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昨天和今天》4-从“红旗11号”到以车代步

《一个村庄的昨天和今天》4-从“红旗11号”到以车代步

李本聪


我们那代人说的“红旗11号”,指的是两只脚走路。我父亲在乡下做供销社售货员,卖一点盐巴、煤油、肥皂之类的土杂,货物贮藏在县城仓库里,怎样运输,就靠肩头一担担的担回来。旱季好些,路好走嘛,下雨天,山路泥泞,他要穿一双草鞋去挑货。他还跟我说过,年轻时,出门去做生意,挑一担碗碟剪刀之类的货,一路走,一路卖,今天赶这个街子,明天撵那个街子,从泸西这地方,一直走到越南的老街去。挑去的货卖完了,遇到合适的,买一点,再贩挑到其他地方卖。去一挑重物,回来一挑重物,去来都是重物在肩。不是穿布鞋,是穿竹鞋,竹鞋耐得住长途跋涉。会磨脚的地方,用破布包裹起来。有一年,我去越南旅行,看着那莽莽苍苍的大山,看着那滚滚滔滔的江河,想象父亲在这山坡上负重攀登的身影,行路难啊。我自己是坐在舒适的客车上,赶一天路下来,疲累不堪。要是让我也担着重物,行在崎岖的江坡道上,还不累趴下,做什么生意。

我刚参加教师工作那几年,寒假里,会去山街子卖春联。一次赶永宁街,对联好卖,早早就卖完了。顾客还在等着要买,去小商店里买些红纸来,伏在地上,大地当桌,现写现卖,不觉错过了客车接人回家时间。没办法,只好住到一户熟人家去,连夜写春联,第二天一早起来,和几个老师走路去赶木德黑街。从永宁到木德黑有19千米山路,我这一辈子,脚走过最长的路就是这段了。石子路、上坡、下坡、霜晨、寒星,刺骨的风,每走一步都不容易。那是叫做耐着性子的走,忍着痛苦的走,咬着牙齿的走,前面有叫生意、叫赚钱的旗帜诱惑着。走不动了,真想停下来,不走了,可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可以不走吗?你的目的是为什么,你的理想是为什么,只有鼓起勇气走下去。这是我自己的行路难,这是我体验到的行路难。

来说说村中的街心路道吧。最初是泥土铺筑的,这家的缸缸罐罐打烂了,丢到街心里去,那家的碗碟瓦片砸碎了,丢到街心里去。人家笑我们,“石洞村,石头瓦渣硌脚后跟。”事实上,有哪个村寨不是这样,又能好到哪里。我在小学校里上了23年夜自习,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街心里黑灯瞎火穿行了23年,一年要穿烂一双雨鞋。下雨的时候,街心这里一个泥水坑,那里一个泥水坑,满路都是泥水坑,唯有穿了雨鞋才不怕。下了夜自习,走出学校大门,泥也好,水也好,是泥是水踩一脚。

一九九九年,村里街心路道,全部水泥硬化了。朋友形容说:“路道没有硬化前,大白天睁的眼睛瞎走。”因为到处是泥水和畜禽粪便,你避让不开呀。“路道硬化后,夜晚睁的眼睛瞎走。”因为你走哪里都可以,不担心踩泥,不担心踩水,不担心踩着屎尿。我注意过这样的事,以前买一双皮鞋,比较好那种,半年多就把它穿坏了。现在买一双蜘蛛王皮鞋,穿一年还可以继续穿下去。什么原因?路啊,以前的路,凸凸凹凹,每走一步都是出力的摩擦,到处稀泥巴,臭狗屎,每走一步都是污染,鞋子当然烂得快;现在,平坦坦的路,摩擦小了许多,鞋子当然经受得住穿了。

