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征集来的广告语传播效果差

——广告语传播的心理学原理

2020年已经过去大半,广告行业企业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可是在这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竟然有一种宣传方式永远方兴未艾热度不减,这种方式就是“广告语征集”。不管行业形势怎样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人们对“征集”的兴趣依旧浓厚,可能是基于“投资少,回报高”的价值考量,也可能是“说不定会有巨大惊喜”的幻想,总之商家对“征集”活动乐此不疲。

来自网络

虽然“投入少”,但是征集的结果最终如何呢?

浏览各大征集活动,发现所谓盛况空前的“征集”,不过是企业浪费金钱的一场自嗨罢了。

从本质上来看,企业之所以需要“征集”一个广告语,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品牌传播的问题”需要解决。无论是广告语、logo、宣传歌曲等等的征集,都是为了解决品牌传播中的某一个问题;以此为考量,没有解决问题的都是一次失败的活动。

可是,从各种公布结果看,活动搞得很热闹,但评选出的作品中能够起到传播作用的凤毛麟角。

为什么这些经过层层筛选、众多领导把关、“众望所归”的广告语最终没有传播起来?而那些被大家嗤之以鼻的“恶俗”“很low”却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来自网络

套用那句很烂俗的话:一个人成功总有他成功的道理!广告也是。

“恶俗”广告语的成功在于“它完全符合语言传播的规律”。

广告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大众传播行为。传播的第一要义是能够在大众中间传起来。这就要求广告语必须满足两个先决条件:通俗和简单。通俗就是说人话,简单就是字要少。

因此,我们平常听到的能够毫不费力说出口的都符合这两个特点。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送长辈,黄金酒”“高露洁,没有蛀牙”“困了累了,喝红牛”等等。

普通的话语,尤其是口语不是书面语,人们才能在说话交流的时候顺畅地说给另一个人听,而那些不成功的和评选出来的广告语,动不动讲究用词典雅、富有意境、对仗工整的广告语,人们在日常说话的时候根本就不会用它,一句消费者不会说的话,怎么能够传播起来呢?

第二,简单的字词只有简单的字词才能保证容易被记住,并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丢失。越是简洁,越容易被记住,传达准确性也越高。资深广告人口中常常说的“少即是多”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户外广告、电视广告还是广播广告,内容越多听众记得的内容越少,

更不用说向另一个人转述了,复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几乎是100%。

与其如此,不如只说一句最重要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当中多重复几遍,印象不仅更加深刻,还能够正确传播,信息不损耗,成功率更高。

深谙此道的公司都成功了,尽管有很多广告语消费者不喜欢,经常diss他们还是成功了。

往更深层次研究,广告学是一门看似简单,实际上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基础是传播学和群体心理学。

来自网络

大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传播的手法和广告的样式。

广告针对的是受众(所有听到广告的人)这一群体,受众的特点是茫然,即心理学上说的“集体无意识”,消费者就是这一茫然的群体。

针对这一特点,广告语之于消费者就是“一颗无意识的药丸”,要绕过顾客的“心理防线”这道关卡直接“服下”的方法——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断言”。

这个药丸是不能被“有意识地”进行判断的,否则无效。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被非专业人士精挑细选出来的广告语,都没有传播出去,都停留在了领导的口中,自家的广告画面上和那些不怎么高明的包装上。

因为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些广告语的诞生一开始就是错的——他们是通过意识层面的挑选,有着深层意识判断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直接进入潜意识;所以挑选越严格,广告语越失败。

它绕不过人们的心理防线,人们一看到它也会迅速产生判断意识,被阻挡在潜意识之外,广告无法进入心智。定位时代,心智就是各大品牌的战场,进入不了心智就进入不了市场,还谈什么市场占有率呢?

广告人的真本事、专业性,正是在这里得以体现——广告语和广告设计是否成功绕开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让品牌轻松进入客户心智,获得心智资源——这才是真正专业的广告人在做的事情。

可惜大部分所谓的文案、设计、美术指导、营销总监、企业老总等等都没有这样的专业素养,他们绝大多数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局、什么科的领导,这种非专业人士的判断,标准根本就是错的,结果怎么会对?

那些所谓的“宣传语征集活动”,不过是低层次的炒作罢了,于品牌本身没有什么助益。

每个岗位找到能够理解广告的,知道自己做什么,知道最终的目的所在,真是企业之幸,老板之幸。

能够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不仅让企业的成本更低,企业发展也会更快。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咨询公司的衡量标准,总是围绕“降低营销成本”“提升品牌资产”两个原则的原因。

来自网络

脑白金成功了,因为他的广告语,利用“口语化、韵律化、修辞学、简洁、重复”这些专业工具,成功绕开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直达潜意识。让你在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记住了它。

至于后面无数的批评,专业角度看这一行为,也是基于“已经记住”这个事实而展开的二次传播而已!

如此高明的手法,竟然还有同行瞧不起人家,这和当年瞧不起马爸爸一样打脸。

当年读《老子》说到“大成若缺”“大音希声”“大雅若俗”这些词,总是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今天看来这些品牌的操作有这样的境界。和那些泛泛之辈不是同一层次,不能同日而语。

来自网络

不过老子他老人家还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懂的人都在运用,中间的人半懂不懂,不懂的人在嘲笑。

一个外行,完全不懂的人都能判断出的好,那哪能是真的好?

所以,“弗笑,不足以为道。”


来自网络

《群体心理学研究》说:群体是没有判断力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企业要找专业咨询公司的价值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征集来的广告语传播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