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上)

展览时间:长期

展览地点:南区二层西侧展厅

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五个“千乘之国”之一,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但由于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故称“神秘王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许多文物工艺精湛,造型华丽,是战国时期艺术作品中的珍宝。

上面为河北博物院公众号的展厅介绍。

展厅近期开放的,展厅整体效果非常好,包括展陈形式、展览内容、最终呈现的质感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特别值得推荐。照相技术设备受限,可能呈现的效果不佳,但是视觉效果会非常棒,而在展厅的每一个位置都设置了一个主要的展览展示点,而且专门针对展示点的文物沙盘,还有等等其他的就说相对比较重点的一些东西,你都做了很详尽的拆解,而且很好看,艺术性比较高。


自己参观部分

说明一下,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参观过程中,全部看完出门之后才发现,这个中山国的展厅只看了一半,非常遗憾。吐槽一下,在上半部分结尾的地方,我没有看到任何导视指引到下一个展厅,前半部分已经把古中山国的基本状况已经介绍清楚,以为就这样结束了。

古中山国上下两个展厅的平面图(官方找的)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示面积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400件(套),古中山国展厅分为上下两个展厅组成,上半部分分别为中山古国风貌的整体叙述,分为国史、国都、经济、文化、征战、王陵6个单元,展示中山国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

展厅当时处于公众开放的状态,下面有些照片上面可能会出现部分观众,见谅、见谅……

序厅
展厅标志为铜山子形器,推测可能是与中山国的山字一样,所以才选用这件文物作为展厅标志,底纹为四龙四风铜方案座的底部造型线描稿。 背景推测应该是中山国的文字,或者青铜器的铭文。
包括展厅的大门把手也采用了这个标志,可见其重要性。
古国风貌,展示中山国遗址地图与遗址照片。
一级标题采用花岗岩阴雕制作
国史展厅,展示主要出图的文物。

重要展品

中山王 铁足大铜鼎( 战国)

中山王错(不是这个字)铁足大铜鼎  

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时期青铜器

鼎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食器和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据《周礼》记载,不同等级的人,使用鼎的数量和鼎内所盛放的食物均有严格的规定。天子使用九鼎,诸侯王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都自行制作和使用九鼎。这件大鼎是中山王

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重达60公斤。鼎为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共计469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zhou)率领军队攻伐燕国、开疆扩土的史实,告诫后代要吸取燕国“子之之乱”的历史教训,并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鼎上的铭文文辞典雅优美,笔划刚劲洗炼,是欣赏和研究战国文字及书法的珍贵资料。(官方资料)


中山王错铜方壶(战国)

中山王错 (不是这个字) 铜方壶  

高63cm,是酒器和礼器

高63cm,是酒器和礼器。铜壶造型简炼,棱角分明,壶盖上有四个镂空云形钮,壶腹两侧各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壶身四角各铸有一条神采飞扬的矫龙。壶的四周刻有流畅优美的铭文450字,是一篇优秀的战国书法作品。据铭文记载:中山王错十四年,中山伐燕获胜后用燕国的青铜器熔铸此壶。铭文颂扬了中山国伐燕的战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和立国安邦的道理,其中特别提到了“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等中山国国君的名号,填补了史籍中关于中山国君世系记录的缺漏。


(zǐ zī)铜圆壶(打不出字)(战国)

(zǐ zī)铜圆壶

通高44.9cm,为酒器和礼器

通高44.9cm,为酒器和礼器。该壶出土时,壶内盛满清水。壶的圈足上刻有铭文23字,记录了壶的重量和制壶工匠的名字;壶腹上刻有182字,是中山国君王(zǐ zī)为父亲王错写的一篇悼词。悼词歌颂了先王的慈爱贤明,赞扬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军攻伐燕国所取得的战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乳丁蟠虺纹铜鼎(战国)

乳丁蟠虺纹铜鼎(战国)

带盖鼎,圆腹较深,底为圜形,足呈三蹄形

乳丁蟠虺纹铜鼎,这是一件带盖鼎,鼎身与鼎盖结合处的子口向内收敛。鼎的两侧有长方形附耳,鼎的圆腹较深,底为圜形,足呈三蹄形。鼎盖微鼓,鼎腹中部饰一道凸线纹。鼎盖的环形提手上有五个扁方体状间隔,每个扁方体的中间装饰一道竖带纹,两侧为呈放射状的凸线纹。顶部中心饰涡纹,顶盖、附耳两侧和腹部均以蟠虺纹为地,并满饰乳丁。

蟠虺纹铜瓿

蟠虺纹铜瓿(战国)

形体较大,通体呈圆形

蟠虺纹铜瓿,唐县北城子战国初期墓出土。瓿是古代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这件铜瓿形体较大,通体呈圆形,平口外撇,直颈,大鼓腹,矮圈足。在肩部有左右对称的兽衔环形钮,两钮中间各有一个透雕蟠螭形兽耳。自肩部以下,纹饰分为三层,并以双重绳索纹为横竖间隔,双重绳索纹上有对称的十字结纽。在每个分隔的方块中间,均填满了连续卷曲的蟠虺纹图案,富有立体感。圈足上饰有绳纹。这件铜瓿造型精美,纹饰富丽,是平民墓中出土的文物精品。

