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宝洁>百度>? 一个95后「空心人」的自救之路

白天,没有人能看出奔忙在职场上的我有什么异样。

可深夜是一架高倍显微镜,它总让空洞的内心无处遁形。

毕业后三年里,我感到迷茫、空虚、无意义、丧失热情,像是变成了一个空心人。

后来颠颠撞撞地,我竟然自愈了。

每天躺下秒睡,醒了就能弹起来奔赴新的一天。

我感到自己充满力量。对生活的热情,从每一个细胞里喷涌而出,势不可挡。

「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

希望我的心路历程,可以帮助到你。

浙大篇

说起来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在毕业前的很多年里,我一直坚信自己会成为「人生赢家」。

“考败来浙”后,我开店,打比赛,做实习,到处玩,在大开大合的氛围中高谈阔论趋势格局,连寝室名都叫“先干三个亿”。

脱离了中学“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之后,大学四年,在社团、比赛模拟出来的“小世界”里,我努力去复刻往日的荣光,感觉自己仿佛可以主导一切。

虽然「我是谁,我该去哪儿,我想要怎样的人生」此类问题也会偶尔造访心头,但那时我心浮气躁,被环境裹挟之下根本无心深思这些严肃的重大命题。

不管答案是什么,我似乎都坚定不移地相信:

我会过上理想的人生,且它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大三之后,那些动辄家国天下的讨论悄然离场,大家都开始焦虑着毕业后的打算:

工作还是读研,工作去哪个城市,什么公司是否转行...

尖锐的现实扑面而来,令人措手不及。

这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开启未来的关键一步,我却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

听学长学姐说哪个公司好,就想跟风去。为了给简历镀金,忙不迭地去实习,但了解到的也是皮毛。戴着美颜滤镜看名企,光想着怎么拿offer,基本没考虑跟自己的匹配度和未来会面临的问题。

我惯性地把求职也当成一场期末考试,只想得一个高分,却没意识到社会和学校是完全两套规则,从今以后,我将踏上新的征程。

心里种下了犹疑的种子,我踉跄着进入了快消行业,加入了宝洁。

宝洁篇

这是一家被誉为CEO黄埔军校的伟大公司:为应届生量身打造成长方案,一入职就肩负重大项目,和超过6个国家的同事协同合作... 拿着放大镜也挑不出毛病。

我也曾全情投入:主掌过现象级的产品,为临期货物的处理都绞尽脑汁写出7套方案。

但很快,就陷入茫然。

有段时间,开部门大会的时候,如果议题已经和我没有什么利益关联,我常常会眼神逐渐失焦,陷入一段角色扮演。推演着如果我就在这里绞尽脑汁地工作下去,大概10年之后,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坐在这个会议室中心的位置,听着关于包装、定价之类的决策会议,感受这乌泱泱的人心之间,暗潮涌动的利益与情绪。

每当陷入这样的沉思,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叹一口气。

就这...?

我呵呵一阵苦笑。

这就是我曾经以为,近在咫尺的理想人生吗?

显然不

可是,我还有什么选择?

毕业时种下了一颗犹疑的种子,似乎从那一刻起,野蛮生长。

工作后,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像我从前以为的那样越来越好。

曾经的预设和现实的落差,在认真付出的项目里感受不到多少价值,奋斗10年后的人生状态竟然令自己毫不期待...意义感的丧失,和对未来方向的迷茫,让我的生活热情也逐渐消退。

最严重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一个泥人,闹钟响了,就咬牙切齿地把自己组装起来去上班;回到家,又重新瘫回烂泥模样。

虽然偶尔也会读几篇鸡血文章,活过来支棱两天。可蹦跶几下,便又故态复萌,重新掉进迷茫的沼泽地。

那会,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约莫是得了一种“心病”。

但转念又安慰自己:

也许是因为广州离家太远了吧。

换个环境,一定就都好了,

一定是的。

百度篇

于是,我回到了自己从小长大的上海,跳槽到了百度,获得了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不管是直属上级还是周围的同事都是宇宙级的好人。

