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 经典语录

1. 真正认识世界的惟一方法是重建世界,这是一条科学公理。也就是说,为了真正了解“什么”引起了“什么”,必须不满足于简单的观察,必须负责任地制造出第一个“什么”,才能有把握说这第一个“什么”确实是第二个“什么”的原因。

2. 尽管事物在变化,但我们不要以为所有的变化都是向着人道主义的方向发展并因此自满起来。

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4. 首先,我们都容易受后见之明偏见(hindsight bias)的影响。这种现象是指当人们知道某一既定事件的结果时,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对该事件的预测能力。

5. 行为古怪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疯子。

6.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使得我们生活在两种准则相互矛盾的状态中——一种是与个性有关的准则,另一种是与从众有关的准则。

7. 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更受欢迎。显然,在某些情况下,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的,不从众会引起灾祸。

8. 质问和指责他人比理解这些错误决策背后的心理过程要容易得多。但是,只有通过对这些过程追根究底并尽力理解,我们才有希望改善人们的决策方式,从而减少将来灾难性决策的发生率。

9. 我们知道别人从众,但低估了自己可能从众的程度。

10. 要减弱个体对团体压力的遵从,一个方法是让个体先说出自己的最初判断。影响个体遵从团体压力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受压力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团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11. 将准则和信念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对社会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

12. 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把这种影响全部扔掉,一个人不再和别人发生任何互动,那么这个人其实已经算不上是人类了。

13.人类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并不会理性分析全部信息,而是会找捷径,依赖于直觉偏见,做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决策。

14.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15.认知失调是一种本能反应,它反映了人们的不理性,不过也可以利用它来实现一些积极的目标。

16. 为了获得如何恰当行动的信息而去观察别人并遵从别人,比只为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而去遵从别人,其结果会更有力。

17.当客观现实很模糊时,别人就成了主要的信息源。

18.任何一个具体行为要么起因于依从,要么起因于认同或内化。

19. 确定紧急事故的发生是助人的第一步;设想自己有责任介入是助人的第二步。

20. 面对惊恐、愤怒的人们,只有事实和数据是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的。只有在与选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这些事实和数据才会有效。

21. 当问题与我们相关并且非常重要的时候,人们具有认真思考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全面地审视劝导的论点与论据。但有时候,即使问题很重要,即使劝诱者巧舌如簧,人们也可能由于心不在焉或过于忙碌或者劝导表达得过于肤浅时而不去做认真的考证。

22. 呈现问题的方式要么刺激人们思考,要么触发人们的即刻认同——这取决于信息发布人所采取的途径。

23. 增加宣传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基本说来,有三类重要变量:(1)宣传源(谁说);(2)宣传的性质(怎么说);(3)接受者的特点(对谁说)。简言之,即谁对谁说什么。

24. 当非常自尊的人发现自己与某位信誉很高的宣传者看法不同时,他可能体验到冲突。他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来解决冲突,也可能通过坚持原来的观点来解决冲突。

25. 当压力过于明显以至威胁到人们的自由感时,人们不仅会抵抗压力,而且往往会采取相反的行动。

26. 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很容易将仇恨与残暴用到极处,却还以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

27. 我们解释社会事件的方式通常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想法,也取决于我们一般用以判断事物的信仰和范畴。解释世界的范畴因人而异;有些人透过乐观的眼镜看世界,而有人用敌意或悲观的眼光看世界。

28. 态度指信仰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情感和评价成分。换言之,态度是储存起来的评价无论事物本身好坏。

29. 精神自我是如此宝贵,一个人宁愿放弃朋友、美誉、财富和生活本身,也不愿失去它。

30. 自我中心思想(egocentric thought)指,一个人容易认为自己更接近于事件的中心,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31. 自我保护偏见(self-serving bias)指,人们有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个人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环境因素的倾向。

32. 社会性动物最迷人的方面之一是,我们有把自己视为善良、理性的人的动机——以及这种需要是如何经常引导我们从事既不善良也不理性的行为。

33.正如怀特所说:当思想与行动不符合时,决策者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调整到与自己的行动相一致。

