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季 169|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

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

——谈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困惑

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学习自然是少不了的,但困惑似乎更多。老师们的困惑普遍聚焦在“书多读了不少,培训参加了不少”,可就是走不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下面,我来来谈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还记得那些年奔波在学习路上的日子,说来五味杂陈。

那些年,我没了午休。为了节省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我决定让出午休时间。于是,当别人舒服地躺在床上午休息的时候,我的午休大都停留在书上小憩的十多分钟里。对,我对自己总是那么苛刻,连同休息只有这么一小段。因为中午余下的一整片时间,没有杂音,没人打扰,是读书的好时光。因此,这段时间成了我读书的“后花园”,在书里,可以自由穿越古今,还可以随意邀约朋友。

那些年,我没了双休。于别人来说,双休日可以睡个懒觉,任起床时间随意延展;或可以就近旅行,释放劳累的身心;亦或闲来约个下午茶,整理出好心情。我的双休,则被安排的满满的,甚至都要溢出24小时之外了。在周末,我起得更早,一般在五点多一点看城市漆黑的风景。这个点起来,好处多多,头脑也是最清醒的,可以攻读一些专业性强或者比较难理解的书籍。我读过较难懂的书大多都是在这个点被拿下的。这样的做法,得感谢我的那些榜样老师们,王君老师,清澜山国际学校的特级教师,凌晨五点多起床读书写作;张亚凌老师,知名教师作家,凌晨五点多起床读书写作;朱永新老师,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凌晨五点多起床阅读写作。他们如此优秀,依然在与24小时争分夺秒,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又怎能偷懒呢?当然,除了不放过清晨,我也不放过双休日的任何时光,吃完饭后,总要安排几节线上课程,并详细做笔记来学习。线上学习在新冠疫情来临之前,还不是常态,但我早已成了线上学习的熟客。那些年的双休,我不知道自己参加了多少线上课程。疫情来临后,线上学习几乎成了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当别人还表现出不适应时,我早已习以为常。

那些年,我没有节假日。节假日期间,我总是奔波在学习的路上,每到假期,是别人享受闲适在家的日子,却是我奔波的开始。连续多年,从不间断。直至新冠疫情来来临,这才收住不安分的脚步。一个人走得远,一群人才能走得久,在外学习,遇见更多优秀的老师和朋友,

尽管,在我生活的小圈子中,自己还算不得最差,但在生活圈外,绝对算不上好,于是更加拼命努力,来获取更多未知领域,以此缩小与那些优秀人们的距离。假期,我过得忙碌,但也踏实,奔波,只为突破自己的元认知。事实证明,一切走过的路都算数,走上教师专业化道路只是早晚而已。

努力,只为不辜负自己。

没有午休,没有双休,没有节假日,只为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些年,我最大的爱好是买书,一本接一本地买;那些年的笔记,一本接一本地写;还有用来做笔记时勾勾画画的红笔,一根又一根地变空。是的,那些年,我跟书、本、笔杠上了,我甚至觉得比高考都辛苦,但再苦也抵不过“我乐意”三个字。

那些年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都是被我刻意安排过的,凌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统统都被规划过。虽然少了聚会,少了逛街,却多了见识,增了踏实。那些年,读过的书胜过前三十年的总和,我又距离“读书人”这个称号近了一点点。但底子太薄,终究不敢称自己为读书人。

那些年,我在别人(作者)的世界中度过的,我穿梭于他、她、它们中。

这些年,我开始读自己,用更多时间来审视内心和对世界的认知。阅读的方向也开始从最初的逐量到现在的逐质,因为质变才是根本,也因此开始涉猎一些根本性书籍。人生总是层层推进,读过一些根本书籍以后,才慢慢发现大道相通,茫茫书海,有些书,根本不必读,自然,有些讲座也不必听。好钢用在刀刃上,金贵的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根本性书籍是块硬骨头,得用“啃读”的方法,啃读,郝晓东老师提出的,什么是啃读?

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一点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

是的,啃读之书,必然是经典之作。何为经典经典?度娘曰:“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如此,才能配得上“啃读”二字。

得知经典有如此多的好处以后,我开始不盲目阅读,与其泛泛而读那些容易理解的,倒不如花些功夫读一些经典之作。因为只有经典,才能突破元认知,只有经典,才能得其精髓。经典读多了,才发现大道相通,许多书和讲座中的观点来源不外乎经典。于是,对于读书和线上学习不再全盘接受,而是学会大浪淘沙,一些讲座固然很好,但于我来说,未必需要,我还发现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获取更多精华,还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我把公益课程与付费课程暂且理解为,公益注重的是发现问题,付费则更偏向解决问题。我想,人们对于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要远远高于发现问题,二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也需要个人做出一些努力,方才能进入到“解决问题”阶段。但是现在很多课程依然停留在“发现问题”阶段,而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则很难给出自己明确的观点亦或解决的办法。因为提出问题相对容易一些,提出者很多,解决问题则需要的更高一层的认知。

的确,获取好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此,我并不吝惜付费学习,且始终坚信:收获大于付出,的确,在一系列的付费学习中,很多认知突破了自己的壁垒。于是,站在更好的台阶时,你会发现有些讲座、有些书,根本不必读,因为里面讲的,也不过是说说而已,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再去悉数学习。

人在大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于热爱学习的朋友们来说,倘若什么东西总是来者不拒,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困惑之中。这些年,经典的阅读,让我开始读懂自己,从要求别人转向改变自己。我开始改变自己的“吃相”,不再饥不择食,而是三千弱水,只取适合自己的一瓢饮。

也许,到现在,还有一大部分人处在盲目学习中,认为只要学习,就都是好事。其实不然,相反不加筛选地学习,还会造成“书读了很多,讲座听了不少,自己却依然没有任何提高”的困惑,误以为学习无用,好比道理都懂,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懂得未必能实践,实践也未必真正懂得时,所以“知道”与“过得好不好”没有逻辑上的关系。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茫茫书海与随处可见的学习培训中,学会大浪淘沙式的“筛金”,读兴趣之书,读经典之作,听能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惑的课程。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万万不可“来者不拒”式的学习,而是三千弱水,只取适合自己的那一瓢饮,这才是教师专业成长之道也。

2021年11月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169季 169|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