有三个月的时间,我感觉自己真的挺满足也挺快乐。

家人朋友也觉得我的生活太好了,似乎下一步就安心结婚生子,稳当过日子,齐活。

但是,好景不长。不过短暂地幸福了一会,那些内心的妖魔鬼怪便猖狂地重出江湖。

「我是谁?我该去哪儿?我究竟想要怎样的人生?」

3年了,午夜梦回,它们一次次叩问,而我却喑哑难言。

表面上安稳的生活,背后却是危机四伏。

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既没有热情,也没有归属感。

脱离了大公司提供的平台之后,我还有什么用?

往后几十年,就这样靠着责任心和生存压力勉为其难地混下去吗?

我开始觉得自己学生时代的一切虚名都显得无比可笑,曾经那些狂妄的憧憬已经像是侏罗纪时代的事情。

但转念一下,既然大家都觉得我的生活很不错,难道是我在无病呻吟?

脑子里互相打架,争吵的拉锯战硝烟弥漫。但生活仍在继续,我似乎总能为自己烂泥一样的状态找一万个借口。

白天戴上面具认真完成工作,晚上卸下所有伪装,彻底放飞自我。压抑了太久,我装够了,反正网上大家谁都不认识谁,我再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生,大厂白领。“马甲”一穿,秒变张三。

上学时为了考分几乎戒掉了娱乐,现在全部卷土重来。「又菜又爱玩」,有一次我竟然被“天美”摆布到凌晨五点,直接睡过了第二天的飞机。

那段时间,白天和晚上,我像是分裂出了双重人格。下班之后我完全沉浸在形形色色的虚拟世界中,甚至有种病态的欲望,倒是想看看自己究竟会堕落到何种地步。

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个转折。

又是像往常似的,我和一个辍学少年(野王)一起玩游戏。相识久了,我忍不住劝他好好读书,为将来考虑云云。他是那种酷酷的性格,听我说到一半就把话筒关了,直到游戏结束才不屑地调侃道

先顾好自己吧,看你是个高材生,可你每天过得好像还不如我呢。

听到他的话,我感到懵懵的,脸止不住地发烫,许久说不出话来,像是被噎住了。

这个反问没毛病。

他的人生很绝望,可我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在濒死的边缘。

半年了,虽然虚拟的的世界也没有我向往的人生,甚至理智还不断在咒骂自己,但我却躺在这种鄙夷的生活中追求“叛逆”的快感。

直到那一刻,我的自尊心被暴击,才发现原来不管是白天和黑夜,我都在逃避,逃避去回答那些困扰自己已久的问题,逃避改变,逃避面对。

广州回来后,我以为自己好多了,可是从那天起,我又开始连续失眠。睡不着就逛豆瓣,刷知乎,漫无目的地搜索“人为什么活着”。然后竟然发现各大平台上都有不少类似的话题,“废物”、“空心”等关键词热度惊人。

看得多了,我终于明白,这些年,我确实是病了,被北大教授诊断为“空心病”。

而且,病的不止是我,还有和我有着相似经历的整整一篓子人。

转变

最痛苦的那会,闺蜜像圣母玛利亚降世,说她发现了一本自传,主人公跟我的感受非常相似,让我务必去读。以前我几乎没有阅读大本世界名著的耐心,听她这样极力推荐,我勉为其难地啃起《人性的枷锁》。不一会我就被前面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给淹没了,咬牙切齿地读了35章,内心仍旧毫无波澜。

看我要打退堂鼓,闺蜜持续安利:“前面是有点枯燥,后面会精彩起来的。”迫于情面,我只好继续。

嗯,闺蜜诚不我欺。

随着主人公菲利普长大,他在事业,友谊,爱情上的各种经历,都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读书的过程,我回想起了记忆中的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年长的人。随着作家的视角,我也去复盘他们经历的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家庭事业的曲折。

