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读懂四个字,搞定全书

在《王者速读法》倡导30分钟读完一本书,10年后,日本奥野宣之推出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修订版靠做笔记阅读好一本书。

这书先是发表了“速读法”的悖论:

瞧,关于读书,读的多了,每个书迷都有自己推崇的方法论。

奥野宣之则推崇,最原始的,每个人无需训练就能做到的,做读书笔记,更牢实记住那些书中的精髓。

我把本书总结为3部分。

第一部分:读书笔记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好处。

第二部分: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重读读书笔记。

第三部分:作者贴心奉送读书技巧大礼包。

第一部分:读书笔记指的是什么?如何做读书笔记,有什么意义?

作者认为读书笔记是一个过程,通过选、购、读、用四位一体,读懂这四个字,就搞定全书。选、购、读、用分别是,

选。

在日常中,记录脑海中萌发想看书的类型,比如:文学、商业、财经,请把作者、出版日期等信息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盲目、被动对自己没用的书。

购。

把记录下来“想读”书籍信息,根据日常媒体广告亲朋推荐,做简报收集信息,做到了解再逐一筛选购买顺序,确认意愿购买。

读。

随意记录读的这本书内容,记录联想到的新闻报道、事件,总之一切灵感,统统放在读书笔记里。比如,感觉读书这段话非常好时,不要只写“好”,而是反思为什么好,好在哪,如何用更具体的词,表达好?

用。

读完后即使不再看书,也能将书中精髓通过笔记,完整呈现出来。

完成一次读书的闭环。

不仅是一本书,利用这个办法可以开展“小型图书馆”了,读书笔记就带有“索引”功能,可以分门别类、方便查找过往读书。


读书笔记的意义就是:

1,        养成一个以写读书笔记为目的的读书习惯;

2,        这个习惯培养一种获取知识的“坚持”,

3,        看完不忘,读完通过做笔记拥有对本书独到见解,了解相关知识延伸领域,学以致用。

4,        读书笔记为了更好写好文章做保证。培养锻炼对文章结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入的质量、写作技巧。

如何标注读书笔记,如何重读读书笔记。

第二部分就是对“选、购、读、用”中的“读”做具体介绍。

首先是,用什么工具标注读书?

作者推荐通过不同颜色铅笔、标签、画圈、画波浪、画直线等符号,标注读书。

这里作者发明了“葱鲔wei火锅式笔记”。

其次是,读书笔记套路记分2步。

(1)先写:读书日期+书名+作者名;

(2)再写文中重点摘录(o表示)+你的感想(*表示)。

“(1)”的部分大家都懂,这里作者举个例子,如何写(2)的部分。

这里作者以他读《各种各样的人》,摘录的句子:

作者在感想中写道:

再次是,读书笔记“重点摘录”,指的是哪些值得重点标注?

答案:颠覆你认知的总结;小标题;能代表本书体验的关键词;


最后是,如何让读书笔记更丰满呢?

不仅要读本书,也要收集本书之外的延伸。

比如:剪报、广告、宣传单、甚至车票、购书票,方便你更好记忆读这本书的前因后果。

甚至,要摘录选取最经典的段落,复印下来放在笔记中,方便日后回忆本书。(可以理解成做成:思维导图吧)

第二部分第二问题:如何重读读书笔记?

重读读书笔记是为了更好的输出你的知识体系。

这里作者原话:“知道自己要在别人面签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们才会去调查那些我们从未在意的出处、资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时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个补充学习的过程就像从零学起一样,需要费不少功夫。而能够正视这些辛苦工作的人,最后都不再对知识一知半解了。

“就拿对政治的了解来说,我们可能会在理发时与旁人闲聊几句政治话题,每天接触政治的记者也数不胜数,可是能正经写出政论的人却少之又少。这说明即使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不去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出和出书让自己达到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


既然这么好有好处?那如何重读笔记?

