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好书,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以“禅师”和“青年”对话的方式,将原本高深难懂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结合生活的例子,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出来,是一本关于我们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工具书。
全书分为五章,透彻地分析了生活中种种烦恼的根源,并且还一一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生活给我们很多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来自金钱、时间,和人际关系,可实际上,这些束缚是来自我们的心灵。
人生选择的权利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改变自己,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就会发现,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1.一味关注过去,只会止步不前
《下乡养儿》中的主人公天天,接连换了好几家幼儿园,都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最后只好辍学在家。她害怕见到老师,更不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父母只好在家陪着孩子。
慢慢地,天天更不愿意出门了,白天在家睡觉,晚上嚷嚷着父母陪她一起玩。全家人过上了夜行动物的生活。在老师的建议下,爸妈决定带天天到乡下生活,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生活轨迹。同时也希望通过在乡下的生活,能够改变天天胆小、害怕的性格。
一开始,天天特别害怕,不敢离开妈妈半步,很多事情都要爸爸妈妈来帮忙。后来,在老师和爸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放羊、做饭、和小朋友愉快的相处,并且在爸妈晚上外出的时候一个人待在家中。
她变得勇敢,乐观,坚强,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天天上了小学,过上了普通孩子的生活。
上述主人公天天在大部分人看来已经是问题小孩了,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要建议去看看心理医生,分析原因,做一下心理疏导。
但是这对父母没有去为什么天天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在老师的建议下,他们勇敢地带孩子走出去,让孩子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最终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她的父母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心理医生,一味地找原因,并且急于求成让孩子返回学校,或许结果会更加糟糕。
正如阿德勒心理学所说的,如果只关注过去的原因,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但是,我们要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2.自己的人生,自己选择
立足于原因论的精神科医生会告诉你,“你的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 ,继而简单安慰“错不在你”,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但是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了心理创伤。
当然,否定心理创伤并不是说,曾经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家庭暴力之类的事件对我们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
但是关键的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怎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俄罗斯接收了来自中国地震灾区的1500名孩子们,其中大部分去了“海洋”全俄儿童中心。
在那里他们接受了为期21天的心理疏导,那里的老师们还为他们准备了丰富的文娱活动。
第一次游泳,第一次滑冰,第一次做手工……这些经历温暖了在地震中受到惊恐的孩子们。十年过后,这些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有幸再次去到俄罗斯当年的疗养院,他们激动地表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虽然当年只有短短的21天,却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友爱的种子,并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说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们看到世界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回国以后要更加努力,自立自强,才能对得起当年帮助他们的俄罗斯老师们。
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曾经的心理创伤并没有打垮他们,相反,地震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成熟,更懂得如何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杜富国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对队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杜富国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
面对这样的人生变故,杜富国选择了积极面对。每天他都要进行五六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所有的治疗和训练,他都乐观地配合,他的身体状态恢复良好,甚至超出了医生的预期。
杜富国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一名战士,应该重新站起来,再苦再累都会坚持,希望每天都有新突破,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扫雷英雄杜富国,用他的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即使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我们都不能被它打败。只有乐观、勇敢、积极地面对,这段经历才会成为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
3.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这就是目的论。
就连我们在发火的时候,他也认为我们是“为了大发雷霆,从而制造怒气”。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他们只是借助发怒这一工具来进行交流,不懂得还可以用逻辑性的语言来进行交流。
有一次在餐厅吃饭,我碰到一位男青年和服务员发生了冲突。服务员端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汤汁溅到了男青年的衣服上。这本是一件小事,但是青年不依不饶,说他的衣服是新买的名牌,还大发雷霆。
此时看到他接了一个电话,他的态度立马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看样子像是上司打来的。挂完电话后,他又勃然变色,不论服务员怎么道歉,都无法消解他的怒气。最后还是众人拉开,经理过来免单这事才算完。
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解释,这位男青年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他是想通过发怒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服务员听他的话。
作为相应手段,男青年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其实,男青年不大声训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会向他诚恳地道歉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男青年还是采取了发怒这一手段,因为这是一种最快捷的让对方屈服的手段。所谓愤怒其实是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完电话后再次释放出来。
丽丽是位性格开朗的语文老师,前几天和她一起吃饭,就听到她在怒气冲冲地讲述自己遭遇的事情。
听了半天才弄明白,原来是一起外出培训的教师在别人面前说她的风凉话,被她知道了,当下气得连饭都吃不进去了。
后来丽丽找到对方,当面与其对质,直到对方赔礼道歉,这事才算完。
我劝说丽丽不要生气,丽丽却越说越来劲,整个餐厅都能听到她发火的声音。
阿德勒认为,丽丽发泄愤怒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震慑对方,二是为了让听众都能同情、理解她,进而认真听她讲话。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越劝说,当事人反而越生气的原因。所以愤怒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碰到别人的人格攻击或者明显的找茬儿挑衅,我们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不会影响你的态度。
阿德勒在书中提出,人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过去支配,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阿德勒的“目的论”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改变的。不妨摘下代表“过去”和“感情”的眼镜,积极拥抱改变。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无论过去我们经历过什么,都不要一味的关注过去。重要的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赋予过去新的意义。我们的人生,可以自己选择,千万不要被过去所束缚。明天,我们将要继续讨论如何摆脱不幸的过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今日话题】-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碰到别人的人格攻击或者对方的明显找茬儿挑衅,没必要使用发怒这一工具,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你遇到这种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