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种的虞美人开了,鲜艳如血。这凄美的花让我想起了“霸王别姬”的故事。
相传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被汉军重重围困于垓下。
楚军兵少粮尽,屡战不胜。一日,项羽夜闻四面楚歌,大惊:“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此时自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打算将自己的爱马送给多年与自己形影不离的虞姬,希望虞姬可以活下去,当即饮酒悲歌,与虞姬诀别: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就是史书上流传下来的,著名的《垓下歌》。
这首绝命词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蕴藏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有冲天豪气,有沉重叹息,有英雄气短,有儿女情长,有国仇家恨,有壮志未酬,有伤怀感世······
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包含了对虞姬无比深沉、刻骨铭心的爱,深厚的感情,真正算得上是一首千古绝唱。
悲歌之间,探马飞报,汉军四面围攻而来。
虞姬跟随项羽多年,走南闯北,情深意重,忠贞不渝,此时此景,怎会苟且偷生?她知道项羽想突出重围,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累赘,她特地穿戴起华贵的衣饰,眼含热泪,起而舞剑,以歌相合: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
歌罢,自刎身亡,一代佳人自此香消玉损。
项羽及左右将士无不垂泪皆泣。“霸王别姬”的典故,自此流传千古。
项羽就地掩埋了虞姬,跨上乌骓,拼杀到乌江边上,单枪匹马,自叹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边。
故事里的霸王与虞姬生离死别时,一者壮烈,一者坚贞。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注定了惨败结局的英雄,在最后一刻舞剑送别的虞姬,怎么想,都带着慷慨和凄楚。
虞姬是纤细柔弱的女子,然而却有奋不顾身的力量。英雄美人,就此成为历史的记忆。
时年,项羽31岁,虞姬23岁。
后来,在虞姬的墓上长出了一种鲜艳的草,茎软叶长,无风自动,好像是一个美人在翩翩起舞,娇媚可爱,艳绝古今。
民间传说这花朵是虞姬所化,于是就把这种草称为“虞美人草”,其花称作“虞美人”。虞美人花朵上鲜艳的红色,据说就是虞姬飞溅的鲜血染成的。
春末夏初的时候,虞美人便陆续开出绚丽夺目的花,这花是人间留不住的憔悴朱颜化为流水一去不返,自古文人墨客对其就有记载和描述。
杜甫有诗云:“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清代 吴信辰有《咏虞美人花》:“怨粉愁香绕砌多,大风一起奈卿何。乌江夜雨天涯满,休向花前唱楚歌。”
姜夔有《赋虞美人草》诗:“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化石哪解语,作草犹可舞。陌上望骓来,翻然不相顾。”
宋辛弃疾写过一首《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衽却无言,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就属于本意之作。
后世许多咏虞美人之作,多将花草与人并提,宋代易幼学《咏虞美人草》诗:“霸业将衰汉业兴,佳人玉帐醉难醒。可怜血染原头草,直至如今舞不停。”
清代诗人许氏的一首《虞美人》:“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咏物中怀念虞姬之意尽在言中。
宋代许景迂的《虞美人草》:“合欢枝叶想腰身,不共长安草木春。若听楚歌能楚舞,未央空有戚夫人。”
虞姬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那悲情一瞬,早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传奇。
这一故事到了唐玄宗时,“虞美人”用为词调。而作为词牌名,最有名的一首,莫过于出自南唐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也是一首绝命词,充满了亡国之君无穷无尽的哀愁。相传在李煜生日那天,也就是七夕节,他写下了这首《虞美人》,宋太宗闻之大怒,故有赐牵机药之事。
又是这样决绝凄凉的故事,又是这样山河变色的感慨,又是这样柔弱多情的人用生命咏出的千古绝唱。
虞美人,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