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毁容”却美丽,他们爆粗却温柔,这部电影就这样震撼人心!

知道《中国医生》是一部讲述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由张涵予饰演的张竞予院长带着众多白衣逆行者们临危不惧,对抗疫情的电影。也知道这个故事改编自距离我们很近的真实事件。

但当看到袁泉,冯文娟,李沁,乃至很多女演员都放弃颜值管理,以“毁容”式造型出场时还是吓了一跳。

你能想象在《流金岁月》《我的前半生》等电视剧中,一向饰演气质清雅,美丽大方的白领精英的袁泉;

在电影《无双》《赤道》中饰演冷艳角色的冯文娟;

在《白鹿原》《中国机长》中形象甜美的李沁;

她们面颊红肿,脸上发炎长痘出现在观众们的眼前吗?

虽然张涵予,朱亚文从来都不是一举一动都要加滤镜的流量,但在一部电影中多次狂爆“粗口”的情景我想也是不多见吧?

但在看完电影《中国医生》后,我认为这次在电影中被“毁容”的女演员们是最美的角色之一,男演员每次爆“粗口”式的台词感人至深。

为何?

只因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

众所周知,改编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向来不好拍,而这部改编自距离我们很近的真实事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电影更不好拍。

因为从主旨上既不能脱离客观真实又不能百分百的重现,不然就成了纪录片。而在艺术加工上也不能过于夸张,脱离事实就失去了改编于真实的意义。因而我认为电影《中国医生》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有两个难点:

一曰“取舍”

真实事件的时长可能短暂,也可能漫长,而无论是30分钟还是30天,都需要在90至120分钟的电影时长中展现,那么从一个短暂事件中去延展,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意义,从一个漫长事件中去浓缩,精华出事件所传递的精神便是考验创作者“取”什么和“舍”什么才能把一场危机拍出来?“危”与“机”也是故事的核心,前者是客观发生的危险,后者是通过人为努力得到的转机。

二曰“升华”

真实事件的经历者往往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按部就班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当危机突发,困难来临时,他们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冲锋在前,成为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但这个从平凡到英雄的过程则绝不像超人摘掉眼镜换上披风那么简单,更不是用超能力去保护他人。而是一种由普通人的血肉之躯“升”到钢铁般意志的过程,也是从具象到群像的“华”。一“升”一“华”便是考验创作者如何表达好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人物塑造上做到既不以偏概全,又不能面面俱到。

下面我们来看看电影《中国医生》是如何在真实事件中做取舍,拍出危与机和升华人物的?

2020年春节前夕,凶猛袭来的疫情让猝不及防的人们感到无助甚至恐慌,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成了“暴风眼”。患者不断涌来,医院已经达到收治上限。怎么办,停止收治还是继续?

电影开场几分钟,“危”就来了,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铺垫,马上将急迫与紧张准确的传达给观众,回想起当时我们自身的经历,每个人的心都跟着剧情提了起来。

张涵予饰演的张竞予院长(以下称演员名),其角色原型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

为了贴近角色,张涵予不但跟着张定宇生活了几天去模仿他的体态特征。

“收,必须收,有多少收多少!”

于是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了一位极具湖北人个性的硬汉,一个真抓实干,有担当,有魄力的张院长。在他的坚定下,金银潭医院将办公室改造成ICU,对病患来之不拒,整个医院顶住了超负荷运转的压力,为援鄂医疗队的到来争取了时间。

朱亚文饰演的广州医生陶峻,李晨饰演的上海医生吴晨光(以下均称演员名)与无数医务人员从全国各地逆行出征,毅然决然奔赴疫情前线支援。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成了人们与病毒之间那道最坚强防线。

然而,真正的危情和考验还在后面,由于情况太过突然,让医疗物资瞬间短缺,也让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飙升!人手不足,物资不足,各科的医护人员都来支援,但由于大家比较陌生,没有磨合,还没有默契,难免有些手忙脚乱。

电影丝毫没有回避人们在生命威胁与危机之下表露出来的恐惧与慌乱,而是敢于用镜头直白地展示出来,可谓“取”之有道!

易烊千玺饰演的杨小羊(以下称演员名)刚参加工作,插管不熟练,朱亚文冲他发脾气:

“从明天起,你离开ICU!”

医护人员因为长时间戴口罩脸上被压出了深深的凹痕,长时间闷在不透气的防护服里,护目镜紧勒,汗水浸泡让他们的脸颊红肿,甚至发炎长痘。

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已让他们的体能达到极限,但患者数量仍在上涨,危机还在加剧,他们的精神压力处于崩溃边缘。

朱亚文抱怨:

“医务能力能不能搞得定啊!”

“ICU 都能停电”......

工作人员向院长汇报:

“咱们医院又有医务人员感染了”

“真的扛不住了”......

这些都是对医务工作者精神压力的真实写照,也是相当到位的群像展现。

医生是英雄,但也是平凡的人,他们在面对暂时无解的病毒与巨大的压力,不断病倒的战友,也会感到精神上的挫败。甚至还会失去自信地质问自己“到底有没有资格”去做医生,去拯救别人。

这种人之常情在电影中得到了真实而准确的体现,“取”得好!