老这代人,他们进城,走着去,走着回来,还要背个篮子,买了日用品,放进篮里背着。我邻居说他父亲:“钱是给你,就舍不得出那一元钱坐公交车。坐的去,坐的来,安安逸逸,有福不享,肋巴骨痒。”有人认为,年纪大了,走走动动,锻炼身体。我看不止这个原因,主要还是早年形成的习惯。那时候,哪有今天这个条件,挑一挑去赶街,回来还是挑一挑,一挑去一挑来,又卖又买,赶甩手街的人基本没有。一年又一年,时间长了,逐渐就适应了,逐渐就不觉得了,逐渐就养成习惯了。如今上街,就拿个篮子,或是连篮子都不需要,轻松多了,为什么要去享坐车那个福呢。我们在城里读书的时候,周末回来,走路,从河埂上走着回来。周日去学校,一样走路,谁来接送你,没有这种风气。社会发展,经济发达,现在完全不同了,一到星期五的晚上,有钱的学生家长,开上小轿车去,把孩子接回来;没钱的,骑张电动车去;再没钱的,开了农用电三轮去。有的人家干脆把车费给孩子,让他放学了,打张网约车坐着回家来。自己走路回来的学生,见不到了。人们说,这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我看不是这样,是手里有钱了。难道说今天的社会布满了拦路抢劫的强盗,那就无法解释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了。

以前在书上读到,美国人,家家拥有小轿车,好羡慕啊。我小时候,只见过县委郭书记有一辆中吉普,从公路上驰过,孩子们像看西洋景一样惊奇不已。这种车,村里人叫它“牛屎官官车”,因为吉普车的造型,很像生活在牛粪中的那种黑色虫子。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老牛车被自行车代替了,后来自行车又被摩托车代替了,再后来摩托车又被无污染的电动车代替来,再再后来电动车又被小轿车代替了,拥有二三辆小轿车的人家,一点也鲜见。要进城,或是出村去做个客,各家开着各家的车,风驰电掣,急火流星,一下就到,一下就回家来。世界成了地球村,县域内也成了地球村。今年春节,我出去散步,长长的两千米村中主街道,一旁泊满了大大小小的私家车。忽然生出一个想法,开发一片山地,建个收费停车场,生意应该做得起来,并且会兴旺的。

车多是因为路好。路修得好,促进了车多,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去山区学校讲课,发现还有人家保留着牛车,很清楚,因为通往地头的路不好走嘛。以前,个个生产队都有牛车,去山里运煤,用的是牛车,往山地里送粪肥,用的是牛车。特别是秋天里收包谷,从山地里运回来,下了雨,路道稀烂得像锅粥,只有牛车,也只有老牛,拉着几百千克的重物,轱辘陷在泥水里,还能挣出来,照样运送。换成马车,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换成今天烧电的车,也办不到,路况糟糕啊。

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改善田间道路,一并进行。田间横竖修了许多条路,这个村的修了接着那个村的,形成田间道路网。以前掼打稻子,最吃力的活计就是挑稻谷了。一掼盆一掼盆掼出来,装袋,农民们担在肩上,冒着伏天热辣辣的太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汗水浸透帽檐,顺着腮帮流下来。他们紧走几步,又慢走几步,就这样交换着,调剂着,把稻谷挑到粮仓里。每一粒粮食都是自己的血汗换来的,糟蹋了,就是糟蹋自己的血汗。如今啊,稻子也还是要打的,掼盆也还是要用的,但只要掼好,装袋搬到路上来,三轮车开过去,装进货箱,电一发,轰隆隆咳嗽几声,一下就运回来,多么的省事,因为车路通了。

    路好走,还带来另一层社会意义上的进步,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了条件。我有几个同事,退休了,才去培训驾照,买张小车来开的,老伙伴相约,锅了、灶了、柴了、米了、菜了、帐篷了、躺椅了,全放在车上拉的,开出几十千米,上百千米,找个风景好的水库,住下来垂钓,住下来野营,住下来野炊。寄情山水,潇潇洒洒,玩它个三五天,一星期,再开车返回来。村里也有几个邻居,老了,从养老钱中拿一点出来,买辆老年人代步车来,开着到公园里去,到风景区去,享受美好生活。天堂在哪里?天堂不在天上,天堂就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天堂就在今天。天堂等不来,天堂是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建设得来的。


作者:李本聪,男,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教师,副高职称。云南省特级教师。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坐轮椅上下班,担任过21年小学副校长。先后在国家、省、州、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二百余篇。出版86万字教育专著《做个爱思考的老师》。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请留下一点痕迹呗,您的点赞、留言、想法都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声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村庄的昨天和今天》4-从“红旗11号”到以车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