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个只想搞钱的魔王君 第019篇
「如何定义底层?」
有些人很排斥底层,即使内心知道自己身处底层,也在努力摆脱以及掩盖这样的标签。
进行阶层跃升自然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样的概率不大,机会也不多。
在三体人眼里,毕竟我们是「臭虫」嘛!
底层是最接近市场的一类人,而且也是人数占比最大的,人踩人,同时也意味着竞争也是最激烈的。
作为绝大多数的底层,也成为「野心家」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也有人直言不讳而言,得屌丝者得天下。
如果赚钱分阶层的话,底层的人赚钱有什么套路吗?肯定是有的,底层的「盘面」基本就是玩「智商税」。
基本就是高认知者对地认知者进行的一种智商收割。
「套路的核心逻辑与方法」
这个套路核心逻辑就是「信息不对称」,而核心的方法就是「洗脑」,最终结果是「被洗脑者甘愿自欺欺人」。
信息不对称,这个很好理解,比方说在八九十年代的淘金热,都听过有一位老人在南方画了一个圈,也就是说广东沿海地带成为了内陆的潮流风向标。
那个时候,南方有什么东西,可能已经烂大街了,但是内陆城市的才刚刚开始。于是一些生意人因此嗅到商机,便开始左手倒右手的活。
就如此简单的生意经,掌握了,都能玩得风生水起。
即使是自诩为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这种信息差的套路依旧是常态,比方说随处可见的「中介」,他们的无本买卖生意经就是比你懂得多那么一些。
「落伍的4P和潮流的4C」
如刚才所说,信息差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人家赚点差价也是正常了。
但你以为这就是如今的社会常态了吗?显然并不是的。
过去的「信息不对称」还比较着调,项目还强调着产品4P,并且以价格、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砸核桃的诺基亚、砸冰箱的海尔还是深入人心的。
在信息高速传输以及网络四通八达的当今社会,「信息差」的时间周期被大大缩短了,你寄希望的「时间差」优势不再明显。
以往大城市流行什么,你拉一车回去老家倒腾,基本都能被哄抢一空。而如今,你再按这思路,底裤都要给你输光了。
如果你稍微思索,会发现如此挤压市场的还有大资本「垄断」的影子在里面。
当然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而4C的概念也在风迷起来,也就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导向,即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这折射出供需关系中,当今社会明显供大于求了。也就是硬件上基本不赚钱,甚至还亏钱,你只能在软件上赚钱,这时就是在玩「概念」,玩「生态」了。
以往商品短缺的经济时期,消费者认为好的商品就是好商品,而商品过剩的经济时期,就是商家认为好的商品才是好商品。
「洗脑」这个时候就开始正式登场了,于是五花八门的骚操作让你直呼看不懂。
以前的商家顶多攻占你的身体,现在的商家要攻占你的灵魂。
于是他们会提供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来满足你内心的虚荣,以及自我满足,比如我是无法理解买了XX包包,灵魂就能升仙?像这种皇室贵族、工匠精神如此虚头巴脑的,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在欧美国家都是抛弃的。
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人并不是沉浸于物质本身,而是沉浸于物质所带来的身份象征或者社会地位。
这不禁让我反思长期以往,如此宣导的价值观是否曲扭了事物本来的样貌。
「智商税的几个案例」
1、保健品。
在纪录片《食物的真相》中科学表明,保健品基本作用为零。但即便如此,就算所有人都知道其真相,许多人该买还是买,更意外的是,购买保健品的年轻人数量已远远超越老年人。
这个就跟「脑白金」里面的洗脑广告,硬生生把「过年收礼」这种民俗跟自己的产品搭上边了。
完了你还得说,保健品没病吃了养生,是补品;有病吃了治病,是药!这种毫无逻辑可言的话居然让这么多人自欺欺人。
2、知识付费。
当下最为火热的就数自媒体了,于是以前的「成功学」大师摇身一变,变成媒体导师,再加上那个蛊惑人心的营销套路,硬是把在课堂拿着笔认真记录的大叔大妈给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抓住风口,抓住机遇,你就是第二个XXX。
最终让你掏空腰包,也未能如愿以偿。
以前是全能化,也就是一个人当好几个人用,既要懂创作,也要懂运营,最好也能把美工的活也干会了。
而如今都是精细化,也就是活都分出去,大家做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即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能把你的IP给做起来,因此你确定你一个人能扛下所有?
再如之前广告不断的「微淼财商」,从那毕业后是否真得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是否还真信什么几百块也能理财?
反正能看得到的就是,人家近百亿身价,而你依旧一无所获,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所获,至少你说话会流畅点,张口可以就来几个创造性的「词汇」。
3、贩卖自律。
贩卖「自律」跟贩卖「梦想」没什么两样,就是通过「心理技巧」的施压在对你进行造梦,他只要起一个开头,你就会有「代入感」,自己的大脑就会去脑补。
你可以用「只要,就能」来造句。
例如,只要每天省下一包烟钱,十年你就能买一辆保时捷;只要每天投入10元钱,十年后你就能成为百万富豪。
这就是利用「自律」来做加法,「时间」来做乘法,换取你认为的美好世界。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性的弱点,而自律就是在对这种人性弱点的营销。
你问问身边那些不抽烟的朋友,他们买保时捷了吗?那些每天投10元的基金公司,现在还在吗?
什么是现实,这就是现实!
那些鼓吹花未来的钱来圆梦的年轻新一代,听到更多的是梦碎的声音。信贷产品的泛滥放大了个人的梦想,同时也套出了大多数的人欲望。
大多数人在认知还未达到的时候,就开始去挑战大boss,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