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仙境记》随想

这本书是一本世界著名童话故事,也是教育部统编教材的重点推荐阅读,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改编版,长大后也看过由其改编的电影,故事的情节我都记得,但在自己真地翻开书阅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超脱现实的叙事方式,完全打破了我的常规认知。一言以蔽之,我感觉我完全没有读懂。


说来很惭愧,为此我还特意翻阅了不少文献,包括从心理学角度去解读、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研究、荒诞之美、对权威的叛逆……由此可以看出,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对我更好地理解这篇童话助益不大。


于是只能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书成书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势头迅猛,这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对旧式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时期,英国正经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家在作品中并不想对读者作出任何的训诲或者指导,也没有从人生哲理、道德伦理上的说教,它用纯粹的儿童视角去描绘儿童的心理,它自有其悠然的节律,穿插在愉快的幻想和游戏之中。——就像我最近观察到的幼儿,他们的游戏,充满了毫无逻辑的想象和联想,而这些毫无逻辑的想象和联想却又与他们周遭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二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毫无现实的关照,也没有成人焦虑的投射的纯粹的儿童幻想世界。这大概是这本书结构松散、故事不着边际,语言充满非逻辑性、多义性和陌生化效果的原因吧。

——“于是他们就上山了,但是突然下起了雨,妈妈说‘宝贝,我们必须得去山洞里避雨,不然你就会感冒的。’‘可是我还没有玩够呢。’‘哦,不行,你必须得回去,不然你就没有办法上幼儿园了。’”(幼儿日常随录)


除了本书的文学特色,人物性格也是让我觉得很难把握的地方。

关于主角爱丽丝,她天真、勇敢、善良,在冒险的经历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失望、放弃,总是充满力量。在她大哭一场时候,还会及时地提醒自己,哭泣并没有什么用,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而除了爱丽丝,其余所有生活在这个怪诞的兔子洞世界中的生物,都让人摸不透,比如公爵夫人,她总是不停地对爱丽丝说教“这件事情的意义是……”我只能感觉她是一个被超我固化的成年人的形象,可能还是一个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家庭保姆或者家庭教师的形象。还有疯帽子、三月兔和睡鼠,我只能感觉到疯狂和无理性。我也要顺便吐槽一下我手里的这本书,阅读导航的强行上纲上行,让我觉得更加驴唇不对马嘴。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解读儿童视角、儿童心理的儿童文学,这本身就是荒谬的吧。


最后,看电影的时候,有一句困扰了我很久的著名的台词,疯帽子对爱丽丝说“乌鸦像写字台。”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在原著中,这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语。

看完电影之后,我去百度了一下,有两种解释:

其一为双关语,维多利亚时期一种流行一种“为什么A像B”的猜谜游戏,这种谜语的谜底必须是双关语。如这道谜语,其谜底是:Because it can produce a few notes.“note”一语双关,既可表“音符”,也可理解为“笔记”。所以,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因为乌鸦可以produce a few notes(发出声音),写字台可以produce a few notes(用来做笔记)。所以乌鸦像写字台。

还有一种解释,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真正原因是没有理由,只是单纯因为我喜欢你。

我喜欢后面的解释方式。就像某个人对我说的,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



——廖木空青

2022/3/27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丽丝漫游仙境记》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