方法一:选择一个固定时间,睡前,等飞机。

方法二:培养一个周期重读习惯,比如一周一次,三天一次。

而且重读笔记也根据不同心境,不同重读:

第三部分:日本作者贴心送上读书技巧大礼包。

在分享读书笔记,作者贴心分享了这些年跟读书有关的受益,算做是读书体验的技巧,比如:

技巧一:多看参考书,少搜索网络,让知识更系统;

技巧二:多看百科全书;

技巧三:试着订阅杂志,让阅读视点更多;

技巧四:多去书店逛逛,总有意外发现;

技巧五:由浅入深去读难书;

技巧六:用一字条书架,把书堆在一起,区分读过或未读。

技巧七:把名著放在枕边,说不定哪天就想读。

技巧八:带三本书同时旅行,不同场合换着读。

技巧九:把书放在家里各个角落。

技巧十:去掉外封,让读书更轻松;

技巧十一:边看杂志边撕,

技巧十二:不要小看有声书,耳朵比眼睛有时更好记;

技巧十三:准备一只珍藏的钢笔,让书写更兴奋;

技巧十四:名帖放在显眼处;

技巧十五: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技巧十六:用复印机让读书更方便;

技巧十七:用独创版权页记录书的履历;

技巧十八:书与笔记交叉使用;

技巧十八: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以及26款包含笔记本、笔、剪刀……等文具介绍。


现在翻开某宝关于各类笔记本都被创造出来,也有专门记录读书的,感兴趣可以搜下。

这两天,我一口气读完《王者速读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假如让我推荐,一开始我选《王者》,但《王者》更合适技能类的书籍,后来更推荐后者,《阅读一本书》合适小说、科普、人文类,而且对阅读没数量要求,通过读书笔记,让一本书读完不再是孤岛,而是完整知识体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到最后就明白,作者画了个圈,就是整个书的步骤,我再总结一遍:

(1)去用任何方式,渠道,收集你想读的书;

(2)买它,用心读,用一个笔记本,画圈、画浪、手抄,记录你认为好的一切,笔记中可以添加关于这本书其他资料,比如贴剪报、车票、他人介绍、广告。评论中带着疑问、提问、你对这段的理解阐述。

(3) 固定时间重温这些笔记,记录新的阅读感受,目的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4)如果下手的书籍太难懂,可以从入门级开始读。

最后,我再说说“教你阅读”类书籍的感受。

几乎每年都有几本书,发明创造个“概念”,教你如何快速有效阅读,比如方格法,洋葱法,思维导图法……尤其是日本人,尤爱专研,不信你看好多书作者是日本人。

这大概跟“日本工匠精神”有关,肯每天不厌其烦花时间琢磨,您说没用吧?这种细致到骨髓里,读完还挺感动的。

其实,这类技能书籍也好,其他两性、情感、教育书籍也好,作为精神消费品,跟现在消费品、化妆品性质差不多,上市时轰轰烈烈,许多大V名人站台,肯定好用,但大部分都差不多凑数,我们都觉得“用了比不用强”,外加中国读书群体庞大,每本书不同广告渠道下,每本书都有买单的人。

但效果并没有腰封说的那么神奇魔力。

再就是,这类教如何阅读的技能,一般针对:

1,        喜欢长期阅读习惯的读者,对知识有要求;

2,        对读书数量有要求,又想提高质量;

3,        写作需求的人。

还是那句话,别迷信技巧,或肯专研一种技巧就行,任何成功的人都有一套理论,人们因为看到成功,愿意也理论买单。理论也许受益,但未必合适你。

如果一定要有个信仰,就请迷恋“坚持、毅力”这个习惯吧,坚持每天去做,哪个起个早,每天花时间琢磨,你也能在领域成为“小小发明家”。


我是若素,一年给自己设计“3+2”个小目标。

这是我在公众号“若素笔记”中《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的读书笔记,文章也有其他技巧介绍,我会每天更新更多读书拆书干货,想看更多内容,请关注“若素笔记”,后台回复“有效阅读”还赠送本书pdf版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读懂四个字,搞定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