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挺过了高考,还是想自杀”

许多年后,

在某个不太炎热的夏天,

2020届考生们一定会回想起当年那场7月份的高考,

回想起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长、

架着长枪短炮准备采访的记者、

甚至是维护秩序的警察。

无论这些考生顶着洪水、疫情等天灾人祸的影响,

承受了什么样的压力和不确定,

他们都已经走过了这条独木桥,

开始寻找人生新的答案。

(摄影:余佳桂 来源:长沙市摄影家协会)

对于大多数高考学子的父母来说,

高考的结束,

意味着终于放下了肩上的重担,

终于不用再“侍奉神兽”了!

那是不是也意味着

高考结束后父母可以撒手不管了呢?

别着急!

既然对孩子学习的关注暂时减少了,

是时候来关注孩子们心里那些,

触目惊心的隐秘的角落了


01.

天台风很大

不是段子



高考前夕,

武汉18岁高三学生偷拍女厕所被发现,当天跳楼身亡。

重庆17岁天才少年长期被校园霸凌,留下遗书跳楼身亡。

不仅仅是高考生,

还有许多孩子在本应最美好的童年选择了轻生,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名12岁的学生,因为上网课不积极,被父母训斥,一时想不开,跳楼身亡;

3月24日,河北邯郸,一名9岁学生,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踢出群,跳楼身亡;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学生,跳楼身亡;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名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不幸身亡;

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身亡;

同日,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爬到阳台准备跳楼,幸运的是,警方及时赶到,把孩子救了下来。

5月6日,陕西西安,一名9岁的女生,因为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跳楼身亡……


每年临近高考,

总是有太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刷屏,

有被各大媒体报道的,

有只在各大微信群传播的,

而自杀的直接导火索,

往往又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

考试失利恋情失利老师家长责骂

甚至只是无法按时完成作业……

看着让人心痛不已。

但其实这些导火索,

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许多孩子走到自杀这一步,

已经是经历了多年的情感忽视、

孤独、抑郁甚至是绝望了。


根据2019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队,

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

青年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显示:

“我国14岁~35岁的青年中

近30%有患抑郁风险,

近10%有抑郁高风险”


对比10年前的数据,

青年有抑郁问题的比例

从2008年的24.2%上升到了29.5%

(中国青年报,2019)。

时代在变,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越发严重。


但每当说到青少年抑郁、自杀这个话题,

总是会有“矫情论”出现:


“你们从小不愁吃穿,

生活环境优越,

受到良好教育,

你们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你们在矫情什么?”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们产生心理障碍?

真的是因为孩子矫情?

还是因为孩子内心有许多隐秘的痛苦,

被我们忽视了?



02.

当我变成了“学习机器”

学习,是我存在的唯一意义


“早上6点过起床,

晚上10点下课,

做作业到凌晨1点,

无双休,

每周天休半天。”

高三孩子的家长们对这样的作息时间并不陌生,

当我们成年人还在为996抱怨不已时,

我们的孩子却在参与每天超过12小时的

高强度的竞争:

《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

我国有62.9%的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

其中13至17周岁的青少年,

这一比例高达81.2%。

很多青少年会熬夜学习到凌晨后再睡觉、

紧接着第二天还要早起去学校。


而与高强度竞争相伴的,

是我们成年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

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

被视为唯一的KPI。

而其他的情绪、想法、爱好、

甚至是身心健康,

都必须为成绩让道。


十几岁的孩子,

世界太窄了,心也很窄,

他们的大部分认同感,都来自

父母家人的关心

学习成绩

和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

家长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用一种催眠的方式不断告诉孩子:

你只管好好学习,

进了大学就好了,

别的什么都无所谓。


前段时间大火的《隐秘的角落》,

主角朱朝阳就是一个典型的“学习机器”

当学校老师找到妈妈谈话,

说朱朝阳除了学习,

希望能加强下社交能力时,

妈妈对老师说: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就可以了。

在其他场合也不断说着:

孩子只管好学习,其他不重要

到最后,

朱朝阳也不得不认同了这样畸形的价值观

向妈妈保证:

我一定会让你骄傲的


真的只管好好读书,

长大了就好了吗?

