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定义汽车,长城画了个看得见的“饼”

何小鹏提出的“AI定义汽车”概念,正在被业界关注并重视,这其中,就包括长城汽车。

9月12日,在一场媒体交流会上,长城汽车透露,其内部已经成立了一个AI Lab部门,主要的工作,就是为整个长城提供包括产品、技术以及企业产品开发在内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底座。

据了解,该部门的技术负责人,是原沙龙品牌智能化技术中心负责人杨继峰。

同时,杨继峰还在交流会上向外界传达了一些长城在大模型方面的想法。虽然大部分还处于规划,或者仅仅是想象雏形阶段,但一定程度上,也让我们看到了在“AI定义汽车时代”,大模型技术的具体应用形态。

总之,我们看到,不管是小鹏还是长城,抑或是其他车企,都已经认识到,AI深刻改变汽车行业的号角已经吹响,即便大家还不清楚未来将会如何,但热身动作早已开始

长城AI Lab,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长城这次的媒体交流会,关于AI Lab的信息并不是非常的多,但从我们获取的一些信息来看,对于这个部门以及AI技术本身,在长城内部的重视程度很高。

AI定义汽车,长城画了个看得见的“饼”_第1张图片

长城汽车AI Lab

长城透露,基于公司战略及业务发展,长城汽车成立了智能化前沿组织——TCAL(Technology Center Al Lab,简称 Al Lab)。长城官方对AI Lab的描述是:

AI Lab将构建起长城汽车全链路AI 技术体系,并基于跨域化、横向化、创新化的理念,以算力、算法、大模型能力建设为基础,将动力、底盘、造型、上车身等组织拉通,打造长城汽车大模型服务平台,形成面向整车领域与研发领域的技术中台。

AI Lab一方面赋能整车端,提升整车智能化体验 ,为用户打造更智能更好用的人性化助手。另一方面赋能研发端,进行产品、研发工具、研发管理方法、流程的创新,反向促进研发体系变革,提升公司研发效能。

通俗一点来说,这个AI Lab主要的任务,就是为长城产品、业务等方面研发基于AI大模型的技术底座,这个所谓的技术底座,就是为其产品功能、技术研发提供大模型通用化的解决方案

在长城的规划中,未来大模型技术将广泛应用到座舱功能开发、智能驾驶,甚至还包括利用AIGC做车型外观设计等等。

AI定义汽车,长城画了个看得见的“饼”_第2张图片

AI Lab负责人杨继峰

这个部门的技术负责人,是原沙龙品牌智能化中心负责人杨继峰。据了解,杨继峰硕士毕业于新

加坡国立大学,在沙龙品牌任职时,主要负责品牌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以及智能运营的产品开发等工作。

另外,杨继峰也在自动驾驶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此前也曾参与过奥迪与宝马的自动驾驶项目。

关于AI Lab的团队情况,有知情人士表示,目前AI Lab已经有了一个数百人的团队。

据称,AI Lab将会是一个集团层面的前沿AI技术研发中心,旨在为长城未来提供通用大模型解决方案。也能够看出,长城对于AI技术在汽车领域应用前景的极高重视度。

“AI定义汽车”,长城有啥想法?

虽然部门成立不久,很多技术还在还在PPT上,但这不妨碍杨继峰向我们描述一种具象的可能,即AI如何去定义汽车,以及以此引申出来的“AI如何去定义车企”的问题。

AI定义的汽车,主要包括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方面。

智能驾驶大模型的应用目前已经比较明晰,特斯拉端到端大模型自动驾驶方案算是给业界提供了一个样板。样板之下,包括小鹏、毫末等车企已经有所尝试,比如小鹏端到端感知大模型,以及毫末的DriveGPT等。

AI定义汽车,长城画了个看得见的“饼”_第3张图片

毫末智行提出DriveGPT

也因为大模型的应用,自动驾驶技术的玩法也逐渐明晰,就是通过数据闭环让大模型逐步迭代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所以这个方面,杨继峰没有说太多,我们也不多赘述,重点还是放在大模型在智能座舱的应用上。

