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二章(二)第一章是寻“道”,第二章是立“德”

(一)承上启下

众所周知,老子的《道德经》前37章,讲“道”,后44章讲“德”。合起来叫《道德经》。

如果说第一章是寻“道”,那么,第二章就是立“德”。也可以说,第一章是:要想成功,那么你就寻“道”吧!第二章是:要想成功,那么你就立“德”吧!

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成大事儿的人,都有一颗利他之心,用心要正,这就是“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有大德的人(伟人的品质),他的行为举止就是只顺从“道”。

这两句话,又告诉我们“道”和“德”是相辅相成的!

这样的人,他会摸索到正确的道,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走向成功。

所以说,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老子《道德经》的总纲,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

下面我们走进《道德经》第二章了解圣人“德”的内涵,大德之人的高尚品质。

(二)【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②,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⑧,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④,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⑤,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已:语气词,可译为“了”。

②音声:古代音和声是有区别的。单调的、无节奏的叫“声”,复杂的、有节奏的叫“音”。

③是以:疑为后人所加。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的相对论,后八句是老子的政治论,文意不相连。圣人:老子理想中的“与道同体”的人物是“有道的人”。世间最高理想人物。

④辞:管理、干涉,限制的意思。

⑤恃(shì):依赖,依靠。

(三)【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也可以译:就糟糕啦);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也可以译:就不好喽)。“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限制,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四)【学习】《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罗列了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其实世间还有贫富,高低,贵贱等等等等。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它们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变化发展,互相转化,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

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这里的“无为”应该理解为“无违”。老子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教导人们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应该是与自然,与人和平共处,合乎社会规律。

(五)【我的感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是表明,天下万物,从表相上看都是真善美和假丑恶。如果天下人都以追求的美为美,而贪恋别人的赞美,就是虚荣心的投射,为追求美而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盲目跟风这不是真的美,甚至为了所谓美,不惜代价,牺牲身体,丢掉尊严就有违本心,就堕落了,影响社会风气了。同样,天下人都知道行善是善事,但为了行善而行善,起心动念并不纯粹,落入好名之心,陷入恶而不自知,这不是真的善,是伪善。也是有违本心的。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说明世间事物就是以“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荣辱,贵贱,利害”等等这些就是世间的普遍存在,而人们,俗人,又常常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尊贵鄙贱,求荣祛辱,光宗耀祖,追求高大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或者,被外在的“不如人”或“胜过人”左右,心生自卑或骄傲放纵,为外界主宰,“为美而美,已非美”——虚荣。“为善而善,已非善——伪善”这样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铜臭味了,失去了天生的善性,天良,非本心。

然而芸芸众生却趋之若鹜。——这就是世人外求。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认为:“圣人”是人世间最高的理想人物。即

圣人做事没有什么与行动本身不相符的目的,都坚持本心,处于不违背自然规律的状态。也就是圣人内求。(这就是高尚的品德)

文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的是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大事。即圣人带领世人,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圣人”是领导,是楷模,是榜样!他是“行的高标,德的示范”。也可以说是“德”的化身!

他们有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不懈的探索精神,广博精深的学问,长期的刻苦钻研。他明天地万物之理,知自然变化之机,凡事设身处地,尊重人心,用道德的光辉温暖人,以德化人,正己化人。不干涉,不胡说,不限制。

(5)“万物作焉而不辞,”辞:是限制 的意思。这句和上面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际都是说不违背自然规律,不限制人的思想,心存敬畏。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高尚的品德):敬天之广博,敬地之承载,敬人之精进,顺应天时、地利、人事,不妄为。不胡闹。守住本心。还可以更进一步说:“心存敬畏,勇者无畏,砥砺奋进——这是在寻“道”!“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这是在修“德”!

(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养,供养或者使万物生生不息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居功。

“供养是佛教用语,指以珍宝,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燃灯,众华,众香等等供给如来和善知识。若能无所希望以财宝、衣服、众花香,供养于佛则有功德。”

即如此这般的供给,帮助,建立了功劳而不居功。这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不争名,不夺利,不要功。这就是“利他向善”

不居功自傲就是人间大智慧!

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圣人道德的光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道德经》第二章(二)第一章是寻“道”,第二章是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