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睿智的人
重新认识知识
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前几年,知识无用论盛行一时,很多人都把“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奉为圭臬,并举出大量没有读过书却获得成功的例子,这都是对知识认识的一种偏差。
突围方向
很多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其实在更多时候,我们该反省一下自己怀的“才”,是不是别人需要的“才”。
只要你的知识价值足够稀缺,有足够多的受众,那么只需连上网络,选择合适的变现模式,就不可能怀才不遇。
认知清单:
知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
将有限的时间优先用于对有效知识的学习。
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可以相互兼容并存的,重要的是能否找到可以在两者中取得各自优势的方法。
完善自己的元知识是打造知识体系的关键。
深度思考的目的在于修正和完善元知识,而非单单往上造东西。
坚持学习有一系列方法可可循。
知识变现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点,虽然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知识变现的过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最优解。
在边际接近零的领域,数量比单价重要得多。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
所有同时符合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特征的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都叫作知识。
很多人并不真的认为知识就是财富,他们求学也不是为了求知,而是别人给他们画了一条由此及彼的路,他们就顺着往下走而已。若是将知识换成迷信,这些人同样趋之若鹜。
知识有多少层次
很多人说,学习就是学生的主业,这话正确,但正确并不是是因为学习教科书是学生的主业,而是因为学习是所有人的主业,学习教科书只是学生的一个学习标的而已。
学校里的竞争更类似于标准跑道上的赛跑,裁判一声令响,大家同一时间出发,顺着规定的跑道,谁先到终点谁赢,非常简单。
社会上的竞争则更类似于定向越野跑,告诉你起点和终点,你自己选择最合适的路去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由于他们不清楚知识的繁复,总以为念了十几年书就跟把一根装满各类知识的记忆棒插进了脑子里一样,突然变得无所不知。
因为学校里基本上是不教道理的,尤其是上层学历。很多关于高层次知识的修行都不是靠学历可以解决的,因为没人教,也没法教。
高层次知识的修行不是靠学历可以解决的原因了,因为智慧只有自下而上,而不能由他人自上而下传授。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同等重要
我们在纯粹接收到任何知识的时候,都不可能完全体会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知识除了分层次之外,在同一层也是有天壤之别的。
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
从外部摄取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实践当然也是,不过最便捷、最常见的方式还是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高质量底层信息的主要方式。
阅读分为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方式阅读的并不是那些长篇累牍的系统书籍,而是某些知识碎片,这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体系,可能只是某个结论、某个观点。
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按阅读对象来分的,而不关乎每一段阅读时间的长短。只要你在一段时间内阅读的内容是成体系系的,就是系统阅读。
中国人的年人均读书量一直是非常少的,长年处于个位数,位于世界下游,这个时候我们说的一般就是阅读系统书籍的数量。
碎片化阅读的优点随时开始、随时结束的特点,使得我们能有效地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
但碎片化阅读的缺点同样很明显,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主题通常深度不够,要么是主题深度足够,但讲得深度不够,或者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相关性和和连续性。
所以随着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你会发现很多人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要真问两句,可能什么都不是真懂,这就是现有框架下大量碎片化阅读的后遗症。
碎片化阅读是真真切切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这几乎能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当一个提升效率的东西同时带来“副作用”的时候,我们要做的肯定不是将副作用和效率一棍子打死,而是解决副作用的问题就好。
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些能力,能够从碎片化的知识中迅速抽离出我们需要的东西。
打造知识体系需要笨办法
完善你的“元知识”
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它包括所有对于认知的认识,以及对认知的控制与调节。
元知识是更底层的基础和算法,要打造相对更为正确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从自己的元知识系统开始武装。道理也很明显,底层若是不正确,上层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就是坚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的脑子里加东西。同时,遇到跟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和思辨的态度去对待。这个答案虽简单,但做到却很难。
所以当元知识出了问题,不管你用看起来多么正确的方式,推导出来的结论几乎肯定是有问题的,遑论你以此建造起来的知识体系。
