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到一个演讲:医学的疆与界。演讲者是一位医学博士,参与过近300例人工心脏手术的刘医生。
他每周出一次专家门诊,一个上午可以看30个病人;他说30个人里,只有5个人应该手术做支架或搭桥的;12个人狭窄程度只有50%,是该做预防的,医生会给出“随诊”的意见;剩下的13个人是以前做过手术,但康复没有做好又来医院的人。
随诊就是定期做检查,监控病情进展,大多最终还是要手术的,完全没有预防、保健;做过手术的人也完全没有康复方法,因为医院不负责这一块,病人也不懂,没有途径没有支持。
手术前病人一般为心功能四级,就是只能平躺,起来就会气喘,而康复情况决定他以后的心功能可以达到几级。(运动员和可以生孩子的人为心功能一级,正常工作生活的为心功能二级。)
术后应该怎么吃、怎么喝、怎么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低盐低脂有氧运动、管住嘴迈开腿”,是经过治疗后的病人最常得到的医生建议,但这个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低盐并不是说少吃盐,而是限制合成盐的摄入,若其他盐也吃得太少,对心脏反而不好;运动量对心脏康复也是有讲究的,运动心率在90-110之间才有效,不然每天20000步只是增加关节损伤而已。
刘医生说,一个完整的医学链条应该有五个环节: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但大部分医生只做了诊断和治疗,他说好多医生只能叫手术匠,不配叫医生。
做为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我很有感触。
2016年公司体检一周后,行政部通知我肺部有阴影,让我自己去做进一步的检查。我当时在外地,回来后马上到区慢性病医院做检查,结果说没事,也没有传染性,我不放心,又去市慢性病医院再做检查,结果是随诊、没有传染性,让我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接下来,我安心地工作生活,随诊的事儿因为太忙一拖再拖,反正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
直到2017再次体检时,问题似乎严重了,医生让我做CT,然后说看不情,再做加强CT,去拿结果时,之前的医生休班,但很郑重地回复我,让我去找科室主任,不要等他上班再来。主任看了我的检查报告,直接建议我入院手术,说我左肺有个肿瘤,已经像鸽子蛋那么大了,还问我哪里不舒服,可我没有不舒服啊,他说你应该会有一些不适感,这时才想起自己最近有些爱出汗偶尔后背疼、咳嗽,自己以为是因为胖才爱出汗、因为久坐才后背疼、因为咽炎才咳嗽。
像所有人一样,这时的我完全不能相信这个结果,又去几家肿瘤医院,挂个专家门诊,得出一个结果,要尽快手术,情况很不乐观,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单从CT影像就给出了判断:恶性,并有转移。
从一开始不相信自己会得这个病、对诊断结果的怀疑,到对医生水平的不信任、抗拒害怕手术,再到医院的选择、接受手术的建议,我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家人之间因为意见不统一也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好在我有保险,费用还不是问题,不然还要考虑到底要不要拿钱买命的问题了。
幸运的是,手术很顺利,护士还教我做深呼吸、咳嗽、吹气球等康复动作。做完手术一周左右就出院了,此时病理也出来了,基因检测也出来了,医院给出的建议是吃靶向药。出院前问医院我该注意些什么,医生说没什么特别的,生冷辛辣少吃就好了。
回到家,我开始有时间安静地思考,为什么我会得这个病,一年前的阴影是怎么变成鸽子蛋的?如果当时我跟进检查会有不一样的的结果吗?或者当时用什么药或方法是不是就不会发展成这样子?现在我除了深呼吸、吹气球还需要做什么?我可以通过运动来增强免疫力吗?最大的肿瘤跟所占肺叶已经切除了,会不会影响我的肺功能?其他小结节如何才能不发展成肿瘤?
有太多的问题我自己解决不了,也不知道去问谁。我的主治医师是外科医生,他自己也说他只懂手术,其他的给不了太多意见。于是我寻求其他病友的帮助,才发现大家的情况我和差不多,都只是在诊断和治疗的时候得到医生的意见,其他方面完全不知道去哪里、找什么样的途径解决或寻求帮助。
于是我把自己能找的相关的书、电子书,都看了一遍,自己尝试找答案,当然收效甚微。不过,我却发现,预防和保健就像是女人生孩子以前的保养和准备,康复就像是生完以后的养育和教导,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重要的;但做为病人,我们懂得太少,现在的医院、医生能提供的也太少,大多是泛泛的指导口号,具体怎么操作、针对不同病人的区别、不同时期如何调整,完全不知道!
诊断、治疗时还有各种数据指标来衡量,术后却几乎都是天养人,千篇一律地“管住嘴迈开腿”,并没有专业的、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有人恢复不错、有人病情进展,不错的做对了什么,进展的做错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当然,写出来这些,并不是单纯地抱怨,更希望被当成一种呼吁,一个可以被广泛听到的声音,一个可以引起重视的想法,每个人,无论你是患者,还是患者家属,或是医生,都应该知道预防、保健和康复的重要性。
最后想说,通过演讲我们知道已经有人开始做一点相关的事情,略有欣慰,希望不要变成有钱人才能享受到的福利,希望可以亲民、普及、推广,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