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获诺贝尔奖,多次落选院士,屠呦呦却说长寿秘诀就是不当院士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授予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创以来,第二个得奖的人,同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是可以载入历史的!

屠呦呦也因此被大众所熟知。

全球几十亿人,每年获奖的只有6~10个人,足以证明奖项的含金量。可连诺贝尔都拿了的屠呦呦,竟然无缘院士头衔。

屠呦呦究竟做了什么,得了诺贝尔奖,她又为何无缘院士呢?

由芒果TV出品,全国妇联、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百集人物纪录片《党的女儿》,通过真实记录、情景再现和年轻化语言相融合的表达方式,全方位的带我们了解了屠呦呦。让我带你进入屠哟哟的世界,找到原因吧!

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屠呦呦自小家境优渥,童年也算的上无忧无虑。可人生那里有一帆风顺的呢?上帝有时候就是那么顽皮,总要故意欺负你。

屠呦呦16岁那年,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在那个物资匮乏、医疗设施落后的年代,得了这个病,人相当于已经半只脚踏进棺材里了。

可屠呦呦是谁呀!一个吉人自有天相的幸运女孩,在患病这两年,屠呦呦拼尽全力与病魔搏斗,最终将病魔打的满地找牙,卷着铺盖灰溜溜逃走了。

可这件事也坚定了屠呦呦想要学医的心,要学医不仅仅是救自己,更要救更多的人。

淋过雨的人,知道被淋成落汤鸡的滋味,有了伞自然也想为别人撑伞。

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的生药学专业。

1969年,屠呦呦加入了抗疟药的研究队伍,从屠哟哟加入研究队伍的那一刻,她与疟疾开始了一生的纠葛。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顾得上这个,自然顾不上那个。

为了研究,屠呦呦将大女儿送进托儿所,将年幼的小女儿送到老家,自己则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研究中。

平时屠呦呦也几乎都是天天早出晚归。孩子刚起床,她就已经出门了,孩子睡了,她才带着一身疲惫的回家。

以至于本应亲密无间的母子俩,却三年见一次。等屠哟哟闲下来,却发现大女儿已经不愿意叫自己妈妈,小女儿也不太认的出自己的模样,她们成了彼此最亲的陌生人

多年后屠呦呦的女儿接受采访时,带着些许哀怨道:“小时候的我无法理解,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上竟然会有母亲因为工作把孩子送去乡下,不把孩子留在身边。”

虽然从小缺少母亲的陪伴,但两个女儿都很有出息,从未让屠呦呦操过心。

屠呦呦不仅不是一个‘好母亲’,更不是一个‘好妻子’。

屠呦呦做起实验来,驾轻就熟,但对于做家务却是一窍不通。与丈夫李廷钊结婚后,扫地做饭、洗衣服这些家务,基本都被李廷钊霸道的包揽了。

屠呦呦每次提起丈夫都忍不住泛起甜蜜的笑,偶尔也会秀秀恩爱:“生活上我不灵光,大事小情都是我家老李来做。”

时至今日,两人已经走过了58个年头。我的半生都是与你一起度过,爱情中最浪漫的莫过于此!

巴尔德斯曾说过:“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屠呦呦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为了研究青蒿素,屠呦呦舍小家为大家,将幸福给了他人,将荆棘留给了自己,这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甘愿奉献自我的精神

1969年,屠呦呦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

2015年,屠呦呦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人。

这中间隔了46年,屠呦呦耗费了半生研究出了青蒿素,拯救无数受疟疾折磨的人;用了半生让外国明白一个道理——中国本土科学家真的不赖!

这46年里,屠呦呦翻阅了上百份中医书,对200种草药一一进行研究。屠呦呦期盼从古老泛黄的书籍中探查到方向,可几乎每一次都是大失所望。

直到屠呦呦偶然间翻阅古书《肘后备急方》,惊觉早在公元400年的东晋时期,就有人以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

顺着前人给出的方向,屠呦呦带着团队忙活了起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屠哟哟团队做了191次青蒿素提取实验。

古人诚不欺我!

屠呦呦团队提取的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对疟疾抑制率高达100%。但这种青蒿萃取液,用在小白鼠身上却是一半痊愈,一半则中毒身亡。

小白鼠用这个都这个效果,那用在人的身上会如何呢?

屠呦呦坚信青蒿素对疟疾有效,对人体无害,没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伽利略:“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既然没人信自己,那就用实验来证明,屠呦呦自愿成为青蒿素的实验者。

以身试药,只求真相!

屠呦呦说:“真正的坚韧,应该是哭的时候要彻底,笑的时候要开怀,说的时候要淋漓尽致,做的时候不要犹豫。”

幸运的是,屠呦呦赌对了!

1972年,提炼出青蒿素;1986年,首批青蒿素药片获得卫生部新药证书;1992年,发明出双氢青蒿素;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基本药品目录。

这一路走来的艰辛,绝非文字可以描摹出来的。

光光是以身试药这一点,就让人望而却步,屠呦呦能获得今天的成就是天道酬勤,是理所应当。

淡泊名利的精神

给大家科普一个热知识:屠呦呦是个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背景、没有院士头衔。

“连诺贝尔都拿了,怎么还评不上院士?”这是无数人心中的疑问。

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1.外人对研究成果争论不断

有人说青蒿素是团队集体努力的成果,凭什么让屠呦呦独享其成,想靠这个评上院士,说服力不够。

2.屠呦呦不善社交,人际关系一般

院士评选是需要其他院士推荐的,年纪越大,推荐的人就要更多。以屠呦呦的年纪来说,最起码要6个人,这6个人还必须至少4个人的学部与屠呦呦一样。屠呦呦醉心与研究,连家人都顾不上,那里还有时间去搞这些。更重要的是年纪超过70岁,就只能提名一次!

3.自己不愿意当院士

屠呦呦要是真的想要院士这个头衔,前面的问题根本不算问题,只算是路上的小石子而已,微不足道但麻烦

屠呦呦团队成员曾表示:“屠老师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也不会报名。”

屠呦呦本人也用言行告诉世人她真的淡泊名利,真的不在乎这些虚荣。

屠哟哟在发表诺贝尔获奖感言时,强调团队的贡献,丝毫没有提及个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如此。

她自己是无所谓,倒是有些人比她还急。正应了那句话:“皇上不急太监急!”

对此屠呦呦幽默的表示:“我长寿的秘诀就是不当院士,这样还能多活几年。”

屠呦呦也真的不需要这个头衔,她是中国首个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一众科学巨匠,入围“20世纪最伟大人物”。

一个已经拿了全国一等奖的孩子,难道还需要全校第一这种头衔来证明自己吗?

通过《党的女儿》这个纪录片,我认识了许多百年党史中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人物,汪云、黄文秀、屠呦呦...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屠呦呦,她与青蒿素的故事、她舍小家为大家、甘愿奉献自我、淡泊名利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在观看她的纪录片时,我的眼眶不知不觉被湿润了数次,在屠呦呦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女性的成长与力量。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党员们前赴后继投身在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事业中。他们将所有的困难挡在前面,为人民撑起一片天,他们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和致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85岁获诺贝尔奖,多次落选院士,屠呦呦却说长寿秘诀就是不当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