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锦江光影》·新南门大桥(7)

三、新南门大桥(坐标:上跨由西向东流淌的南河 南向通新南路 北向通红星路四段)

3-1 新南门城门

        新南门城门位于南大街与南门大桥之间。1937年新开的城门有两个门洞,一进一出,可算是成都市政建设中最早的双向通道,据说是遵循当 局提倡的“新 生 活 运 动”中有关行人靠右走的最新要求。

         20世纪50年代的新南门城门洞处,百姓闲适的往来着:有人推着鸡公车(独轮车),有人拉着黄包车(这些都是那个时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人背着背箩(背箩是那时携带东西的主要用具)。

        古老的城墙与现代的交通岗亭交错映证着历史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来不及抹去的旧时代痕迹,正期待着一次整装待发的“凤凰涅槃”。

      【史料:1938年,在复兴门(新南门)外跨南河建石础木面桥梁,名复兴桥,修筑道路,沟通南河至南岸新村的交通。】


3-2 新南门大桥

        新南门大桥处原来没有桥和路。一道完整的城墙横亘在四维街的末端,城外不远处的南河(锦江)水不舍昼夜向东流去。河上既无桥梁也无摆渡的舟楫,人们不轻易到南河岸去。南岸——杨柳依依、翠竹摇曳,茅屋饮烟升,水田菜畦绿,一派宁静的乡村景象。这一切安宁倾刻毁于“七七事变”。 在抗战期间,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成都。说起“跑警报”那是老成都人最为痛苦的回忆之一。一听到空袭警报拉响,老百姓扶老携幼向乡村转移。民国时期成都的城墙比较完好,高大的城墙这时反而成了老百姓逃生的障碍,于是当局在东西南北四处城墙挖开数个大口子,供百姓在空袭时逃生。南边增加了新城门。1947年在此筑成成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新城门命名为复兴门、大桥为复兴桥。老百姓为着叫起来顺口,把复兴门改叫新南门,也把复兴桥称为新南门大桥。后来在原来的位置扩建了新南门大桥。

        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南门大桥,徐徐开过来一辆无轨电车,头顶上两条电缆,被当时的娃娃们称为毛根(辫子)。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年锦江光影》·新南门大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