的认知。

1. 古典就是理性的世界观,浪漫是感性的世界观

2. 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浪漫的认知则是从他的表象来观察

3. 浪漫的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是情感而非事实,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和法则,是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形式

现在有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让这两种认知融合起来,这就是斐德洛想做的。

接着作者借用摩托车分析了理性世界,比如摩托车各种系统以及摩托车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等等,在修理摩托车时,必须采用逻辑方法去找出问题。在这部分介绍了婓德洛在哲学道路上都学到了那些思想,其中包括东方的哲学,印度哲学,他知道了禅,了解了佛,最后作者提出了良质,那么良质究竟是什么呢?

接下来就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一部分,作者讲述了婓德洛研究良质的过程。

- 从实践角度看,良质是非形而上学的一面,是快乐的、充满成就和富有创意的。

- 从理论角度看,良质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而且也远远超过人们之前对它的认知。

良质是无法定义的,是无法界定的,它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并且斐德洛发现他研究的良质——卓越、价值、善不属于物理范畴,所以无法测量。

最后裴德洛认为良质是超越主观和客观之上的,这个世界是由三种事物所组成,就是心、物、良质。同时良质又是心、物二者的根源,这就是婓德洛三位一体的新理论,对这一套三位一体的新理论支持,就阻止了浪漫与古典之间的分裂。

斐德洛认为良质只有在主观与客观交会的一刹那才会发生,它是同时意识到主客观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它不仅是主体和客体相遇产生的结果,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

关于良质的这些理解,特别难懂,作者同时也说了,良质既不是伦理学中的善,也不是美学中的美,它可以被抽象为。后来作者在一元论里也谈到,良质就是老子眼里的

最后,旅途快要结束了,波西格和儿子和好了,婓德洛和作者合二为一。婓德洛发现在探索良质的路上,大家都习惯使用二元化思想,但是对于良质来说,如果把事物的主观和客观分开,良质就不存在了,所以要探索良质,必须取消二元化的方法,运用三位一体的新理论。

良质总能消灭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一个心怀良质的人,会使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而不觉得枯燥,周围人也会因为良质传播开来而受其影响,所以让个人越来越珍惜良质就是世界不断改进的方法。

路线

在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人和人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电话,微信,微博,朋友圈,各种APP,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这就是科技带给我们的后果。对于大都市的很多人,工作只是工作而已,每天忙碌的工作,凡事求快,就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却唯独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其实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工作,投身其中,用良质去感受手里的工作,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

对我来说,这本书是那种如果钻进去就很难出来,读完了又很难有勇气再捧起来的书,因为读这类书太烧脑了,也许几年以后我还会再来重温这本书,但愿那时候的心境更宁静一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