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以禅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每一天的生活

从静坐中开始,在静坐中结束

“我早上起来先喝杯咖啡,抽根烟,然后就开始冥想了。” 我们本来想聊聊他今天早上是怎么过的,但是很显然,从1973年开始,他每天早上做的都是这几件事。

他说话带着一口美国西北口音,听起来非常非常平静。虽然,今天我们要聊聊他已经坚持了42年的 “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一种追求更高心智、开发潜能的冥想技术),可我还是没办法平静下来。我觉得我的焦虑症马上就要发作了 —— 因为一方面我是大卫·林奇作品的疯狂粉丝,另一方面今天我要跟他聊的却是冥想。这种感觉,就像是参与了某个静坐冥想研究中心的产品实验,而我就是作为 “冥想前” 的案例供大家批判,并通过我看到 “冥想后” 的好处。


2015年是大卫·林奇成立“基础意识教育与世界和平林奇基金会”(The David Lynch Foundation For Consciousness Based Education and World Peace)的第十年。也是在那一年,冥想好像突然火了起来。歌手斯凯·费雷拉(Sky Ferreira)说超觉静坐救了她一命,所以今年三月她在演唱会唱了一首《蓝丝绒》(Blue Velvet),致敬了大卫·林奇的电影,也庆祝了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六月份的时候,说唱大佬拉塞尔·西蒙(Russell Simmons)还推出了一款超觉静坐的 app,叫做 “冥想让生活更简单”(Meditation Made Simple)。现在,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办公室里,人们都会为花点时间来静坐。

林奇基金会的官网上介绍说:“在高危人群中,普遍存在精神上创伤和压力。我们要通过超觉静坐法,来帮助他们消除和预防这样的压力。”在现实中,这意味着基金会的帮助对象包括内陆城市学校的孩子们、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的士兵、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施暴者等等。基金会向他们介绍超觉静坐,来让他们变得更健康快乐。


世界500强都在打坐、冥想,你呢?

古老又神秘的精神修行方式:打坐冥想,正在悄然席卷商业界,改变企业家的心智模式,并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来源。

在金融中心华尔街,管理千亿资产的投资精英们修习冥想,在大市的跌宕起伏中摒弃杂念、保持超然平静。高盛集团聘任了专业的冥想教练来帮助员工练习。对冲基金巨头雷伊·达里奥坚持冥想已经40多年,他说:打坐冥想是帮助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在创业之都硅谷,打坐冥想受到众多创业者和工程师的广泛关注。谷歌为上千名员工开设正念冥想培训,并启动了静默的觉知午餐活动。为方便员工进行行走打坐冥想,这家搜索巨人还修建了步行迷宫。

在世界500强企业,通用磨坊、宝洁、塔基特、亿贝等为员工提供了静心打坐冥想的硬件设施。比尔·福特(福特汽车)、瑞克·葛因斯(特百惠)等CEO对冥想大力推崇。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最近三年,打坐冥想都被纳入讨论主题。世界政府首脑和商业领袖热烈讨论,甚至现场练习。

在教育界,哈佛商学院在领导力课程中加入正念练习的内容;西点军校,这个培育世界500强CEO最多的地方,将打坐冥想设为专门的课程;在美国的一些小学,学生们每天两次在一起打坐冥想。

为什么世界500强、华尔街、硅谷、教育界都开始推广打坐冥想?打坐冥想到底是什么?能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什么?该如何练习?

打坐冥想修什么 ?

打坐冥想起源于东方古老智慧,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冥想(meditation)与医药(medicine)取自同样的英文词根,意指治疗。在巴利文中,冥想是心灵的培育,强调依靠精神训练制服心灵,使心得以净化。

根据注意力指向的不同,国际上普遍将打坐冥想分为两大类:正念(mindfulness)和聚焦式(concentrativeattention)。正念式冥想要求冥想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维持在当前内在,并对任何升起的念头和感受都以知晓、接受的立场来体验,不作任何判断;聚焦式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的特定活动上,如观察蜡烛、重复词语、想象图像等,而摒弃其他的想法和感受干扰。在实践中,冥想的种类很多(如Samadhi、vipassana、shikantaza等),但基本都是处于上述注意力开放和聚焦两级之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打坐冥想开始进入西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视野。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乔·卡巴金教授不仅亲身体验,而且用这一方法协助病人处理疼痛、压力和疾病,在七十年代末期开创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MBSR剥离了原本的宗教元素,成为了认知心理学的治疗手段,宣告了打坐冥想的科学性与普世性。在主流医护界和心理治疗领域,正念认知疗法、正念复发预防、正念心理健康训练、接纳与承诺疗法等被广泛运用。

不少人对冥想存在刻板印象,然而,打坐冥想不是为了求得特殊的开悟境界,不是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是为了规避当下的情绪活动,也不是为了通过专注禅定而培养神通能力。

