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里“求生”

很多教师抱怨,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说了也是无病呻吟。的确,看的作文多了,真会有麻木之感:不过是方块字的无意义拼接,管它什么图形。这种心理导致的作文现状便是作文课的形同虚设,既然无法在作文上有任何起色,那么不如转战他方,也能获得点心理安慰。

于是,学生的作文便如此恶性循环,终至病入膏肓。一位老师说,班里有个学生母亲因癌症去世,她以“远方”为题,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结果,那年中考,作文题正好是“在远方”,于是,无数篇亲人因病去世,深情怀念的文章应运而生,那些“被生病去世”的母亲依然好好地活在人间。

分析此种现象,有如下原因。

一是缺乏观察的眼睛。作文写什么啊?自然是写自己的生活。可是,学生哀叹,自己哪有生活啊,每天几点一线,乏善可陈。真的没有生活吗?学生在学校、家中便毫无生活的素材吗?否也。生活是什么?就是生命在世间经历的轨迹。在学校,有不同的老师上课,学习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同学相处,发生不同的事情,有学习,有休息,有运动,有思考,日日虽然都是重复上课的故事,但是每天都有新感觉,如果能够将这些生活的片段记录下来,也可称得上丰富了。就说老师吧,不同的老师上课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严肃,有的幽默,有的内敛,有的活泼,他们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和学生相处?有学生惹他们生气了,他们如何处理?再说学生吧。一个班级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环肥燕瘦应有尽有,各色性格一应俱全。有学生打起来了,有故事;有学生传纸条了,有意思;有学生顶撞老师了,有“戏”看;有学生痛哭失声,有心声;有男生女生走得近了,有秘密……于是,当学生打开一双慧眼,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原来处处都有生活,处处都是素材。

二是缺乏善感的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的感受也是如此。如果不珍视这种“新”,自然就无从感受生活,发掘美好。因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拥有一颗善感的心,才能捕捉这些新的气息、新的滋味、新的感受。善感的心,不仅能够对生活中的事件“动心”,还能够对自然中的万物“动情”。一片落叶里藏着思念,一朵春花中含着幸福,眼中所见,皆可感于心,发乎情,则生活又多一番体味。

如上所言,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少慧眼和慧心。母亲头上的第一根白发是什么时候“添”上的?为什么母亲做饭时会痛苦地皱眉?父亲的手什么时候受了伤?爷爷笑开了花的脸上写着什么开心的事?有几个学生能记得父母的生日?能描绘出晚霞的样子吗?天上的星星在诉说什么?

学校里的,家里的,街上的,自然界里的,这些,都是生活。在作文里痛苦挣扎的那些学生,看着学生挣扎而无能为力的教师,睁开眼睛,打开心灵,生活就在眼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作文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