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名趣谈

   

             

                    作者:王卫平

    现在的城市,其实就是个大市场。东西南北,里弄小巷,大小商铺一家紧挨一家。那些异彩纷呈的招牌,就像商家善变的睑。它向行人睞眼、微笑、煽情,也像一面面旗帜在风中飘扬,向人宣告店主的豪迈气势。这一面面旗帜昭示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精神、风尚、兴旺与衰亡。

    人们还依稀记得六七十年代的街市,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所有的店铺都是国家的,招牌清一色的白底红字或黑字。它高高地挂在墙上,就像吃皇粮的店主一样,正襟危坐,一脸冷漠。那时有钱人一般从没挂招牌的后门进店购物,所以招牌用不着向人微笑、谄媚。店铺的名号也从不敢稍有浪漫轻佻的文字,商店的名称是:国营贸易公司第一门市部……第二门市部……第三门市部……诸如此类的是:人民饭店,人民旅社,人民药店……至于娱乐场所,除了“人民影剧院”,恐怕只有“人民体育馆”了。其他娱乐,属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哪怕稍有苗头,在其萌芽状态时就会立刻被毁灭,所以人们断不敢有此邪念。那种荧光闪烁、歌舞轻扬的场面,也只有电影里的旧上海、旧重庆才有。那时理发的地方就三个字“理发店”,写在一块薄薄的木板上。进得店里,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汉子身着满是油污的白大褂,很麻利地将刮毫毛的剃刀在一块像牛皮似的长条布片上磨擦几下,然后你老老实实在那条硬梆梆、冷冰冰的像老虎凳似的椅子上坐上一、二十分钟,一个像模具铸造的小平头就做成了。

    那个年代,走在街上,那些千篇一律的招牌告诉你,这一切都是人民的,心里怀着这个想法,好像这一切自己也有份。当你空着双手回到家里,过着清贫的日子,偶尔琢磨“人民”二字,却怎么也不明白它到底是何含义。

    如今店铺之多,物质之丰,可谓千百年来登峰造极。招牌的面孔也变了,它要招你进去,让你掏钱,所以它朝你飞吻,向你献媚,跟你卖关子。现在的理发店已不满足于几年前的“小香港”、“大上海”之类的称谓,它甚至堂而皇之地冠以“XXX形象研究所”。洗澡堂也改名了,可以改成“XXX水艺休闲会所”。这“水艺”二字何其玄妙,若非语言文学方面的高人,是无论如何也参悟不出的。仔细想来,这也是时势所迫,不改还实在不行。如果你依旧挂上“洗澡堂”三个大字,店里那些体态婀娜、风姿绰约的姑娘们往哪搁?人家大叔大伯老爷爷洗澡的地方,又不是神话传说中的瑶池仙境。

    饭店的名字一度充满怀旧情结,现在“人民公社大食堂”、“大队部餐厅”、“知青饭店”已不足新鲜。前不久,吉林长春就出了个“根据地酒家”,店里连大炮、地雷都摆设上了,小米加步枪成了菜名。

    在城里待久了,心里难免郁闷。有时回忆童年,乡风乡俗,心向往之,儿时阿妈做的菜是那样可口,回味无穷。店家便投其所好,于是“湘里人家”、“湘水人家”、“湘西部落”……粉墨登场,湖南卫视的节目“乡村发现”也被人用作店名。“XXX土菜馆”、“XXX土鸡店”的招牌从城市挂到乡村,从乡村挂到城市。城里人明知是挂羊头卖狗肉,也愿意驱车前往一试口味。这恐怕不仅仅是思乡情结,城里也确实没什么好吃的了。物质日益丰富的背后是以其品质恶劣作为代价。保鲜剂、激素、瘦肉精、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侵蚀人体,因而产生许多令医生束手无策的怪病。这些高悬于店堂上的牌匾,实际上是对现化城市文明的讽刺与否定,也仿佛在给我们以警示。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店名反映了那个时化的物质之匮乏,生活之单调,人心之纯朴;今天的店名则体现了物质丰赡背后之人心浮躁、诡诈、失落与无奈。