从前在潜意识里,我似乎是无理由地去预设自己的人生会越来越好,可当我二十多岁进入社会之后,发现根本不是这样。

人类社会就像一个极其复杂的游戏,规则中设置了变化多端的人性,有限的资源,基于此,任何的个体都很难去主宰自己的人生,更妄论去控场。小时候的我看不见更大的局,无知所以无畏;现在的我总算是慢慢看到了更多的规则,更大的轮廓。

读着读着,我不感觉枯燥了,甚至开始有点期待后续的情节,因为前半部分的共鸣让我隐约觉得,菲利普的未来也许就会成为我自己的未来。

尤其是当我看到菲利普尝试了几份不同的工作,也经历了像我一样的痛苦、迷茫,最后兜兜转转,医生这份职业成了他的救赎。我感到很欣慰。

这是一本自传,所以我有一丝相信,虽然当下的生活让我感到空虚,或许未来自己也能找到一份工作,成为我的灵魂归属。

这件事没有那么困难。

读书尝到了点甜头,我就主动根据各类推荐,陆续尝试了不少书。

有的书,阅读的过程确实也有挺多感触,但读完就忘得差不多了,之后也不太能记起来。

几个月时间断断续续地翻看了十几本书,多数我都没印象了,只有少数几本书,像是一盘隐形的指南针,竟然偶尔能帮我调整生活的方向。

读书的过程就像拆盲盒,不去一次次尝试,很难轻易找到自己的菜。

其中还一本对我触动很大,名字叫《忏悔录》,作者:托尔斯泰。

我去看它的原因很简单,好几年的内耗和自责,我已经在心里写了N本忏悔录,所以那一刻,我很好奇大文豪是怎么自我批评的,是否他也会感到人生空虚无聊,没有意义?

真没想到,名字如此唬人,内容却像日记,读的时候仿佛听着托尔斯泰在神神叨叨地自言自语。好多地方,由于太像是我手机备忘录里的自我吐槽,惊得我拍大腿叫绝。

整本书,托尔斯泰讲述了贯穿一生的精神危机,他出身高贵,社会地位崇高,著作等身,但一辈子都被“人生的意义”这个命题困扰。

他对自己露骨的抨击毫不留情,看得我又爽又想笑。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和闺蜜唠嗑。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活在精神的囚笼里,托尔斯泰竟和我穿越时空,共享困惑。

我感到深深的救赎。

纪录片《宇宙有道理》又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

起初我是为了练听力,觉得离生活这么遥远的东西,内容肯定没大意思。没想到,如今,它的画面却常常在我脑海中出现,甚至潜移默化地抚平了我内心中长久不愈的焦躁。

片子里讲的那些宇宙、星系的规律是什么,慢慢的,我都忘的差不多了。但我却可以清晰地记着,那段日子,每当我打开这个纪录片,身心都像飘到了空中。

由于屏幕上频繁地用太阳系、万亿、万年做单位,我时常感到自己在天地间的确就是一粒土,一个单细胞生物般不足为重。

回归到最根本,我不过是一堆原子,来自于天地,终归于天地。哪怕是历史的长河,时代的弄潮儿,在更大的尺度中,也不过是一段可以忽略不计的注脚罢了。

这些道理可能很多人都跟我说过,听得快要麻了,但那段时间,我却觉得自己心里生发出来了这些话,而且恨不得叨叨给别人听。

学生时代的我,狂妄又骄傲,前几年的我,又陷入深深的自我攻击和怀疑。那段日子,我竟渐渐地把它们,都放下了。

这些严肃的作品的确没有游戏和爽剧轻松。我仍会看一会,就得逃离开,歇一歇,喘口气儿。

但奇怪的是,我却似乎正以缓慢的速度经历着某种转变:逐渐接纳并喜欢上这种,如白开水般索然无味,仔细品品甚至有点苦的体验。

前几年,我沉迷于各种感官和情绪的刺激,谈恋爱,打游戏,刷剧... 那种沉迷,很像是为内心的空虚和迷茫所寻求的救命稻草,颇有一些软毒品的味道,用短暂的狂欢,麻痹精神的痛苦。

意识到这种积极的蜕变,我开始步入正向循环:

打开B站,我不再去看动漫、游戏剪辑,而是开始一集集地刷《宇宙有道理》、《文明的崛起》...