知识大厦的建造和科学之塔的累积一样,不求快,但求稳。
学会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种很特殊的能力,要说能用它来吃饭还挺难的,因为它无法作为一项独立的技能去换取价值,但它又切实影响着我们的各项能力,所以算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容易被被人忽视的能力。
深度思考更像是一种精神,不用学就会,是一种自发进行的过程。而对于某些并没有这种执念的人来说,深度思考则是一种需要刻意养成的习惯,非常困难。
元知识是底层的基础和算法,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则是对元知识这种底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
深度思考是人人都该掌握的能力,它与你目前有多少知识储备几乎没有关联,也与你是不是某些领域的权威人士无关,甚至跟你的神经智力的关系都不是很大。
分享、分享、再分享
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有一整套流程的。虽然这些步骤有时会有交叉,有时会同步进行,但大体的流程是这样的:
先要通过深度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元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效知识,哪些是次有效知识,并将需要的有效知识挑拣出来,接着提升有效知识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加工知识,进一步打造成体系知识甚至是智慧。
还得查漏补缺,把知识体系尽量补圆满了。虽然绝对圆满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尽量靠近。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去改正,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逆向思考。
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一,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
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
知识体系的稳固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上面的各种“笨办法”,而只有持续践行这样的“笨办法”,你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接近正确和完整。
持续学习,为何你无法坚持下来
学习的动力
知识这个东西,仅知道怎么学是不够的,知道怎么学和有动力坚持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并懂得行为和目标之间的关联。
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面对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动力,越确定自己要变成的那个样子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确定自己正在做的行为能有效导向那个目标里的样子,那么我们的学习动力就会越足。
让收益可见
学习跟打游戏有些相似之处,不管你一时之间给自己塞下多少知识,看上去都没什么变化。也许你真的变得更好了,但由于收益反馈不即时,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做无用功的感觉。
为了不至于半途而废,我们就需要找一些短期刺激来获取成就感。不管这些成就感是不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需要让自己足以感知到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这样就有理由说服自己接着往前走。
学会正确计算价值
学习肯定能得到价值,这谁都知道。
短时间内看上去确实并没有多大改变,就很容易认为学习没价值,于是,放弃似乎就成为很理所当然的选择。
其实学习是这样一件事,它跟搬砖不太一样,搬砖的工资是日结的,而学习可能是按年或者是更长时间后一次性结给你的。只有结到你手上的时候。
所以,当我们遇到那些“长期高回报”的事情时,就需要在心中创造一个虚拟的上帝,学会屏蔽模糊的感觉计算,开启精细化的计算模式。
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找到效率最高的变现点
读书无用或者知识无用的想法自然就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这也是变现模式的重要性和难点高于知识本身的原因。不过知识组合也不是随意拿来就组,想要找到更高效的变现模式,主要看两点:
第一,别人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你的知识变现模式。这表明你的知识是否稀缺,变现模式是否能被简单模仿。
第二,你的知识变现模式是否有足够广的受众。
所以,努力寻找自己现有知识的最佳变现模式,是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事情。
网络时代的知识变现
不管你卖的是什么东西,迟早都要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想卖得更贵,还是卖得更多?”
在网络时代以前,我们似乎没什么更好的选择。选择薄利多销的通常只是迫于同质化的竞争压力,一旦自己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有一点点差异化价值,我们可能马上就会选择提价,也就是选择卖得更贵。
只要你的某一个方面可以真实地聚拢一批人围绕在你的周围,那么就可以说你在这个方面拥有影响力。
影响力的中心和聚在中心旁的个体之间是层级关系,越靠近中心的人层级越高。
层级高有什么好处呢?不仅中心作为最高层级可以向其他层级的个体输出价值来获取经济利益,那些靠近中心的人也同样可以向更低层级的个体输出价值来获取经济利益。
在影响力时代,我们的目的不再应该以单次收入为主,而是应该降低售价,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价值。此时,扩散才是比一时的收入更为重要的事情,让更多的人长期聚拢在你这个价值中心的周围。
我们就是要先找到自己的影响力范围,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输出独特价值的点,以扩散而非挣钱为目标去向更多的人持持续输出,努力成为这样的价值中心。
总共七章,未完待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