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86/100 失控的人生,从一粒尘埃开始

现在是2020.2.16,上午9.04,记录这两天。


近期培训

从15号开始,全上海的老师就开始参加教育电视台的电视培训,学习信息化的技能,每天早上8.30-9.00,昨天主要讲了授课的软件,今天则是讲了为了制作软件的录课,剪辑的多种软件。

但是依旧没啥主动性说想做点什么出来,大概太冷了,脑子不想动。


近期观影

这两天看了《荒蛮故事》和《七宗罪》,前者是一位阿根廷导演的六个小故事组成的,后者是放在资源库很久却没看的。


《荒蛮故事》

电影由6个故事组成,荒诞又野蛮,分别是

1.《帕斯特纳克》(Pasternak),一飞机的相关人员,都是“卢瑟(loser)”加百列·帕斯特纳克“悲摧一生”的见证者,他们被帕斯特纳克邀请到同一班飞机上,并亲自驾驶着飞机与所有人同归于尽,坠毁在一处院子中,而院内的老年夫妇,大概就是造成帕斯特纳克一生悲剧的“罪魁祸首”,他的父母吧。

这个故事作为第一个,一开始还没看明白,就出现了“全飞机的人都认识同一个人”的惊喜,真是太惊讶了。而帕斯特纳克是否真的如这些人所说的那么失败呢?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故事没有呈现过多,但是如果他很失败,能主修古典音乐,能成为机长吗?至少从智力和能力的角度不是失败的吧,那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我猜想,他的“失败”也许这些人有关,如果女友不劈腿,如果音评人没给出过分的评价,如果空姐试着给个机会给他,如果…

所以,这个故事里,没有至善之人。


2.《老鼠》(The Rats),善良姑娘偶遇“杀父”仇人,想杀又不敢,最终由同事厨娘为她报仇雪恨,而且还撇清自己。

厨娘的角色很有意思,曾经蹲过监狱,后来被放出来,在这个偏僻又世道艰难的地方像老鼠一样生存着,她觉得监狱更开心,有吃有住,还免费,所以她杀人其实没有很多的道德包袱,不像姑娘,犹豫不决,有恨却不敢去报仇,在厨娘看来,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所以她的杀人举动也是很在情理之中的。


3.《归西路》(Road to Hell),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故事,从公路摩擦到共赴死亡的无限失控,看的时候心里不知怎么的竟然很放松。

常在公路行驶,感受应该不好,就像故事中的A,破旧的车子,满是尘土,落魄至极,所以他在公路就是个刺头,扎那些过路的车辆。奥迪司机B就被他看上了,奥迪司机一看就是有点钱的,西装革履+奥迪新车,对A大概就是不公平,想招惹,因此两车相遇,公路上的礼让就消失了,愤怒之下,B竖起大拇指大骂A。

谁知这件事没结束,B的车胎爆了,在修车时,A赶了上来,B忙钻到车里,以防冲突发生,但是A却进一步激化矛盾,砸车撒尿,侮辱B。于是一怒之下,B开车把A的车撞下桥。应该故事到此结束了吧,似乎好人报仇,坏人受罪,就此打住,尚在道德范围的极限。

谁知B竟开车试图撞死A,却因车轮掉了而冲下桥,从这以后,一切都回不了头,只有你死我活了。最终A点燃了汽油,却没有成功逃生,和B同归于尽。

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公路事件,却把人的动物潜质挖掘出来了,一味满足于自己的“情绪”,不会学着控制,最终换来生命的代价。


4.《小炸弹》(Bombita),爆破工程师一根筋踏上维权不归路,家庭离散工作丢失,却最终用一场爆炸事件转身变成人民英雄。这个故事故事性很强,但也在说明一个社会问题。

当车子莫名奇妙被拖走,必须用钱“买回”时,是公民的错还是执法人员的错,如果这是一人的行为,也许是个人没有看清停车标志,没有查阅网络的停车点信息,但如果是大部分公民都遇到的问题,这还只是公民的错吗?

