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25)
书籍:《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作者:陈海贤
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他人阶段和独立阶段。
只有进入独立阶段,我们在关系中才能实现自由。
1.第一个阶段,是自我中心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自然地觉得世界和他人是围绕我们的需要来运转的,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当作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关注的中心当作他人关注的中心。
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央,别人只是观众。别人照顾我们、对我们好,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
其他人也有自己的需要、期待和意见,他们并不总是关心我们,很多时候他们只关心自己。
这个发现会让我们感到惊奇,也会让我们有挫折感。
2.第二个阶段——他人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差异,并把这种差异理解为是一种冲突,进而想要解决这种差异。
在这个阶段,有两个典型的标志。
标志一:让他人决定我们的行为
这个阶段的人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顺从和反抗。
顺从,即为了别人委屈自己。
我们会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觉得别人的评价、赞许、关心、愤怒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会因为没法满足别人的愿望而深深地内疚和自责,却忽视了自己的需要和价值。
这背后潜藏着一种隐秘的交易期待:如果我特别听话,如果我顺从你,你就应该给我我需要的东西——安全感和爱。
可是有时候,这种期待只是一厢情愿。当它没能实现时,我们就会选择另一种态度——反抗。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反抗:父母、老师觉得孩子应该好好学习,孩子偏不学;父母、老师要孩子循规蹈矩,孩子偏不听话。
孩子的这些反抗是把自己当作工具,通过自己来表达愤怒,就好像在抗议其他人违背了隐秘的契约。
可这种反抗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顺从。因为它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只能通过反抗别人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
无论顺从还是反抗,都是把我们自己放到一个被动的位置,并让他人来决定自我的行为。
标志二:难以容忍差异
他人阶段的第二个标志是,我们很难容忍和别人的差异。
处于他人阶段的人,很难容忍自我和他人的差异。有时候我们会被别人影响,有时候我们很想去影响别人、改造别人,让他们跟我们一样。
越亲近的人,我们越难容忍他们跟我们不同。
我猜这主要是因为,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确认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从而获得“我们是站在一起的”,甚至“我们是一体的”的感觉,来消除孤独感。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种差异威胁到自我,于是选择用否认、抹杀、攻击的方式来保卫自己。
更多时候,我们是希望通过其他人为我们改变,来确认他们在乎我们、认同我们,进而确认我们在他人心里是重要的。
3.第三个阶段——独立阶段
当我们有了自我负责的能力和容忍差异的能力以后,就不会在人际关系中轻易掉入顺从或反抗的陷阱,而是会进入人际关系的第三个阶段——独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把自己和他人分开,还能够理解他人,同时尊重自己。
4.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孔武有力,有八块腹肌,年轻的时候经常在街头跟人打架。后来慢慢“弃武从文”,变成写字楼里的高级白领。有一天我们在一起聊天,我问他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成熟了。
他说:“年轻的时候如果有街头混混来惹我,我是一定要跟他干一架的。可是现在有街头混混来惹我的话,我拍拍屁股就走了。”
为什么他会把逃避视为一种成熟?因为以前打架的时候,虽然英勇,但他行为的来源还是混混。可是现在不同了,他有了选择的权利。他既可以选择跟混混打架,也可以选择离开。这种选择的自由,就是成熟。
当时我跟他开玩笑说:“你是变懦弱了,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你的血性呢?
他一点都不生气,只是笑笑说不值得而已。
这时候,我觉得他真的成熟了。
混混的挑衅不能影响他,连我“懦弱”的评价也没法影响他。
他有自己的行事原则,他知道怎么做对自己好。
5.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说过:“真正的英勇,是认清现实以后还能热爱现实。”
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人际关系的准则。
当我们内心的信念,而不是他人的态度变成我们行为的主导时,我们就获得了一种主动的、对自己负责的姿态。
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成熟起来了。
6.自我发展之问
你是否陷入过这种情境:为了反抗他人的要求,或者表达对他人的不满而作出行动,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种情境下,反抗是否是摆脱这种限制的唯一方式?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又是什么?你如何才能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