34. 毫无疑问,面对即将发生的灾难,理性的人会承认危险的降临,学习有关知识,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35. 人们既有采取理性、适应性行为的能力,也有减少不协调行为的能力。

36. 敌意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而手段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中存在着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

37. 卢梭的高尚的野蛮人的概念(提出于1762年)认为,人就其天性而言,是一种善良的动物,正是束缚的社会使人们变得好战,具有攻击性。

38. 弗洛伊德认为,除非允许人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的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因而便产生暴力行为,或以精神疾病的状态显现出来。

39. 一个抑制攻击行为的重要方法是,清楚地指出这种行为是不适当的。最有效的指示者就是社会——即在同一情境下,其他有自制能力的、相对无攻击性的人在场。

40. 一个怀有很深偏见的人对与其持有的刻板印象相反的信息具有免疫力。著名的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尔蒙斯曾经说过,改变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就像让阳光照入瞳孔——瞳孔会本能地收缩起来。

41. 整个归因过程呈螺旋式上升,即偏见引起了某种特定的负面归因或刻板印象,而这种负面归因或刻板印象又反过来加强了偏见。

42. 当女性获得成功时,人们通常将其成功归因于勤奋或运气;而男性获得成功时,人们通常将其成功归因于才干。

43. 偏见的四个基本因素:1)经济和政治的竞争或冲突;2)转移攻击目标;3)人格需要;4)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的遵从。这四个原因不是彼此割裂而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44. 假定资源是有限的,统治团体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会尽量剥削或诋毁少数团体。当世道艰难,在相互排斥的目标上存在冲突时,偏见态度很容易滋长起来,而不管这些目标有关经济、政治,还是意识形态。

45. 古老的希伯来人的一个习俗。在赎罪日里,一个牧师一边把手放在一只山羊的头上,嘴里还一边说着人所犯下的罪恶,这样就象征性地把人的邪恶与罪行都转移到羊的身上。然后这只羊被放逐到野外,这样这个社区的罪恶就被洗清。这个生灵就是“替罪羊”。

46. 人们最喜爱(1)那些信仰和利益与自己相同的人;(2)那些有技术、有能力和有才干的人;(3)那些具有令人愉快或“令人崇拜”的品质的人,如忠诚、通情达理、诚实和善良等;(4)那些反过来也喜爱自己的人。

47. 我们喜爱那些只需要我们付出最少的代价就能为我们提供最大酬赏的人。

48. 让某人给你以帮助,是增加你的吸引力的更可靠的方法。

49.曾帮助过你的人比你曾帮助过的人更乐于帮助你。

50. 受到喜爱的确能使人心变得更有柔情。并且,我们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越大,对喜爱我们的人就更加喜爱。

51. 感到自己很安全,无所忧虑的人,他们的需求不太强烈,即他们不大可能接受一个邂逅的人的主动表示。

52. 被爱完全战胜的恨转变成爱,这种爱深于先前没有恨的爱。一个人如果爱上一个以前总是痛恨或引起痛苦的东西,他能从这种爱里感到愉快。因为这种愉快是从消除先前所恨的对象造成的痛苦的努力中得到的,所以就更加愉快。

53.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具有一种使用复杂的语言互相交流复杂信息的能力。人类相互之间可以有很微妙的交流,这比起别的动物来实在了不起。但人们之间经常发生误解,甚至在关系很密切、相互很关心的人们之间也会发生。

54. “宁肯攻击别人也不表白自己”。所以,他们使自己轻易地陷入了冲突之中。

55.交流的目标:1.培养明确的、坦率的、不怨天尤人的交流方法。

2.培养勇于检查自己的行为和探究它对他人的影响的意愿。

3.培养通过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强制或操纵来消除冲突和纠纷的能力。

56. 用感情的形式表达反馈比用判断和评价的形式来表达,更易于使对方接受和应付。

57.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经指出:“无论这个猜想多么美丽或多么机灵或多么有灵气,如果实验与猜想不同,那么猜想就是错误的”。

58. 根据斯腾伯格的理论,圆满的爱是亲密、激情和承诺的混合。

59. 免疫效应 inoculation effect

通过先暴露给人们少量与其立场相反的观点来防止人们试图改变他们的态度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性动物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