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以后,到底去哪儿养老

这老人,在药房已经来过许多次了,矮胖的身材,一头白发,圆脸。每次都是风风火火的来,买药后风风火火的卷走。这样的情况多了后我略感好奇和不解。有次问她原因,她说回去晚了后儿媳妇不给开门,现在也不过是晚九点而已。有次也是晚上的时间,她说和儿媳妇吵架了,得把一间屋子从中间隔开,找一些旧报纸来糊墙。在她这样的诉说里,我见到了她的气愤和委曲。而老婆婆的身上几乎集中了人所能得的所有病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和慢性胃炎。这样的身体,在这种情绪里怎么可以有好转?婆媳不和,那么儿子呢?在中间不会调解,一任事态的发展,儿媳妇没有了以前的模样,老婆婆的病情只会越来越重。

图片发自App

婆媳间的战争是一个魔咒,谁也躲不过去。很简单的一个早歺,婆婆要吃油条豆浆,这是她吃了一辈子的习惯,她一定会按照这个惯例去做事。儿媳一定要吃牛奶和面包,讲究营养搭配。从此茅盾就一点点的开始产生,累积的多了就会变成抱怨,从量变到质变,再从次要茅盾上升到主要茅盾,一件小事儿上就会像点燃的爆竹一样爆炸。是的,小茅盾就如你每天拿一把铁锨挖一下土,挖一段时间后坑就变深了,你自己挖的只能自己跳了。可我们恰恰需要做的事是应该填平这个坑,只有路平了,彼此都好走路,不是吗?

图片发自App

最近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是台湾的一个老太太退休后想去美国和他的儿子一起住,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儿子说不欢迎,随信寄来了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老太太后来学佛了,把3万美元换成台币,做了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显然,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拒绝老人去美国是不孝和没良心的行为。但在美国呢,每个孩子成年后就得自立,父母也不会和儿女们住在一起。这是文化背景的差异。老太太的儿子爱他的老婆孩子,他具备爱的能力。我以为他应该和母亲这样沟:除开文化背景的差异之外,老太太得背井离乡,得适应异国的生活节奏,得适应他的家庭的每个成员,而家庭的成员也得适应一个老太太的到来,会打乱以前的生活节奏会让人手足无措和莫名的慌乱。老太太有自己的职业,她有退休金,她有自己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找个志趣相投的老伴,也可以约上她的姐妹们谈诗论文,不一定去美国就是最好的选择。反过来想儿子答应她去美国一起生活,就一定会其乐融融吗?每个人都是一个茅盾体,都在不断地制造茅盾和解决茅盾。可这个时代的节奏又太快了,真的没有时间去解决家庭的纠纷。老太太的儿子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任何事情上他得有个自己的思考和权衡,这样做本身并不存在什么不当之处,只是我们中国的国情不能谅解而已。再说老太太,一个人有能力让儿子去美国留学,也会有能力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在生活里,我们时时不也感恩逆境,感恩岁月的磨难吗?为什么就不能感恩“逆孝”这样的因素?是的,我今天得创造一个词叫“逆孝“有了这个词的存在,是不是可以替代不孝和没良心这样生硬的词组。许多事上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结果,有时候结果也许就是衡量事情的唯一标准。只要结果好,对谁都没有造成伤害,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是无可厚非的,老太太为什么非要去美国找儿子养老?

图片发自App

重庆是一个非常吵杂的城市,头上飞机的轰鸣声,马路上汽笛声和人群的大声喧哗声,如波涛汹涌的涛声一样,一波接着一波往前推。坦城地说,重庆不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太吵了,人心无法安静,无法平静就达不到修心的效果,没有这样的效果,健康是很难得到保证。如果睡眠不好的人,千万别凑这大城市的热闹,而是应该择一个小镇或者小村,在庭院里种上几棵果树和撒上花种,等春暖时等待花开,等待结果。再养一个昂首挺胸的大白鹅,每天骄傲地游走在庭院之间。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庭院去养老,我可以写诗,可以拍照,可以邀一些亲朋好友来做客。这样美丽的日子,一定心情舒畅和脸色红润。儿子一定来看我,会说妈妈我把你接到国外去住。我会说,我很忙的,每一分一秒都有安排……在这样的对话里,儿子看到了你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喜悦,家会成为他放在心里的牵挂和温暖。

图片发自App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的进步,许多人会主动选择去养老院养老。这是一个进步的团体,是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有的人会选择几个性格相投的同性住在一起养老,互相有个照应。这样的小群体应该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选择怎样的一个养老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跟着心走。心引领你去的地方,才是回归自然之处。人一生不过是风一样的掠过匆匆,但至少也得留一些自己的颜色和芬芳及坚强的品质在人间。这样做总是好的。如开的每一朵花,站立的每一棵树一样,知道自己不能依靠的独立生长,只有这样,才能花开的独特和根扎的结实。养老也是一样的,择一处你喜欢的地方,独立的完成从生到死的整体的一个生命过程。

我们的年轻是第一次,年老又何曾不是第一次。每一个阶段的每一次,都值得我们尊重和认真对待。

图文:念青(原创)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老了以后,到底去哪儿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