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19】三游abC书展

时间迈入九月,上海的天气渐渐凉了起来,心说终于没有大太阳,可以出门逛逛了。结果书展当天天(tai)气(yang)格外好(da),好在吹上来的风是凉的。

来上海三年,每次艺术书展都没有缺席。

第一次同行的是新友,在M50园区,场地特别小,人却不少。在园区里七拐八绕的排了队,进去后也不知道逛了些什么,也没买什么东西。现在想来毫无印象,可能只是留下了“艺术书展上有很多特别的印刷品”这样模糊的印象。

第二次同行的是旧友,一个是大学学(xiao)妹(you)Can,一个是高中同学Hua。因为第一年的“不良”印象,在看到书展推送信息的时候,我并没有很想去。那时Can刚跳槽,从北京来到上海,两人约见面的时候她说想去艺术书展,正好我也要和Hua约,于是三人凑到了一起。这一年场地搬到了艺仓美术馆,人依然很多,我们在黄浦江边排着队,Hua晚到,我和Can先一起逛了起来。

Can曾是学校摄影协会的会长,会很认真地看画作和摄影集,购入了很喜欢的画作,说准备放在有可能新家。我就更喜欢插画类的作品,且因为负担不起太贵的商品,(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我对参展物的认知是商品而不是艺术品),所以就更倾向于看一些小东西,像明信片、小册子之类的,还有一些纸厂家自己做的本子。

不知是否因为场地大了的缘故,书展多了很多活动,有的是参展艺术家办的,如给在同一个对象的基础上涂鸦创作,有的是策展方办的,比如现场的发布会和访谈。这一年的场地也是三年里面最喜欢的。

第三次同行的依然是旧友Can,还有她的表妹,场地则搬到了OCAT在大悦城附近的一个下沉广场。因为疫情采取限流措施,我们先买好了票,一点多就到了现场,竟然不用排队就顺利进场。我们见面的那一刻,Can问我:“去年买的东西你挂起来了吗?明信片有用吗?”我答没有并反问她,她也答没有。

在第一个小场地我们还一起逛着,后来就分散了,直到逛完才汇合交谈感想。今年增加了音乐和独立动画的板块,还蛮有意思的,尤其是音乐给周边的一小片空间创造了很特别的氛围。我的重点依然是插画类的作品,但会更留意去年自己购买的参展者。一个叫奥莉蛙,依然是我很喜欢的那种风格,但她出的“商品类别”我不是很喜欢。我不想只买一本单纯的Zine回家,我想要一些胶带或者一本贴纸本,或者仅仅是明信片、一幅画。还有一个叫随机事件,作品没有去年打动我。也看到去年一些眼熟的作者,同样的画面,做了不一样的售卖品。首先是作品需要动人,其次是需要考虑作品的呈现方式,如果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的话。

本来我的表述是“卖”更多钱,但觉得这样的描述是不是抹杀了艺术家的本意?人家可能更想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也确实有人觉得自己作品的定价不能真正反应它的价值,因此删去。不过,”艺术商品“可能是有意思的一个讨论话题。因为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买”这个行为才能实现对艺术品的占有,艺术家也需要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甚至是渴望赚钱,那艺术品与艺术商品的差别在哪里?

Can由于去年没有买下自己很喜欢的韩国一家机构出的影集,今年买下了很戳自己的另外的一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外国的机构没能来参展,我们整体觉得今年的摄影质量是下降的。插画的风格也是越来越类似的,没有特别惊喜。

不知道明年的abC会和谁一起去,会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记19】三游abC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