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不说透,你明白了吗?

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个“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叫“过犹不及”。

有智慧的中国古人,不论做任何事,总是能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厨子烹饪的时候把握火候,画家绘画的时候讲究留白,文人写文章的时候用伏笔埋下思考和变化,高明的木匠在做家具的时候,也懂得在榫卯之间留下一点缝隙,随顺木头热胀冷缩的习性。

生命中的五味杂陈,无非时起时落,时进时退,时高时低,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会令人回味无穷,自成佳境。

                                                              话不可说尽,要懂得分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直脾气,但在官场上吃过几次亏之后,欧阳修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

有一次,皇帝命令欧阳修和翰林学士宋祁一起修订《唐史》。当时,宋祁的官位在欧阳修之上,而且一向恃才傲物,在修订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深奥冷僻的字词,以此彰显自己的才华,故作高深。

比如“以水投石”他偏要写成“持水内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他执意改成“不扶而挺”。

欧阳修觉得这样做很不妥,会给阅读的人带来很大障碍,但宋祁的年龄和官位均在欧阳修之上,在朝廷上,又是被皇帝敬重的大学士,欧阳修不好直说,更不好直接修改他的文章。

有一天,宋祁去欧阳修家里喝茶,欧阳修故意在卧房的大门上贴了一张红纸,上书“宵寐匪真,礼闼洪休”八个字,宋祁站在门口看了半天,才明白过来,问:“这不就是‘夜梦不详,题门大吉’的意思吗?何必写得这么令人费解?”

欧阳修笑着回答:“晚辈正是在模仿您的文章笔法啊!您不是也把‘迅雷不及掩耳’写成‘雷霆无暇掩聪’吗?”

宋祁听了,不禁莞尔。之后再修史书写文章,行文变得浅显易懂。

语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艺术,言语中掂量着分寸,就是给人与人生活和相处之间留下一丝空隙,让生活变得简单而温柔。

                                                                事不可做绝,留三分余地

看过《红楼梦》的人,一定对“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回的情节记忆深刻。

乡下穷苦老太婆刘姥姥进了贾府大观园,面对朱门秀户的夫人千金、公子贵人,用看似糊涂的幽默言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的慷慨解囊。

小说里有个情节,王熙凤为了取悦贾母,便拉过刘姥姥,将一盆花横三竖四地往她头上插。被弄成花大姐的刘姥姥,不仅不恼,还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

众人哄笑,说刘姥姥是“老妖精”她也继续笑着回答:“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吃饭的时候,刘姥姥的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更成为自黑金句,连高冷的黛玉都笑得花枝乱颤。

事后,鸳鸯跟刘姥姥道歉,她却说:“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给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不论是庙堂之上,还是乡野之间,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百姓,都逃不过世事浮沉,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宽容他人,礼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种方式。

                                                                人生无圆满,缺憾亦是美

苏东坡,堪称是整个宋朝最才华横溢的文豪,但他的一生并不完满,反而充满种种缺憾。

得意之时,他是朝廷要员,被皇帝重用,然而失意之时,他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俸禄微薄到连饭都吃不起,他也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向好友讨了一块地,亲自耕种,自给自足。

但不论身处何种境遇,苏东坡始终且行且珍惜,诗酒趁年华。

有一天,苏东坡和友人相约湖边垂钓,中途突然天降大雨,友人和仆从们纷纷跑散,找避雨的地方,唯有苏东坡一人,在雨中不紧不慢地行走,丝毫不被风雨影响。

雨下了一会儿便停了,江边的斜阳也在缓缓下沉,回首刚才的风雨又有何惧?于是,苏东坡作出了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浮沉,最难把握的就是分寸。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浮沉坎坷皆是常态,当于静处品人生。

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醺处。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一切都经历过之后,你会发现,所谓人生,不过是阅尽浮沉的坦然,饱尝风霜的睿智,过尽千帆的淡泊。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懂得那个恰到好处的“度”,会让别人愉悦,自己欢喜,令人生之路,走得更加平稳。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透不说透,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