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放学回家,看见桌上有一个苹果,你会怎么样?
无所谓啊,反正又不喜欢吃苹果?没有兴趣,直接无视?好奇这个苹果是从哪来的?刚好肚子饿了,直接拿起来咬一口?
尽管有一百种、一万种猜测,大概没有人会提出疑问:
“这是苹果吗?”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绘本就是《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
看到书名,油然而生“Are you kidding me?”
开头不是说了“桌上放了一个苹果?”作者不会在玩文字游戏吧?
对于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书中的小男孩真的认认真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测。
“这也许是樱桃的一部分。也许里面装了葡萄果冻。也许,一直削一直削,不管削多少层里面都是皮。也许我没看到的那一面是橘子。也许这是一条卷成一团的红色的鱼。”
“也许里面都是零件。也许是某种东西的蛋。”
“也许种到土里,它会长成一座很大的房子。也许吃掉果肉,就可以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房间。”
随着一个想法又一个想法的蹦出,小男孩遨游在自己创造的想象世界中,那里苹果和人一样拥有思想和灵魂。
“它们也会想尝试各种发型和帽子。伤心的时候会变成白色。到了晚上,会小声地打呼噜。一想到过去的失败,就会变扁。听到表扬时,会变得亮晶晶。”
然后,小男孩又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来这里呢?”
又是一番脑洞大开,充满创意的想象。
“也许它在来我家之前,去过很多地方,碰到过很多事情。”
那么,这个苹果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也许会叫上伙伴,大家一起回家乡。”
图上苹果叫上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回家乡,可是苹果站的地方却是一节被锯掉的树墩。
最后,小男孩觉得“也许……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
不知不觉中,他的肚子好饿了。在征得妈妈的同意后,他吃了苹果。
“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好吃的苹果。”
简单来说,这是由一个苹果展开想象的故事,读后我们惊喜于书中小男孩的想象力,一读再读发现远不止于此。
【这是一个苹果吗?】
看到桌上放着的苹果,有谁会去质疑”这是一个苹果吗?”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教我们六年级的科学课。第一节课上,他问我们:“谁知道一种叫做凯蒂旺普斯的动物?”同学们面面相觑,就连生物比赛得过奖的比利也都惊奇的瞪大了眼睛。
“噢,没有人知道。”怀特森老师笑了笑,“那是一种夜行兽,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说着,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向我们描述起这种动物的特征来。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一下。我们饶有兴趣地传看,记笔记,有的同学还画了图。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了一位博学的老师了。
第二天,怀特森师对上次讲的内容进行了测验,我胸有成竹答好了卷子交给老师。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你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毕竟,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怀特森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他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往往我们已经习惯于那些大家都认同、追捧的东西,思维被限定在所谓正确的“事实”中,却不曾想过跳出表面回到问题的最初。
★“这真的只是一个苹果吗?从质疑的那一刻起,想象力已经从概念的世界中成功越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其实,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天然会思考,有自己的思维模式。
一个苹果摆在成人面前,或许多数人看它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水果。
而在孩子面前,他们会有自己的好奇和探索,就像书中的男孩,从质疑“这是一个苹果吗?”到发问“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再到“这个苹果接下来会怎么样?”仔细想想,这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不正是哲学家们思考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人生终极问题?
★“不要小看一个苹果,不要认为你的孩子只是一个孩子,不要用成人的常识去限制孩子的思维。”
【除了我,大家都是苹果】
绘本中有两页我是看不懂的,反复看了几遍,依然不觉得自己看懂了。
“也许,仔细瞧一瞧,除了我,大家都是苹果。也许这个苹果会长出手和脚,变得跟我一模一样,再把我揉成一个球,染成红色,就这样代替我。”
作为一个大人,我不能完全看懂这本绘本,倒不觉得羞愧,反倒打破了曾经以为的“绘本是给孩子看的”思维定势。
★绘本是给孩子看的,但有谁规定只给孩子看?
事实上,我学到的很多东西都来自于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