事实却是,

曾经一心只读圣贤书,

大学被虐得体无完肤


03.

挺过了高考

还是想自杀



6月初,

中北大学一名大二学生,

补考作弊被抓。

被没收手机后,

考生趴在考场桌子上,

默默哭泣,坐立不安。

20分钟后,

监考老师让他上讲台签字后离开。

离开考场后,

考生给母亲发了条微信:

妈,对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随后跳楼自杀。


有人说,

未成年的孩子,

是还没长出翅膀的雏鸟,

在枝丫和窝边踟蹰煎熬,

忍一忍,就长大了。

长大了就好了。


长大了真的就好了吗?

事实上,

大学同样是一个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的地方,

不少大学甚至还有“自杀楼”

“每年都跳几个”的说法。

除此之外,

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

其中大一大三更是抑郁高发期。



进入大学前,

学习成绩是孩子自我认同的唯一标准

所以孩子进入大学后,

如果也继续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就会发现:

学习成绩好的人更多了!

因为能进入大学的人,

成绩都是优选过一轮的!

于是大学的第一顿毒打降临:

“原来人要一辈子努力学习,

一辈子都没法解放。”

初中高中透支体力压抑自我,

翻过了一座座山,

大家都说“翻过这座山就好了”

结果看到了人生中没完没了的山


当成绩不再成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孩子们便转向

“社团”“社交”“才艺”“恋爱”

等其他方向,

主路爬不动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

去其他路还不行吗?

于是马上第二顿毒打来了:

由于以前只关注成绩,

其他路爬起来也异常吃力。


“哦,原来,我一无是处。”


你知道好好的孩子为什么进入大学后,

抽烟喝酒烫头打游戏无所不尝?

你知道多少孩子靠着

盐酸舍曲林(抗抑郁药)“续命”?

你又是否知道孩子

至暗时刻发出的求救信号,

像是投入了深渊

最终正是你视为洪水猛兽的:

香烟酒精虚拟游戏盐酸舍曲林

此刻“保护”着孩子们,

让他们努力克制自己不从天台一跃而下。

“上了大学就好了”,

只是家长和孩子的美好愿望。



04.

我在声嘶力竭地呐喊

为什么你们看不到


现在的孩子,

物质生活丰富了,

精神生活却活成了一座座孤岛。

只关注成绩,

不仅仅把孩子培养成了“学习机器”,

同时也会埋下另一个隐患,

心理学中我们称之为:

童年期情感忽视CEN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是由临床心理学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

指的是一种,

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

所造成的创伤。


《隐秘的角落》中,

当朱朝阳母亲在外受了委屈,

朱朝阳尝试关心她时,

母亲恐惧又愤怒地推开了他:

大人的事你懂什么!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当孩子受了委屈或伤害,

跑来跟父母撒娇,

经常得到的却是父母对情绪的否定

“再哭?哪里有点男孩子的样子”

“再哭就不漂亮了”

当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兴高采烈地寻求父母的夸奖,

经常得到的却是父母的“挫折教育”

“这点成绩就骄傲自满?”

“考到第一名了吗这么得意?”


和家庭暴力或是儿童虐待相比,

情感忽视的表现形式极其隐秘。

Dr. Jonice 总结情感忽视的表现有多种形态,

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不关注子女的真实心声

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

给他们带来深深的孤独感

造成低自尊与自卑等等……


而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得不到回应和反馈,

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

喜怒哀乐

都如同投进了深不可见的海底

没有回音。

孤独,无助,绝望。

看到过最难过的一句话是:

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里,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的在场过。

悲剧发生时

成人世界却都在说:

至于么

你怎么会这样

现在的孩子也太脆弱了”。


05.

童年阴影什么的

不能自己修复吗

爸妈不也是在伤痛中成长的



《隐秘的角落》作者紫金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朱朝阳的人物原型正是自己,

紫金陈与朱朝阳,

同样背景的两种人生,

善与恶的距离仅一步之遥。

如今,他释怀了,

把自己儿时痛苦的回忆都写出来,

诉诸于“朱朝阳”这个人物

然而这些童年的创伤给紫金陈留下的影响,

都已经完全治愈了吗?