商业车轮高速飞驰,物质极致发展。企业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群体性心理压力与冲突难以避免,精神迷茫与惶惑也不期而至。商业和科技狂飙式的发展之后,人类社会会渐渐回归,发现心灵的力量,由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探索。这是一种前瞻的、必然的转向。

即使是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也总有那些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刻。卡特总统在任总统的四年里面,祷告的时间比他不担任总统的时间要多得多。最高级的领导也需要追随更高层面的指引。

张朝阳在抑郁症之后,读了大量西方有关大脑科学最新进展的书,去东方的尼泊尔实地感受,在世界各种文化体系下探索精神之路;梁冬多次行走印度和不丹,后来从百度辞职,进入由跑到走的速度曲线,并创立正安中医……商业世界孤独的探索者们,需要内在精神力量的支撑和引领。


打坐冥想,为迷茫的企业家开启了一扇发展内在智慧的门。可以慢下来静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冥想,满足了人类本能中潜藏的心灵净化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尼采曾提出精神三变:人的精神变化会经历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婴儿的蜕变。骆驼是沙漠之舟,代表背负、隐忍与担当;狮子是森林之王,象征自主与无畏。前两个阶段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和掌控。而最后阶段的婴儿,则是求诸于内、回归初心。这是心灵的本真,与冥想内在的回归一致。

冥想能为管理者和员工带来什么?

一是提高专注力。信息碎片化时代,员工注意力容易呈现离散和非专注的状态。Silktide公司的创始人曾这样比喻,我们的大脑像灌满了蜜蜂的沙滩排球。上百个互相矛盾的冲动想法把我们推向不同的方向。我们想做全部的事情。我们想同时既锻炼身体又学英语,还要出去吃披萨。各个不同的力量,把沙滩排球推向各个方向。然而,球哪儿也到不了。它受地形的影响而不是受到内心意志的控制。打坐冥想让头脑中的蜜蜂安静下来,观察它们的习性,并加以训练。冥想的基础是训练专注力。这意味着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韵律上,在念头四处游移时,警觉地意识到杂念的出现,重新把注意力收回来。接受过冥想训练的员工,注意力更为集中,更能及时敏锐地觉察思维的游走,从而能够更有效率地工作,减少对当下事件不够专注所造成的错误与事故。乌巴庆多年来运用冥想训练专注力,是在家禅修大师的典范。他是缅甸政府内阁级资深官员,曾经兼任三个部长的职位,公务非常繁忙。公务之余,他研习并精通多种冥想。他曾请假去静坐中心学习,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有一个信封。他担心信封里面是开除他的通知,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这是一封升迁的通知。冥想练习看似消耗了他的时间,实则提升了他的专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后来他在仰光成立了国际禅修中心,面向外国人和非佛教徒传授禅修方法。他的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影响了很多人。

二是提高决策力。打坐冥想有助于管理者在纷繁芜杂的动态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提高管理决策的合理性。乔布斯的办公室有两百多平方米,里面几乎是空的,只是在房间中央放了打坐垫。当需要做决策时,乔布斯会先将相关的方案和设计放在垫子四周,然后闭目静坐,在禅定的状态中决定选择哪个、放弃哪个。当思绪沉淀下来,直觉会变得清晰和敏锐,内在智慧便能够升起。

无独有偶,巴菲特的第一投资原则是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松下幸之助也认为:长期修禅的商僧,不论社会上发生怎样的变动,都能够泰然自若,考虑着自己该做的事,并尽量减少错误。

三是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打坐冥想能够提高情商,增强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能力。《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博士指出,了解自我是情商的精髓,实践的最佳应用程式是正念冥想。任何一种情绪都会在身体上以生理反应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呼吸急促,胸闷等。当情绪出现时,冥想修炼者更有能力专注身体的感受,客观地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到情绪的升起、持续和消失,而不是立刻进入自动化反应,如发泄、争吵等。原本瞬间爆发的情绪变成了慢动作,冥想者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能够有选择地、以更明智地应对困境,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四是在当下感受工作意义。工作的意义往往蕴藏在每一个平凡的当下,而不只是目标达成的少数片刻。冥想帮助员工关注每一个当下的深度和品质,使员工有能力在当下感受到意义、滋养和满足,即使只是非常平凡的时刻。谷歌有员工说,在学习冥想课程之后,他改变了原本要离开谷歌的决定,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成就感。