大模型在智能座舱方面的应用,业界的讨论始于ChatGPT在今年的爆火,但具体该怎么用,目前尚属于一个模糊状态,长城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思考。

杨继峰认为,智能座舱的概念被提出的时候,本质上并不是一个AI的问题,而是相对功能机(这里应该是将以前的座舱屏幕类比手机里的功能机)提出的,所以我们在座舱中引入安卓等生态的系统。

但从AI的角度看,座舱的概念被定义为智能空间,这个概念类比智能驾驶来说,就是机器能不能像人开车一样构成一个驾乘空间。

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这里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座舱中的DMS(驾驶员监测系统)评估驾驶员疲劳的程度是根据侧眼睑开合度来评价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是,有的人眼睛天生比较小,就会产生误判,这种问题如何去解决?

AI定义汽车,长城画了个看得见的“饼”_第4张图片

小鹏此前被曝因眼睛小导致DMS误判

驾驶员是否疲劳,与驾驶员个人、驾驶风格乃至历史驾驶风格都有关系,所以如果从AI的角度来看,就需要多模态的感知输入,与历史信息做比对,最后输出一个驾驶员疲劳监测结果。

这也是AI Lab目前正在做的Space GPT空间感知大模型。杨继峰表示,Space GPT目前正在规划中,不过部分技术成果有望在未来的咖啡 OS 3.0中进行应用。

同时,继续疲劳监测这个话题,监测到驾驶员疲劳后,车辆会开启醒神模式,但在当前的情况下,车辆的醒神模式比较单一,比如冷风+暴躁金属乐。

但如果有大模型的应用,座舱系统就可以通过驾驶员的状态、开车的场景等多元因素,组合出合适的醒神模式。

总之,归结起来,大模型应用在座舱中的具体状态,就是座舱可以在没有明确命令的情况下,随时主动进行恰到好处的服务。

那另外一个问题,AI如何去定义车企?

AIGC已经在多个领域投入应用

一个是生产的方式,杨俊峰认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车辆的设计中得到应用,比如车辆外观、内饰等等,只需要将车辆的产品定义进行输入,经过多轮迭代最终输出理想结果(不知道长城的设计团队慌不慌)。

另一个是基于AI的组织架构形式,比如将算法分配在一块,将计算架构放在一起讨论,把数据体系放在一起讨论,把基础设施作为一个专题去讨论(杨继峰原话,个人理解是根据AI的环节做组织结构的变革)。

以上,就是长城对于“AI定义汽车”的一些想法。很多还属于比较遥远的“饼”,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汽车行业下一轮变革的一个具象的方向。

AI定义汽车,正在成为共识

虽然还是一个最初的概念,但“AI定义汽车”,正在演化成一个共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也非长城一家。

今年8月,何小鹏在半年财报会上明确喊出:“在全球范围内,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将成为历史,AI定义汽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而小鹏对自己的定位是,这一浪潮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

如何推动,小鹏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何小鹏表示,公司下一步将建立公司级的智能化研发、规划和运营团队,其本人将会亲自带领这个“大智能”团队,统一规划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多个智能创新技术的演进

AI定义汽车,长城画了个看得见的“饼”_第5张图片

理想Mind GPT

另外,理想在今年的家庭科技日上,也提出了Mind GPT概念,旨在将座舱进化为一个多模态感知的主动式座舱,这个“饼”画的和长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虽然是饼,但也是看得见的未来。

显然,下一轮汽车行业的变革已经吹响号角,很多人都不想落于人后,因为上个时代的竞争,众多传统车企的后知后觉已经为此付出代价。

毕竟长城掌门人魏建军都已经开始啃大模型论文了,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汽车,/,芯片,/,医疗,/,信息技术,/,头条要事,人工智能,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