并不见得。

在采访里,紫金陈说道,

尽管自己如今30多岁,

物质富足,可骨子里仍然十分自卑


时间并没有治愈的作用,

只是把伤痛暂时封存了起来,

而弗洛伊德说过:

凡是被压抑的,

都会以更加丑陋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活中也许我们会看到有许多孩子,

在走入社会后自我治愈或是被他人治愈,

就会认为或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



但是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反过来想一想,

你能回想起那些长大后仍然无法治愈,

或是被童年阴影困扰一生的人吗?

少之又少,

大部分都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

因为现实中,

他们大多数都郁郁而终,

没有机会再去讲述自己的故事。



06.

父母能做些什么



弗洛伊德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

“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陪伴,就是光,

看见理解,就是光。



其实治愈童年阴影这件事,

并不存在一个通用公式供广大父母使用,

如果硬要说一个“方法”,

关爱和陪伴就是治愈创伤的良药。


关爱不是指“以爱之名”的命令指派,

陪伴也并不是指“打卡上班”式的陪同,

而是透过孩子那些被忽视的情绪,

透过孩子外显的行为表现,

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脑子里都在想着什么?

感受又是怎样的?

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一步步走进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

即心灵中隐秘的角落,

这样才能拉近与孩子心与心的距离,

用理解和支持当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父亲,

起初就是“打卡上班”式地陪同,


所谓关爱也就是看成绩、给钱、买买买三连。


而当女儿不幸坠楼,

朱朝阳成了父亲唯一的骨肉,

他终于明白自己亏欠儿子的太多,

从来没有满足过儿子真正的需求。

于是他开始努力重新与儿子建立起情感连接:

他开始看见儿子的情绪、


抽出时间陪儿子游泳、


当儿子受到委屈、

他在外人面前用自己的尊严,

甚至是生命,去维护儿子,

去理解和支持儿子。


至此一个父亲才真正在朱朝阳心中树立起来。

儿子的呼唤,终于有了回应!


可是我们何必等到生离死别再来证明爱

平日里父母一些很小很细节的爱,

足够让孩子一辈子难忘:

可以是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家庭晚餐,

也可以是陪孩子共同烹饪一顿晚饭;

可以是孩子失败受挫时的一句“你失败了我也爱你”,

也可以是孩子成功时的一句“你很棒,我很爱你”;

可以是一次完全由孩子做主的久违的家庭旅行;

也可以是一起去游乐园买上一串棉花糖,

一边看游客们在过山车上尖叫,一边捧腹大笑。

......

但有一点很重要的是,

当父母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时,

并不一定会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原谅和感恩”

想要得到孩子的原谅和感恩,

这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

而孩子的需求,

是没有附加条件的陪伴和关爱。

他们需要的是当自己带着这些阴影和创伤前行时,

父母永远支持着他,

无条件地跟他站在一起,

认同他保护他,为了他挺身而出。

那么今后在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这个理由会成为他心里的一丝阳光,

最大限度帮他扛过这段至暗时刻。



07.

尾声:

你看我们还有机会吗?



能耐心地看到最后,

可能许多家长还会有最后一个疑惑:

这些阴影多多少少可能已经留下了,

现在剩下不到一个假期的时间,

孩子就要离开父母走向大学了,

能做的也太少了!

会不会已经来不及了?


改变永远不会太晚,

改变可以是今晚睡觉前、

可以是明天吃饭的时候、

也可以是和孩子约定在某个“良辰吉日”,

......

其实当你认真看完了这篇文章,

感慨万千内心无法平静的时候,

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而且这种改变对孩子和对你自己带来的影响,

一定会持续很久很久。

久到即使以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

孩子也知道,

远方有人愿意帮助他支持他理解他

让他有个勇敢面对生活的理由

所以当你还有机会时,

毫不吝啬地向孩子表达迟到了多年的爱意吧。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丹比萨·莫约 


本文作者:Bill

该文章为重庆麓沁心理原创,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麓沁心理:重庆专业的心理机构,陪你拨开心灵迷雾,向内生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挺过了高考,还是想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