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5》| 曲飞解读

关于作者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秩序的沦陷》获得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

关于本书

这本《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系列的第五卷,作者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核心内容

作者把中国的元明两代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着眼点放在这个时代的“挣扎”。这种“ 挣扎”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政治传统的断绝;小冰河期气候的影响;欧洲人的到来与新的世界局势。


图片发自App


1.蒙古征服导致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断绝,过往时代中对皇权的制衡势力消亡,起到约束的礼法系统也衰落,这个影响持续到元朝灭亡之后,具体表现就是,明朝皇帝个人独裁倾向的加强,朱元璋废除宰相职位,同时将皇帝个人制订的规则置于法律之上。

2.从元朝建立前到明朝灭亡之后,持续4个世纪的“小冰河期”气候,这种气候条件导致灾害性天气频发,并且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如耕地扩张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频发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民变和外族入侵。

3.大航海时代之后,不断出现在东方的欧洲人,跟他们的贸易带给中国大量的白银收入,但同时欧洲贸易体系和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的不兼容,这种矛盾也在一点点发酵,另外欧洲人带来的科技、宗教、武器,也都开始影响中国。

金句:

1. 那些看见龙的人宣称,这些偏离常态的现象是皇帝未能留意民生的征兆……如果我们也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么我们也会看到龙。

2. 也正是因为规则的弹性,每一次的危机都会变成继承的危机,而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要以体制本身应对未来威胁能力的下降为代价。

3. 当皇帝作为上天的化身为灾民下达救荒敕令的时候,世间的一切似乎仍能恢复如常。而当上天变身为市场时,人民很难想象还有什么能够将他们与死亡阻隔。

4. 随着经济的增长,动物的自然栖息地消失了,森林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堪一击,崇祯十五年,南京朱元璋陵的一棵300年树龄的古树被砍倒,两年后明朝覆亡,许多人相信王朝的终结是这一渎神举动的天谴——也许他们是对的。

5. 什么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财政破产?叛乱?满族军事强权?还是天气?正是上述事项的综合作用拖垮了明朝政权。与其思索是什么最终毁灭了明王朝,不如问一个更加令人困惑的问题:明政权是如何维持到最后一刻的?

撰稿:曲飞

脑图:摩西

讲述:于浩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佛中国史5》| 曲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