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手稿》|Part Seven 1890梵高之死(4)

(*注:文章旨在通过把梵高给弟弟提奥写的书信进行二次解读,更为客观、公正地诠释他作品中的热情和愉悦,纠正他在大众眼里长久以来的“疯狂”形象。)


前言

7月27日,在麦田里画画的梵高,对着自己的胸口扣下了扳机。提奥心急火燎地赶到梵高身旁,但两天后迎接他的却是哥哥的死亡。文森特·梵高只活了三十七岁。同年晚些时候,悲伤击垮了提奥,次年1月,他在荷兰去世。


解读:梵高之死

尽管在《梵高手稿》一书中,作者如是写道:“在写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中,梵高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忧郁,甚至还像往常一样要求更多的颜料补给。”

这使得很多读者并不相信如此热爱绘画的梵高会死于自杀。但在与梵高作伴的这些日子里,我却对此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活着是为了什么?感情又该何去何从?绘画在他的生命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梵高过去的岁月里,在那些手稿里、绘画中,早已透露出他对自己生命的思考,也暗示着他生命的走向。


Part.3 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1882年7月31日] No.221

“我给你看的这幅画,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向你证明我没有原地踏步,我正在循序渐进地进步。对于我的作品的商业价值,我丝毫没有自命不凡。但如果时机恰当,它们却还是不如别的画家作品一样好卖的话,我会非常惊讶。不管我的画什么时候会变得好卖,我都不太在意。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地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潜心创作,才是正道,才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自然的感受和热爱,迟早会在爱好艺术的人心里产生共鸣。画家的职责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激发他所有的智慧,将他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在作品中,以便被别人理解。在我看来,以销售为目的的创作最不可取,只会让爱好艺术的人反感。”

[约1888年8月29日] No.529

“幸运的是,我的心不再渴望任何丰功伟业,所有我在绘画中想得到的,只是熬过这一生的一种方式。”


《罗恩河的夜空》,1888年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一共有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在弟弟提奥的帮助下,梵高勉强能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但更高级别的需求,却难以企及。梵高借助对弟弟提奥的感情和对绘画的热爱,才让自己能获得相对的爱与归属感。但第四、五层级的需求,寸步难行,因为这需要梵高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可。

梵高在1887年的夏天就在自己的手稿中透露,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让弟弟提奥非常自信的展示自己的作品而无需妥协。另一方面,他在1882年的手稿中也曾表示,他相信自己的画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一定能非常好卖。

1890年,画商们主要经营已去世艺术家的作品,所以他们和在世艺术家的关系变得很紧张。面对这样的关系危机,对梵高来说,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梵高在别人的眼中,看似是一个“疯狂的天才艺术家”,我却觉得他十分理智,甚至比当时的人更清醒。这种极端的方式,确实不像一个热爱绘画的艺术家所为,但我不觉得他是因为精神失常,感情受挫,才选择了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结束生命的方式有千百种,而梵高却选择在他经常作画的浪漫的麦田上。因此梵高很有可能并不是出于离世心切才选择麦田自杀,而是当时的时机是最适合的...


写在最后:

如果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机会,你会怎么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梵高手稿》|Part Seven 1890梵高之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