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1 略说《中国禅宗》二

(第四十六段)大乘禅代表:宝志公和尚

禅宗的内涵已超越人类智慧的极限,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是佛教的根,早已融进了博大的中华文化中,并以其广阔的思维方式及丰富的想象力,推动了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向意识形态领域更进一步地拓展空间,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地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又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这里面都与包容性极大的禅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都与“禅”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人们将在闲情逸致中品茶称为“禅茶”,由此而使“茶”成为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


“禅”是佛教的核心思想,禅宗是以“禅”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派别,对“禅”的认识,在中国大致有三种说法,分为三种禅,即:一、如来禅;二、祖师禅;三、秘密禅。其基本情况如下,即:

1、如来禅:如来禅这一名称出自于南朝刘宋时期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楞伽经》,该经第二卷将禅分为四种,即: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其中如来禅又称为如来清净禅,是最高层次的禅,是指“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也就是说,如来禅是指已经获得如来智慧,成就佛果而住于如来地,受用禅乐和法乐,又能示现不可思议的妙用以普度众生。

中国禅宗惠能大师的弟子神会认为:“有无双遣,中道亡者,即是无念,无念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切智,一切智即是甚深波若波罗蜜,波若波罗蜜即是如来禅。”又说:“以无住故,即如来禅,如来禅者即是第一义空。”

这里说的“一切智”即是“如来禅”,这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智,那么如来禅就应当是小乘禅;而第一义空为涅槃空,涅槃有大小乘之分,第一义空到底属于小涅槃空还是大涅槃空呢?应当是总摄大小涅槃空,小乘证极果或大乘入妙觉,都适用于第一义空,如果是这样,那么如来禅当是俱含小乘禅和大乘禅的一种禅法。


如来禅是渐修法,最初是从小乘的四禅八定起修至灭尽定,具体法门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数息观、不净观以至总相念处观等十种修法,走的是化身佛路线,所以修行在进入初禅后,就有意生身和化身相继出现,肉身中的百病会完全消失,因为这个时候的受用身是意生身而不是肉身了,那么肉身所生的百病也就会自然消失,最终证得的是第一义空。

2、祖师禅:是顿悟法,具体修法是观心,如:摩诃止观法、三止三观法、一心三观法等。走的是报身佛的路线,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纲宗,有一悟而入佛地的说法。祖师禅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亲自传给大迦叶尊者,由大迦叶尊者递相传授共历三十三代,二十七代以前为印度禅、二十八代以后为中国禅,统称为祖师禅。

3、秘密禅:此禅顿渐兼具,修法以“三密四曼六大”为体相用。“三密”指的是佛之三业,三密的具体解释如《大智度论》卷十所说:

一、意密:佛常处寂定,如如不动,一切思维观察,非三乘人及凡夫所能解,皆不可思议。在体相用中属于“体”、体是无上妙觉体。

二、身密:是说如来处大会中,众人见佛之身色及身长不同,乃至现大神变,皆不可思议。在体相用中属于“相”、相是形象。

三、语密:佛说法时,或一里,或十里,或百千万里外都能听闻到佛的音声。又于同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等,各各随心所闻,皆不可思议。在体相用中属于“用”、用是妙用。


四曼:是指佛之三密遍满宇宙,其中含有四种曼荼罗身,以相好具足之“大曼荼罗”为如来之身密; “三昧耶曼荼罗”以密印及种种标帜表示本誓,为如来之意密;“法曼荼罗”是种子、 真言、陀罗尼等言教,为如来之语密;“羯磨曼荼罗”通于以上三曼荼罗,总称名四曼。

六大:六大是指构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六大因子,即地水火风空识,其中“地、水、火”三大为身密;风、空二大为语密、识大为意密。这“三密四曼六大”是秘密禅的核心,具体修法是从修身调息的气脉入手,走的是法身佛路线,有即身成佛的说法。

以上如来禅是小乘禅、祖师禅是大乘禅、秘密禅是大乘禅但含有小乘禅。这三种禅最终都归于无上大涅槃。秘密禅在中国已无传承,现在主要用的是代表小乘佛法的如来禅和代表大乘法的祖师禅,这两种禅,总称名中国禅。自达摩祖师来中国传禅开宗后,称名《中国禅宗》。中国禅宗的基石应是之前的般若法性宗,继之为齐梁时期两个代表人物的著述行证,一名宝志公和尚、一名付翕居士。

宝志公生年公元(418-514年),又称宝志禅师或志公大士,是南北朝齐、梁时期的一代高僧,出生于句容县东阳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俗姓朱,一生屡现神异。他与付翕居士显现的是大乘禅,大乘禅又名菩萨禅,是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行的一种禅法,于顿悟中直证无上菩提,与祖师禅一样,同属最上乘禅。

传说宝志公禅师出生时被人发现在一棵树上的鹰巢里,啼哭时被一位善良的妇女听见,将其抱回家中抚养,少年出家,剃度后住于京师道林寺,拜沙门僧“检”为师,修习禅业。


到了宋太始年间公元(465-472年),宝志禅师道业有成,逐渐发起了神通,行为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开始了游方生活,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光着脚,行走于大街小巷,手中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子,或挂一两匹布帛,于此怪异行为中暗藏隐喻,人不能知。

梁武帝曾经请宝志公禅师用神通,见到了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宝志公非常慈悲地告诉他,钟声可使地狱众生暂免受苦。于是武帝也大发慈悲,下诏天下寺院,击钟之时,要舒缓其声,以延长缓解地狱众生之苦。

梁武帝在继位之初,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政,宝志公用神通力,让梁武帝亲眼见到他先王曾用苛政,在地狱受苦的怵目惊心的惨状,毅然废除了锥刀等酷刑。梁武帝非常崇敬宝志公,特意找了一位画师为宝志公和尚画像留念,当画师为其画面部时,却出现了十二面观音像,此事传开后,宝志公和尚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来世。

宝志公禅师的一生在修行、参禅、证悟、弘法中度过,最后圆寂于安徽天柱山。圆寂后,梁武帝为他兴建开善寺,并在钟山立塔纪念。宝志公禅师留下了许多赞颂诗偈,收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里,分别是:

《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志公和尚十二时颂》十二首、《志公和尚十四科颂》一集。其中《志公和尚十四科颂》中的菩提烦恼不二、持犯不二、佛与众生不二、事理不二、静乱不二、善恶不二、色空不二、生死不二、断除不二、真俗不二、解缚不二、境照不二、运用不二、迷悟不二等。


这些不二法讲的都是禅宗的精髓,最能显示这位神异禅师所证之大乘禅,用的都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禅宗的核心,此《十四科颂》禅味十足,实为上乘禅法之真正瑰宝,为达摩祖师禅宗的创建,起到了抛砖引玉相互辉映的作用,为后来禅修者留下了最宝贵的实证资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0-31 略说《中国禅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