显然这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用更适合的社会手段化解,继续走上有序,但是故事中,没有人意识到这点,受害者们排队交罚金、执法者们冷漠的收车收钱,只有男主还算清醒,可惜众人皆醉我独醒有啥用?所以他利用自己的专业,制造了一起爆炸,把自己送进监狱,换来了社会对于“停车”问题的注意。

维权,用如此阵仗的方式才能引起注意,就像之前曝光的宝马(还是奥迪)车主的视频维权,其中利害关系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想要成功,也是需要多方借势才能真的达到维权的目的的。

5.《账单》(The Bill),也是很喜欢的一个故事。情节老套,富二代醉酒撞死孕妇,为了逃避责任,由家中管家顶罪。但是故事的发展却甚至好笑,从一个顶罪事件彻底变成了商人的金钱交易,其中各方关系的牵扯在故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得感叹这些为了逃避责任而用金钱或其他东西填补的人,抛弃伦理道德。但这不也是社会缩影的放大版吗?

6.《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Till Death Do Us Apart)最让我大跌眼镜的一个故事。如果在你的婚礼现场,小三也在,而你却看到了丈夫与她调情,你会怎么做?

女主给了一个歇斯底里的解决方法,和一个不爱的人发生关系,并把小三当场摔得重伤,并扬言一辈子不会离婚,要把丈夫先气死。这算不算是一个很解气的处理方式呢?

不过最后为啥他俩又好了,我有点不懂,是不是准备互相折磨,却又表面恩爱呢?

这六个故事中,有一些共通的东西,社会和人性。社会体现在故事1.3.4.5中,在故事发生爆炸、车祸时,调查人员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恐怖袭击,是不是说明在故事所处的大背景中,社会是不太平的,武力、袭击依旧是人们会遭遇或者不断出现在生活中的,人们的内心被这些若有若无、无力抵抗的暴动微微牵动着,所以正个大环境有种超过平静的暗涌浮动。

其次是人性,感觉这6个故事都在说,超过一定界限的人,就会变成动物,做出动物行为,原始化自己的本能,而人不应该是这样的,人是能够自我约束的,有正向道德高压线的划分的。但往往很多时候,人会因为情绪而无法约束自己,这才是比较可怕的地方,毕竟人或动物只在一念之间。


《七宗罪》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故事用7天的倒计时,一天一个“罪”死亡,最后由mills结束。

暴食、贪婪、淫欲,我感觉是对物质的过度需求而形成的罪;懒惰、愤怒、骄傲、妒忌,则是人内心的罪。

当我们需求一些物时,这都不是坏事,但过度需求后,就引发了罪恶。而人心的变化也和求物一样,只是不能物化。

其实影片中,我最喜欢沙摩塞,他是一位还有7天退休的探员,他聪明、工整、专业、思维有深度、情绪不怎么变化,同时又有些厌世的人。但我喜欢他对于工作的深入思考,会在案件中问很多为什么,会把情绪抛于身体之外,只用冷静和乐观审视发生的一切。也许这和他的经验和阅历有关。与之相反是mills,年轻,充满现实美感的想象,有冲劲,同样很冲动,和沙摩塞比起来,他就像一只横冲直撞的蛮牛。这样的搭档组合,却改变了沙摩塞对于社会的厌弃,而相信世界的美好,愿意继续去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故事中很多反转,让我心里吊着,最后的一天,我以为罪犯带着两人单独行动,是因为愤怒和妒忌代表的是两位探员,没想到,沙摩塞不是,而罪犯才是,因为妒忌美好而死于mills之手,也最终导致mills因愤怒而杀了罪犯。

当然妒忌里,还有罪犯亲手杀死的tracy,mills的怀孕的妻子。这里我很疑惑,前几个罪犯,都是因为自身的罪而被杀,而tracy却是罪犯因自己的妒忌而被杀,所以我觉得妒忌更适合罪犯自己,而不是无辜被杀的妻子。


近期阅读

读完《听说》,读了2天的《课程图谱》,然后我放弃了,因为感觉这是本彻彻底底的工具书,大道理一通,对当下的我完全没意义。

所以转头看《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

我不教科学,但是我学工科,我感觉自己的学科界限里,应该有科学课的思维和方法,也应该在学生的课堂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所以我开始看这本书,虽然厚又文字密集,但是想看完它,一定有很大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86/100 失控的人生,从一粒尘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