在大危机之下,一个又一个小危情接踵而至!工作会上,张涵予拍桌子大爆粗口:TMD!老子的医院能力没有问题!

面对混乱无序,拥挤不堪的人群,袁泉饰演的文婷主任拿着扩音器喊道:

“我可以救你,也可以找你算账!”

袁泉本身就是湖北荆州人,一口武汉话,铿锵有力,但更有力量的是她所饰演的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面对危难时的沉着冷静,是那一双始终疲惫的眼睛里深藏的坚毅不屈。

因此,在电影里除了许许多多叫你哭也叫你笑的那些平凡又伟大的医务工作者群像外,我们又能看到张涵予和袁泉两个具象的代表,医务工作者们最真实的压力和反应汇聚在这两个角色身,从而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爆发!

他们始终牢记使命,坚守岗位。从最初的节节败退到积蓄力量迎难而上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在电影《中国医生》中就是医务人员群体使命感的成功体现。

从第一个危情到来,剧情跟着镜头一路狂奔,所有医务人员都面临着接踵而来的挑战。

心肺复苏,插管,上呼吸机,上除颤仪,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一切我们在以往医疗影视题材作品中看过的,没看过的场面纷纷而至。

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在“不择手段”,争分夺秒地从病毒手中“抢人”,极其真实的刻画了当时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于是,所有人的惊慌变成了众志成城,共抗危难!

但,这就胜利了吗?

疫情初期,我们对病毒知之甚少,没有对策导致束手无策,当病人不幸离世,家属的情绪瞬间爆发,而最直接的情感“发泄”对象就是医生,我们能看到在电影《中国医生》中也丝毫没有回避这个,甚至将院长推到了。 

我认为主创在这一点上素材上取得“大胆”而有意义!

病患家属的情感大家是能理解的,但过激行为是绝不接受的。可作为医务人员,却必须扛住所有的压力,即便是倾尽所有去与病毒“抢人”,即便是暂时的“束手无策”,即便是家属的不理解,一切的一切只因他们这身白衣所代表的指责而必须去承受和面对并且不能放弃。

显然,本片导演刘伟强相当的“贪心”,他通过129分钟的故事不光想展现整个医疗系统的超凡运转,还让大家知道每一个生命背后都有医务人员的无限付出乃至疫情期间全中国的同心协力。

所以《中国医生》成功打破了电影普遍“以主角为中心”的规律,着力塑造的是民族英雄的群像。片中没有明确的主角,但每个人又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可谓是做到了取舍有“道”,并且拍得有“危”有“机”。

转机在哪?转机在于奉献,这里有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也是前文我所说的“升华”所在。当然,所有的观众都能看懂这部电影中的“升华”,他们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罢了。”

多么朴实无华的准确描述,但却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家通过电影都意识到了,医务人员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但却是一个平凡的人,之所以将平凡的自己变成伟大的英雄,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

这个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过程,升华得妙啊!

不光是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每一名普通人在危难之时的奉献都很重要!

只有研究病毒才能得出有效的对策,但研究病毒需要样本,面对刚刚失去亲人的家属谁又能轻易说出捐献遗体的请求呢?

那名答应将奶奶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的孙子只不过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位,当他做了这个决定,哽咽地签下名字,而站在他对面的朱亚文深深地鞠下一躬。

这又是一个从普通人升华到英雄的过程!

张涵予的妻子也不幸被感染,但她没有因为丈夫院长的身份得到什么特权,而是独自在家隔离,直到病情危重入院抢救。而作为院长的丈夫在妻子插管后都只是通过视频去鼓励昏迷的她。当一切转危为安后,由倪虹洁饰演的妻子握着丈夫的手却心疼地说:

“你白头发多了好多啊”

张涵予只说了六个字:“老婆,感谢你啊”,这又何尝不是在替所有医务工作者感谢支持他们的家人,而这些这些医务工作者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更是一种从普通人到英雄的升华。

而这样的升华,在电影中无处不在!

有临阵脱逃又回来坚守岗位的医院保洁员,有方舱医院里渐渐康复起来的,跟着护士一起唱“草原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的病人们,每一位都是普通人,但在危机之下,每一位都力所能及的为抗疫做出奉献。

关于抗疫的故事,你能想到的和你无法想象的一切,都将在电影《中国医生》中一一呈现。

“通过武汉和全国援鄂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至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患者清零”,一句转录自新闻发布会的旁白作为电影的结束,此时,黑暗的放映厅里的啜泣声此起彼伏。

因为在所有的中国人在不同程度上亲身经历了这场全民抗疫后,在看过《中国医生》这部改编自这场真实战役,取舍得当,拍出危机与转机,准确地塑造人物、升华人物的电影后。我想每一位观众都想对平凡却伟大的医务工作者们说:

“感谢你,为我们拼过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们“毁容”却美丽,他们爆粗却温柔,这部电影就这样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