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的天宝塔为什么叫雌宝塔,而地宝塔反而叫雄宝塔呢?

夜游安乐塔(游记)

.

安乐塔在余杭镇的一座小山上,我们去那里游览了好多次。最近一次去,那宝塔被修葺一新,可内心的感觉总不如八年前第一次去看时的那种“原汁原味”。

那次,几位同事相约去余杭友人家吃晚饭。余杭镇也是很有名气的,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因禹航谐音余杭,故名余杭。清末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就发生在这里。

“杨毕馆”早些时候我们已经游览过了,那次我们就准备着顺便游览一下千年古塔安乐塔,所以是带了相机去的。晚饭以后,天色已经很暗了,游览安乐塔也就只有“暗”中进行了。

我们把车停在安乐路一家宾馆前面,见旁边的公园灯光也很暗淡。安乐山又称为宝塔山。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安乐塔,吴越王子筑庵养疴于此而愈,故名安乐,今遗塔现存”。安乐塔始建于五代,相传吴越王之子钱锷,养病于余杭而愈。便在原狮子山顶,兴建宝塔。取名安乐塔,狮子山改名安乐山。原塔为六面五级,明邑人董钦增筑至七级,有小雷峰之称。乾隆庚寅年(公元1770年)邑人潘琦董修塔,有铁顶,后遭雷击损毁。嘉庆甲子年(公元1804年)邑人集资补建。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又遭雷击,塔顶毁坏。1986年重修。

我们见到的宝塔山漆黑一团,抬头望去,那山上的宝塔却灯光闪闪,给人的感觉竟像一座发光的塔悬于天空之上。因为只闻其名,尚未亲临,竟不知道从哪里上山,大家用手机当做手电筒,沿右侧一条水泥路走。没多久,发现左边有一条石阶,相必就是登山之道。昏暗的手机光下,前面的女同胞忽然尖声喊起来:“这里有坟!”于是大家改道继续从右边寻路上山。

安乐塔塔高35米,安乐塔入口在塔底层南门左侧,顺时针向上。第二层变为逆时针,如此反复。楼梯对面墙壁开有灯龛。每层塔门均作南北向对开,其余各面砌有火焰形龛。佛龛和塔门两侧各有方形灯龛。每层内壁砌出四个券顶佛龛。第五层比较特殊,在东南、西北两个方向对开塔门。一至四层塔体外表六面用砖雕出倚柱、阑额、斗拱,尚保留有早期风貌。五至七层外壁朴素无华,仅作火焰形龛、门,系明代增建。安乐塔外部木结构都已经被毁。从剩余的砖石结构分析。该塔应该有副阶,腰檐和平座。各层塔门为游客安全,加装了防护栏。顶层有塔心柱。

那晚除了我们,只有少数几个游客,上塔的通道很窄,只能一个人上下,所以好多同事都不想上去。偶尔遇到有上下交会的,那只有某一方退回到楼层的小平台了。通道也不高,有几处得猫着腰,稍不留心,脑袋就会被撞。有位女同胞数了一下,通道石阶大约不少于150级。沿着阶梯,我们逐层攀登,一直到了塔顶。

塔内是那样的安静,偶尔飞出一只蝙蝠来,会被吓得够呛。各层塔门为游客安全,加装了防护栏。尽管这样,我们这些有恐高症的人,扶着防护栏向外看,两脚还有点酸软的感觉。

站在塔顶,可俯瞰余杭镇全景。说是全景,其实我们看到的,无非是灯光组成的余杭,灯光笔直的,那是街道;杂乱无章的,那是住房;有一排特别亮的,那是苕溪。下面公园里,一队规模庞大的太极拳队伍,十分壮观。

我们回到塔的外面,站在塔门旁边的两块“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石旁边拍照留念。白墙上有不少的涂鸦,留着的言、画着的图、题着的诗,使得好多女同胞把照片全删掉了。只有我自己的用PS处理了一下,把墙还原成白墙,才保留了几张“到此一游”的纪念照片。

下山的时候,我们发现右侧也有一条道,黑咕隆咚的,我们就摸索着向下走。走着走着,又见到了那几座坟。用手机一照,发现这里原来是宝塔山烈士墓。用手机拍下了墓碑,才知道这里埋着两位烈士:王守存和沈化贞。他们均为山东沂南县人,1944年入伍,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12日,随军南下被分配至西社乡(现为余杭镇永建),王守存任指导员,沈化贞任乡长。7月17日清晨,乡政府(洪桐庙)遭匪徒偷袭,两人奋勇反击,光荣牺牲。

于是,害怕的心理就没有了。这个陵园与坟终究是不一样的,连平时很怕gui的女人也敢拿着手机去看浮雕。

那晚,请我们吃饭的友人没有与我们一起游安乐塔。第二天她告诉我们。安乐塔在当地被称为天宝塔、雌宝塔,另外还有一座地宝塔、雄宝塔,书上称为舒公塔,在苕溪边。两塔中一塔高居山巅,一塔威镇溪边,遥相对峙,形成“双塔映秀”景观。

古说:天为阳地为阴,又说:雄为阳雌为阴,那两宝塔为何天宝塔反而叫雌宝塔,地宝塔反而叫雄宝塔?为了找到答案,后来我们又去游了几次,附带连舒公塔也游了,但终究没有找到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杭的天宝塔为什么叫雌宝塔,而地宝塔反而叫雄宝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