打开抖音,我不再去滑小短剧、搞笑视频,而是看诗词解读、书籍分享...

起初,我仍然感到沉闷,常常看一会就关了。但神奇的是,总有某些瞬间,我会共鸣到头皮发麻,灵魂像电流穿过般颤动。

真的没有夸张,就是能有这样大的影响力,那种情绪的激荡程度甚至高于打游戏,看爽剧。

更不可思议的是,我能感受到那种微妙的差别,这些作品带来的,是一种真正的力量,它要么完全把我拒之门外,可一旦击中了我,便会沉淀进原本空荡荡的心里,让它变得逐渐安定、平静。

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天文学... 突然觉得过往十几年学了个寂寞。从前为了应试而疲于背诵的联考科目,此刻却成了我灵魂的救赎。

穿越百年,竟然有人和我拥有相似的困境和同款困惑,这大幅削弱了我的孤独。

它们像一面镜子,让我慢慢了解真实的自己,模模糊糊地指引我寻找生命的花火。

它们让我在一片迷雾中,逐渐看清人生的真相,摸到社会和学校完全不同的运行规则。

褪去虚浮的骄傲,在历史的长河和天地的广阔中,我逐渐变得安宁、沉静、谦卑、丰富。

昨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终于模模糊糊看到了光的方向。

时隔3年,第一次强烈地渴望着一件事,学习。

出人意料的是,学校的题目竟然和前几年令我夜不能寐的那些哲学问题惊人地相似:

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What makes you feel alive;

What’s your values...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被迫系统性地去复盘从小到大所有的经历,那些成长与失败、原生家庭、性格能力、在意的、讨厌的、印象深刻的、潜意识里的... 一切的一切。

筹备申请的过程中认识了几个朋友,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我发现每个人的身上都暗藏密码。

有一次,我们四个人在微信上连麦听其中一个女生讲自己的故事,帮她一起分析“Who am I”这个题目的答案。

我对她颇有兴趣,因为这姑娘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感到工作挺幸福的“四大人”,而且她还和高中的初恋男友恩爱至今,9年的时间里多次经历异地,甚至是异国。那天晚上几个小时的电话,她聊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初中遇到的老师等一系列小事,让我逐渐明白了她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幸福能力”。

「生命是一颗种子,种子和种子之间,归根究底是不同的」

有时候不要问自己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就是长成这样,这就是我生命的秘密。

前三年,我感到自己面容模糊,就快被社会异化和吞噬。那几个月,我终于慢慢地重新画出了自己的轮廓。

结语

从2021年3月到11月,这段日子,我的心病逐渐自愈了。

穿上“复活甲”之后,我系统地梳理了导致自己患上空心病的原因,以及走出来的关键步骤。这篇文章是几年心路历程的倍速版,后续我打算利用业余时间分享更多细节,帮助有类似“病症”的朋友们尽快地痊愈。

以下是我计划独立成篇的一些原因和“土药方”,有需要的读者可以继续关注:

原因篇

1. 缺少哲科思维教育,我们都是量产的好学生。

2. 明白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开始把自己回炉重造。

3. 校园价值体系vs社会价值体系,毕业初期最大的冲击。

4. 中学是一群人的百米赛跑,社会却是一个人的马拉松。

5. 什么时候,情感支持体系开始崩塌。

6. 毕业后,我以青铜的身份入局。

7. 活着也许99%是因为责任。

8. 生活的真相是「幸存者偏差」。

药方篇

1. 大多数的痛苦都是心病,而且可以自己治。

2. 「文史哲」是我随时可去的避风港。

3. 跨学科认识世界的底层规律。

4. 明白了,我原来是这样一颗种子。

以此纪念毕业后的成长,并力所能及地创造我所认同的价值。

当热爱生活的勇气失而复得,它必将坚不可摧。

我终于重拾战枪,去捍卫自己真正的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浙大>宝洁>百度>? 一个95后「空心人」的自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