    现在的城市,其实就是个大市场。东西南北,里弄小巷,大小商铺一家紧挨一家。那些异彩纷呈的招牌,就像商家善变的睑。它向行人睞眼、微笑、煽情,也像一面面旗帜在风中飘扬,向人宣告店主的豪迈气势。这一面面旗帜昭示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精神、风尚、兴旺与衰亡。

    人们还依稀记得六七十年代的街市,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所有的店铺都是国家的,招牌清一色的白底红字或黑字。它高高地挂在墙上,就像吃皇粮的店主一样,正襟危坐,一脸冷漠。那时有钱人一般从没挂招牌的后门进店购物,所以招牌用不着向人微笑、谄媚。店铺的名号也从不敢稍有浪漫轻佻的文字,商店的名称是:国营贸易公司第一门市部……第二门市部……第三门市部……诸如此类的是:人民饭店,人民旅社,人民药店……至于娱乐场所,除了“人民影剧院”,恐怕只有“人民体育馆”了。其他娱乐,属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哪怕稍有苗头,在其萌芽状态时就会立刻被毁灭,所以人们断不敢有此邪念。那种荧光闪烁、歌舞轻扬的场面,也只有电影里的旧上海、旧重庆才有。那时理发的地方就三个字“理发店”,写在一块薄薄的木板上。进得店里,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汉子身着满是油污的白大褂,很麻利地将刮毫毛的剃刀在一块像牛皮似的长条布片上磨擦几下,然后你老老实实在那条硬梆梆、冷冰冰的像老虎凳似的椅子上坐上一、二十分钟,一个像模具铸造的小平头就做成了。

    那个年代,走在街上,那些千篇一律的招牌告诉你,这一切都是人们的,心里怀着这个想法,好像这一切自己也有份。当你空着双手回到家里,过着清贫的日子,偶尔琢磨“人民”二字,却怎么也不明白它到底是何含义。

    如今店铺之多,物质之丰,可谓千百年来登峰造极。招牌的面孔也变了,它要招你进去,让你掏钱,所以它朝你飞吻,向你献媚,跟你卖关子。现在的理发店已不满足于几年前的“小香港”、“大上海”之类的称谓,它甚至堂而皇之地冠以“XXX形象研究所”。洗澡堂也改名了,可以改成“XXX水艺休闲会所”。这“水艺”二字何其玄妙,若非语言文学方面的高人,是无论如何也参悟不出的。仔细想来,这也是时势所迫,不改还实在不行。如果你依旧挂上“洗澡堂”三个大字,店里那些体态婀娜、风姿绰约的姑娘们往哪搁?人家大叔大伯老爷爷洗澡的地方,又不是神话传说中的瑶池仙境。

    饭店的名字一度充满怀旧情结,现在“人民公社大食堂”、“大队部餐厅”、“知青饭店”已不足新鲜。前不久,吉林长春就出了个“根据地酒家”,店里连大炮、地雷都摆设上了,小米加步枪成了菜名。

    在城里待久了,心里难免郁闷。有时回忆童年,乡风乡俗,心向往之,儿时阿妈做的菜是那样可口,回味无穷。店家便投其所好,于是“湘里人家”、“湘水人家”、“湘西部落”……粉墨登场,湖南卫视的节目“乡村发现”也被人用作店名。“XXX土菜馆”、“XXX土鸡店”的招牌从城市挂到乡村,从乡村挂到城市。城里人明知是挂羊头卖狗肉,也愿意驱车前往一试口味。这恐怕不仅仅是思乡情结,城里也确实没什么好吃的了。物质日益丰富的背后是以其品质恶劣作为代价。保鲜剂、激素、瘦肉精、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侵蚀人体,因而产生许多令医生束手无策的怪病。这些高悬于店堂上的牌匾,实际上是对现化城市文明的讽刺与否定,也仿佛在给我们以警示。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店名反映了那个时化的物质之匮乏,生活之单调,人心之纯朴;今天的店名则体现了物质丰赡背后之人心浮躁、诡诈、失落与无奈。

你可能感兴趣的:(店名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