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变源于教师的改变——“骨干研修班”学习心得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在这个因为疫情而在家“闭关修炼”的无聊的日子里,这几天的培训就像是炎热夏季中的向我吹来的一阵阵凉风,安抚着我躁动不安的心;每一堂课以及课后的点评都像是一道光,照亮了我的未来的路。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英语老师,听完两位老师的课,我自荐形愧。特别是在程老师点评之后,更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首先,王老师在课堂上温馨的互动,流利又标准的口语,课堂环节的紧扣,活动多样化的设计,都是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再者,王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也是我望尘莫及的。王蔷教授曾说过,拿到一篇文章,一定要看它是什么主题内容,是人与自我,还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所以说,王老师对文本的分析非常到位,它是由时间顺序串起的记叙文。

再领着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王老师不断的引导,鼓励以及肯定和表扬,都使学生获得极大的自信心,不亢不卑的情景表演,让这节课由学生完美的反馈到课堂上,这也是一个高效的一个见证。

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是练世豪老师的课堂!如同进入3D科幻电影的教室,让在屏幕外的我都心动不已。想想学生在这种场合下,怎么可能会走神?怎么可能学不会?记得昨天程老师的调查问卷显示说,成绩上不去,学生学不会,是的,并不是老师教了,学生就会了。但是对我们农村中学来说,这可能就是个极限。可是,这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教室,我们就什么也不做。练老师的课堂互动环节就是我要学习的一部分。有问题,交给学生;有任务,交给学生;有活动,交给学生!贴近生活,真实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启发了我。

为什么自己的课堂如一潭静水?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一言不发?“鸦雀无声”在英语课上真的好吗?结合两位老师的课堂和程老师案例剖析,我找到了自己欠缺并急需改变的地方:一是多年的“省事教学”养成的“懒习惯”:课本上有啥就讲啥,不会主动找课外的部分去补充学生的阅读空白。二是课堂死板。从来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三是太固步自封,不认同别人的观点,不想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做改变。

教育的改变来自于教师的改变。一句话,概括出所有的原因。课堂是老师的课堂,学生是老师的学生,所以主宰权在老师。而现在,科技发展同时在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教育也从1.0,2.0到3.0,到4.0发展,而练老师当之无愧的5.0,那我们为什么还在守着一支粉笔一块板来上课?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手机互动。一根线,一个平板就可以把一个教室拓展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好多优秀的链接课堂,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名校资源共享。只要走出去,就有不一样的收获。

课堂还是那个课堂,但是不再是老师的专场;学生还是那个学生,但不再是那个只死记硬背的,靠“不听话就喊你家长”来约束的学生了;课本可能还是那个课本,但是它却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一起看世界的一个支点了。

所以,教育改变的车轮还要教师的改变才能推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改变源于教师的改变——“骨干研修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