来自科学的证据。

打坐冥想的作用得到了大量科学证据的检验。冥想通过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神经,二是心理。神经调节主要表现在改变呼吸频率、能量代谢、脑电波和内分泌等神经指标;心理调节则主要表现在控制注意力,以及改变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精神病学,研究者发现冥想不但可以显著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减缓个体的压力,同时还能有效改善个体的抑郁症状。比如,神经科学领域两大先驱理查·戴维森与乔·卡巴金,以公司员工为受试者,发现经过冥想训练后,受试者的焦虑指数明显降低。近年来,打坐冥想的研究逐步从缓解心理障碍病人的症状,转向探究其产生的积极效应。研究发现,冥想有助于增强幸福感、怜悯和共情,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行为调节能力和社会互动关系。比如安东·卢兹发现,即使在不冥想时,资深的冥想者也能够产生高幅的伽玛脑波。这种脑波通常与记忆、学习、洞察力的高效率有关。


熟悉乔布斯生平的人都知道,乔帮主在世时曾信奉东方神秘主义和冥想。从大学时就开始接触冥想和禅修的他 ,也曾一度往印度追寻据印度教精神大师。从印度归来的他一度对冥想十分痴迷,终身修习。乔布斯也曾亲口说过:印度的冥想时光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并最终影响了苹果的产品设计。

“这是一个经典的时刻。我独自一人,所需要的不过是一杯茶、一盏台灯和一台音响。你知道,这就是我的全部。”——安娜沃克尔镜头下的乔布斯(1982)

如今,全美共有有超过两千万人将冥想奉为这个国家最热门的缓解压力和精神疲劳的治疗法。人们对这神秘古老的的东方之术趋之若鹜,即使隔着文化、语言的鸿沟,西方人修习东方禅的热情却不断水涨船高。

那么,冥想究竟是什么?你真正了解它吗?这是哲学吗?还是修习?还是只是一种玄虚?

“当我冥想的时候,我在想些什么” 这也许是初学者问的最多的问题:我冥想的时候应该想些什么?

记得几年前第一次上冥想课的时候,短短二十分钟的时间,我的脑子里只有这个问题。打坐的时候真的太痛苦了。不要说什么清心寡欲,放下执着,滚滚红尘,难道不是享乐为上?然而有趣的是,哪怕是我们只想做好尘世间的一些俗事,我们自己的心,却是最大的阻碍。

那些不是涌起的纷乱情绪,太多的噪音,那些后悔,如果当初如何如何,那些恐惧,万一失败又如何如何让。。。一会儿又是那些财务上的担忧,家庭事务的索绊。其实,想认真、快乐、专注地做好一件事,一点儿都不简单。

专注

往往入门者的第一堂会从所谓“呼吸训练”开始——「专注呼吸」。慢慢地吸气、吐气,把注意力放在鼻子,如果心思飘走了,就再把注意力拉回来,而且不要责怪自己,因为分心本来就是我们的习惯。慢慢地,你会练习到“安静且专注”的境界,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更是生活得到快乐、满足的源泉,那就是——把握当下。

现代人被时代带来的信息大爆炸的狂流所裹挟。我们的思绪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试图走神。加上工作干扰、短袖、网聊、电话和电子邮件,难以专注丝毫也不奇怪。然而冥想训练有效地遏制这种分神,强化专注力并提升工作记忆。库珀投资的创始人 Peter Cooper 认为,禅的练习帮助他做出成功投资决策:“作为投资者,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提炼出极少相关成果。冥想带来的思考帮助我屏蔽掉了那些华而不实的信息,锁定真正能够带来长期投资价值的有效信息上。”

觉察

我问一位禅修的老师,冥想就是要静坐吗?老师说,如果你不再是初学者了,那么就不再是了。

实际上,非正式的冥想训练习可以随时随地,觉察呼吸和感受,比如乘交通工具,或是排队等候时。高盛董事会委员威廉姆·乔治已练习冥想近40年。由于经常出差,他常常利用搭飞机的时间冥想。这不仅可以让他进入深沉的休息,而且可以在会议之前清醒头脑。除了觉察呼吸,也可以觉察当下发生的事情。比如刷牙时,觉察刷牙的每一个动作和力度,觉知牙膏的味道和质感;走路时,觉察脚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觉知迈开步子的每一个动作,觉知重心的转换。随时随地保持觉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禅定便会自然升起。

断舍离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然而不只是房间、办公桌需要打扫,心灵也需要放空和重置。冥想赜是一个中清理心中的杂志,让烦躁的心恢复平静。正如佛家慧能禅师,所做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惹尘埃,须得时时勤拂拭。“冥想是宗教修法吗?”