旁边设置铭文解读,包括运用灯箱,多媒体等方式

铭文解读
柜内文物展示

嵌松石虎形金饰片(战国)

嵌松石虎形金饰片(战国)

游牧民族镶嵌在衣物上的饰件

嵌松石虎形金饰片,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文物,为游牧民族镶嵌在衣物上的饰件。可爱的小虎作蹲踞状,俯首伸颈,四肢有力,尾巴翘起。金黄的虎身上嵌有翠绿的松石,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富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陶量器

陶量器(战国)

900毫升、1800毫升、2250毫升、3600毫升

陶量器,商业贸易离不开称重计量,灵寿古城遗址出土了较多的陶量器,均使用轮制方法制成,原料采用细泥灰陶,为官营手工业陶器作坊所烧制。这里展出的4件陶量器,容量分别相当于今天的900毫升、1800毫升、2250毫升和3600毫升,可以分为四个量级,呈递进关系。

灵寿古城

灵寿古城(沙盘)

中山国后期的都城

灵寿古城,是中山国后期的都城,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约建于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时期,作为中山国国都前后历时80余年。灵寿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地势形胜。古城依自然地形建成,平面呈桃形,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古城分为东城和西城,城内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中山国有“以山在邑中”的风俗,城内北部有小黄山,既表示对山的崇敬,又可监督城内活动,在战争中还可起暸望和指挥作用。东西城垣外分别有自然河沟自北向南流入滹沱河,成为天然的护城河。中山国长期受到燕、赵 等国的军事威胁,在都城建设上高度设防,在城垣和城外的要害部位建有多处防御设施。簸箕掌,是灵寿古城东城的军事防御设施。在灵寿古城外东面的高坡上建有一个夯筑小城,城中最高点为军事设施“召王台”,具有监视、瞭望、报警及防御作用。 

中山王圆形军帐

中山王圆形军帐(战国)

原高约3米,直径约5.56米

中山王圆形军帐。中山国尚武,这是一座复原的中山王圆形军帐,军帐外形类似现在的蒙古包。帐篷底圈构架是用铜构件将木杆连接成一个圆圈,用来固定篷面底部。在底圈上安插帐壁构件,帐壁上部圆圈的构件四角都有斜杀,利于捆绑帐顶。大帐的顶部为轮状圆形架构,周边设槽,可以安插椽杆,椽杆外端固定在圆形帐壁上部的圈架上。军帐原高约3米,直径约5.56米,高大宽敞,气魄宏伟。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古代盛放调味品的食器和礼器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铜豆是古代盛放调味品的食器和礼器。这件盖豆的器表饰有四层图案,共计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和6条鱼,纹饰繁密,形象鲜活。豆盖上是两组狩猎宴乐图:二层楼台上是饮酒的贵族,楼下有演奏钟磬的乐伎,楼外有射雁的猎手,有的大雁在空中飞翔,有的已中箭跌落。豆的腹部是狩猎图,猎人们有的手持刀剑奋力刺兽,有的操着长矛拼力追逐,有的乔装成动物正在格斗。画面中,众多的人物、动物无一不具有动感,场面生动,气氛热烈。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花纹展开图(比较有意思的分拆图)

“金路车”复原模型

“金路车”复原模型

诸侯王会见宾客时所用的车

这辆车仿制的是中山王错墓二号车马坑出土的“金路车”,原车车衡两端的衡帽、驾马套具车轭的轭首及轭角均用纯金制成。车轴两端的车軎及车盖上的盖斗帽均装饰错金银的花纹。车衡上用来穿玲的半环状车义(yǐ)为银制,车箱外挂有用银珠联缀的网饰和串饰,车上原有华丽的伞盖和幔帐。据《周礼》记载,这种以金构件装饰的车被称为“金路车”,是诸侯王会见宾客时所用的车。

王陵

王陵
守丘刻石

长90cm,宽50cm,厚40cm

守丘刻石,长90cm,宽50cm,厚40cm,是帮助考古工作者揭开中山国神秘面纱的一件重要文物。1935年,一位农民在平山县下七汲村西南发现了一块大河光石,石上刻有十九个字。经学者译释,守丘刻石上文字的大意为: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丌(其)臼(旧)将曼敢谒后尗(淑)贤者。大意是监管捕鱼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陵墓,他的旧将曼敬告后来善良贤德的人。守丘刻石上的珍贵的文字,帮助考古工作者们确认:平山县下七汲村一带就是神秘的战国中山的都城和国王陵墓所在地。


到这个地方中山国展厅上半部分已经结束。

下半厅等抽时间看过之后再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