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在研究动机(Motivation)时,才提出需求层次作为理论基础来支持动机理论的。所谓动机,就是人类的行为到底是由什么驱动,其实是对人类行为的当下原动力,区别于过去、未来或者是有可能起作用的动力。

马斯洛的关于动机、自我实现的这些思想也渗透到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领域。本书的影响力还迅速地扩及企业界。

“非线性系统公司”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高新技术公司,公司的创始人安迪·凯应用马斯洛的心理学原理对管理进行革新,并卓有成效。

安迪·凯发现,工人们在装配电压表时似乎并不愉快,每个人都想在装配线的末端工作。凯决定要使员工心情愉快,并希望这样会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经过3年的调查和广泛研读,凯开始依据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及其它有关动机的著作,开始实施一项激进而意义深远的管理实验。其管理理念是:每个员工都能从自己亲手完成的工作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他们会因此更加愉快、更加健康,公司也会因此保持效率并能够持续发展。

实验中,凯解散了原来的装配线,改为6至7人的生产小组,每一个小组都要学习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方面,并参与管理。小组成员与领导共同决定如何完成小组的任务并对此负责。员工的休息时间不再是单调统一的,而是由小组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此外,凯还废除了工时卡、销售人员支出帐目、惩罚迟到和生病者等旧规定。

实行管理改革后,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大为改变;顾客投诉下降,销售业绩和生产能力大幅上升。

1962年夏,马斯洛应邀访问了该公司,他发现,车间里充满着民主的气氛,员工们心情舒畅对工作很有兴趣。他未曾料想到,这些都是他的理论指导的结果。更让马斯洛欣慰的是,他的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在工业现场而不是实验室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此前,马斯洛曾经因为无法在实验室中检验这两个理论而感到内疚。

需求层次只是动机的底层。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需求层次理论_第1张图片

关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的需求层次理论的解读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动机以抢占顺序依次排列(Being arranged in a hierarchy of prepotency)。马斯洛用“repotency”这个词,特指人类的动机是依次独占人类的全部意识的。也就是说,一旦一个动机进入了这个状态,那么这个动机会召唤人的全部意识、行为去满足执行这个动机。我们把这个动机称作主导动机(Prepotent motivation)。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所提到的五种需求层次在人体中是同时存在的,在正常人中并不存在只有某种需求单独存在的情况。

但是人的行为不仅受需求层次的影响,同时还受限于人当时所处的“促动状态”;即,当我处于饥饿状态时,影响我的主要是进食的需求,非常饿的状态下,我的思想和全部注意力可能都会被食物所吸引,但并不代表其他需求并不存在,只是说其他需求处于相对弱势,而食物上的,生理上的需求处于主导地位。一旦一个促动状态的动机被激发处于主导地位,它会独占所有需求层次。

同理,当个体处于另一种促动状态时,比如说缺爱状态时,追求爱情,追求异性关注的心理因素又占据了行为的主导地位。

其二,马斯洛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归属为低级需求,将爱、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归属为高级的需求;因为前者需要的满足基于物质条件的满足,需要持续不断的被满足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是递减的,比如说你口渴,吃了一个梨,你很开心,但是连续吃两个,三个,十个,带来的幸福感会逐渐降低;但在高级需要上,需要的满足基于一定的社交关系(即高级需要只有在社交环境下才能被满足),另外高级需要持续被满足带来幸福感虽然同样会衰弱,但衰弱的并不会那么明显。一个人夸我,很开心,十个人夸我也会很开心,一万个人夸我会更开心。

其三,马斯洛将需要在人体内的演变趋势做了一个划分,低层级的需要被满足后,人体会自动被下一高层的级需要接管;生理需求被基本满足后,人体进入主要由安全感主导的状态;安全感被满足后,人体主要由爱情和归属感主导;依此类推,而当人达到自我实现时,其行为由匮乏性需求主导转向为成长性需求主导。也就是说个体具有自发性和独立性,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健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