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泵》读书笔记2

《直觉泵》这本书的第75章

分析的形而上学

有一种解决方案,用来处理我们人类的直觉和系统化的学术思辨之间的关系。

解决方案的名目叫分析的形而上学,那什么叫分析的形而上学呢?我来解释一下,它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抽象的部类,它是研究那些最抽象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家说要多抽象的概念才值得被分析的形而上学研究?我随便就举几个,比如说“对象”,这个对象不是谈对象的恋爱的对象,是指你眼前放的任何东西,比如一支笔、一个铅笔盒子、一瓶矿泉水,我们都管它叫对象。另外一个就“事件”,事件就是英文的event,比如我拾起了一支笔放到了兜里面,这就是一个事件。又比如说“因果性”,也就是说,因为我喝了这瓶矿泉水所以这瓶矿泉水空了,这就是因果性。 又比如说“时间”,时间我恐怕不用解释了。另外就是“空间”,也不用解释了。另外还有“可能性”、“必然性”,我可能喝了这瓶矿泉水,但也有可能我去喝了雪碧,这就是可能性了。不,我必然得喝这瓶矿泉水,这就是必然性。

所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分析的形而上学所研究的。

丹尼特在这里的吐槽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分析的形而上学家,他在做类似的研究的时候,都试图从直觉出发,比如有些人关于对象和事件有一些本质性的直观,有些人对于可能性有一些直观,但是,这些直观都是你的私见。比如你们加里福尼亚的哲学家这么想,我们纽约的哲学家就未必这么想,你们哲学系的想法就和我们哲学系的不一样,但大家都装大尾巴狼,都把自己的私见说成是全人类共有的常识和直觉,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发了很多文章,当然也使用了很多公理化的方法,另外一派哲学家看到前一派哲学家发的文章里面提出的理论不符合他的直觉,他就随便捡了两个反例,再发一篇文章予以攻击。

这个工作实际上和前面所说的所谓的海耶斯的朴素物理学的计算机编程方案是很接近的,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在海因斯的方案里面,理论研究者的最终目的是做出能够被市场所喜欢的人工智能的产品,而在分析的形而上学里面,哲学家们满足的就是能够在顶端的期刊上出现的论文而已。但是正因为论文本身有自嗨的性质,就是小圈子里面一帮人自嗨,他和整个用户之间的关系就更为的遥远,因此,深陷于其中的哲学家恐怕会更难发现自己的哲学论文已经更远离广大的可能的潜在用户的直觉了,也就是说,他们做出的产品界面会更不友好。

我们学哲学、了解哲学,归根结底就是要建立一个界面,这个界面的一边是我们的日常的常识,另外的一边就是哲学的理论思维。我们既需要日常的常识,为哲学思维提供一些原初的动力,又希望借着哲学的台阶看得更高一点、更远一点、更深一点,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提供一个更深的和更有用的指导。所以界面的设计就非常的讲究了。

丹尼特在这一章里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界面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们的直觉是包含着很多差异性的,我们千万不能从一小撮人的直觉出发,然后不负责任的推断出这就是全人类的直觉,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再构建出空洞的理论体系,这可不行。

为了防止这样的一个错误,我们就要诉诸于复杂的朴素人类学的这样一个方案,或者说直觉泵。在直觉内容的勘定上面,意识到你我他不同的人的直觉的差异性,并且在一个更加中立的直觉基础上寻找理论和常识之间界面的友好性,否则的话,我们就可能会陷入让我们自己也深受其害的种种错误的理论陷阱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觉泵》读书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