通常人把冥想和佛、或者瑜伽(印度教)联系起来,其神秘主义色彩不言而喻。然而,佛禅与印度教,教义广达,艰深玄奥,并不是所有的冥想者都真正从宗教角度感受这一古老的东方哲学。

日本的大禅,铃木俊隆,所著《禅者的初心》,是许多不解东方禅意的美国人接触禅,最初的启明之书。乔布斯便属于其中之一。禅宗不看重经文,不讲究繁文缛节,不提倡繁琐思辨,“一切唯心、万法唯识”,讲究发自内心的顿悟。乔布斯的职业生涯历经的三个阶段——创立苹果公司,被逐出苹果公司,重回苹果公司,就好比从“见山则山”、“见山不是山”到“见山还是山”的参禅顿悟。事过境迁,人还是同一个,而苹果已不是当初的苹果。

日文里的“初心(しょしん)”意为“初学者的心”。铃木俊隆写道,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它是颗空的心,准备好接受,对一切抱持敞开的态度。“初学者的心充满各种可能性,老手的心却不然。”

另一位有名的热爱冥想的硅谷大佬,现年39岁的多西同时兼任Twitter和Square两家公司的CEO,明天造成5点起床冥想半小时,最喜爱的书是——《道德经》。

有趣的是,很多佛家大师都是《道德经》的忠实粉丝。其实仔细觉察想来,佛道两家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一个“无”字。

在《道德经》开篇中有这么一句话:“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所以“无为”,其本质,是一种“为”,而不是一种“无”。通俗一些的讲,这时一种教人做减法的智慧。

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欲望,正是欲望像火焰一样,推动着我们不断产生行为。欲望,就像是“有”,当我们被过多的“有”占据,太强烈地渴望某事时,我们往往会失去平衡,不能找到理性正确的方式,最终难以达到最佳的结果。做事情的最好状态,永远是从“有”开始,却懂得用“无”的心态,来平衡它。

再回归“冥想”话题,在冥想中,初学者往往囿于一些刻意生出的急心我的呼吸对吗?我的姿势对吗?我一定要进入冥想的状态,我必须全部作。。。一但有了这样的念头。明明是非常想要好好冥想,这种欲望越强烈,却越把我们带离了冥想原本应该有的轻松愉悦的状态。 其实重要往往是“不追求”。不是不做,而是,不带焦虑的去做。享受它,达成心灵的愉悦,不在对生活充满焦虑和评判。

冥想文化盛行的硅谷

Google

「搜寻内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的成长课程,是Google专门设立一项员工管理情绪,更期望在过程中提升他们工作效率,课程至今累积破千学员,还有四百多人等着排队上课。

Stanford 大学

大S建在校园中心的新的冥想中心实在羡煞众人。它包裹在一片橡树林中,也靠着一个小池塘,围出一个相对自然的地方,鼓励学校师生来这里思考。

Pinterest

总部位于旧金山的Pinterest在地下室的一角还设有有两把看上去很酷的“冥想”椅子——头罩只用于遮挡光线和声音。员工可以坐在上面进入“冥想”状态,安静地思考问题。

冥想作为东方神秘主义的产物走进资本主义大营也是可堪玩味的景象。各大硅谷企业都开设所以“冥想与正念”的新课程。著名的修习者更是包括:

Jeff Weiner,LinkedIn首席执行官

Evan Williams,Twitter联合创始人

Ray Dalio,对冲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

身边的小伙伴这样说

Steve(太阁实验室Cofunder):

冥想是一种mind training,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放松方式。确实,在硅谷有很多的程序员都有冥想的习惯,但我不知道二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联。初级的冥想训练一般会叫你从关注自我的呼吸开始。Control, focus and no distraction,从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绪开始练习。慢慢的,你会发现冥想的体式其实很多,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永远遵从的自己Object是什么,比如如果你在洗碗,那么其实洗碗中的冥想也是可以进行的,你的object很简单,OK,就是洗碗,那么就专注于做这件事,不要被其他的思维所左右你的mind。我认为,不论从事何种工作,练习冥想的习惯都有助于你的思维更加活跃清晰有力。

沁原(另一只太阁实验室Cofunder):

很多人会把佛和冥想放在一起来看。其实冥想可以说是佛家修行的一种方式、方法。其实佛家你教我们的什么是什么呢?就是无执无着,一个是放下“我执”,一个是“法执”。但是佛家叫我们放下执着不是教我们放下追求(那必须,要不然师兄这么care微信粉丝干嘛= =),而是你叫你不要纠结,不要一根筋,不要把你的心思给死锁了(*Dead lock, 计算机术语)。比如你和你的女票吵架啦,你认为是她的错,那么既然是她的错就一定要她认错才可以啊,诶,过一会你又想起上一次也为一样的事情生气过,哎呀那个气啊,这样女票她不改要留着过暑假吗!?。。。哎呀越想越气,这个就是过于执着。其实换个维度去想,不要纠结,不要执念这一点,也许你就发现,诶,要不我认错算啦,和和气气多好!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解锁。

结语

不管是禅修、老庄、还是印度教,其艰深晦涩难懂不消多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了解。然而冥想却是一种很好的,可习得的自我的心智修炼。在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结果从来不会辜负我们。希望今天的这篇推文能让大家对这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希望每个人都过得开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冥想—以禅改变自己,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