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从集合到排列)

中学数学基础

集合、函数与命题

1. 集合与函数

1.1. 常用集合

对与数集,有时我们在表示数集的字母的右上角标上“*”来表示排除0 的集,标上“+”来表示排除0 与负数的集。常用集合符号如下:
  • R,表示数轴上所有实数的集合,R*表示仅非零实数集,R+表示全体正实数集;
  • ∅空集记作,且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A的子集
  • N = {0,1,2,3,…,n,…},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合;N*或N+ = {1,2,3,..,n,…},正整数基;
  • Z = {…,-n,…,-2,-1,0,1,2,…,n,…},整数集;
  • Q = {p/q|p∈Z,q∈N+且p与q互质},有理数集;

1.2. 集合关系

    设A、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的子集,记作A⊂B(A包含于B)或B包含A。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即  A⊂B(A包含于B)且B包含于A ,则称A=B。若A⊂B且A≠B,则称A是B的  真 子集,记作A⫋B,例N⫋Z⫋Q⫋R。A∪B={x|x∈A 或x∈B},并集;A∩B={x|x∈A 且x∈B},交集;A\B={x|x∈ A 且x∉B}。

    设A 、B 、C 为任意三个集合,则有下列法则成立。交换律A∪B = B∪A;结  合律(A∪B)∪C = A∪(B∪C);分配律(A∪B)∩C = (A∩C)∪(B∩C);补集CuA={x|x∈U,且x∉A},A∪(CuA)=U,(CuA)∪(CuB)= Cu(A∩B);对偶律(A∪ B)C = AC∩BC。对偶律的第一个等式,两个集合的并集的**余集**等千它们的余集的交集"证明有:x∈(AUB)c ⇒ x∉A∪B(或) ⇒  x∈Ac∩Bc(且),所以(A∪B)c ⊂ Ac∩Bc

1.3. 函数(映射)区间与邻域

设a和b都是实数,且a

设δ是任一正数,则开区间(a-δ,a+δ) 就是点a 的一个邻域,为点a 的δ邻域,记作U(a,δ),即U(a,δ)={x|a-δo(a,δ),即Uo(a,δ)={x|0<|x-a|<δ}。

复合函数。复合映射fog:X→Z中,g:Dg→Y1,f:Y2→Z。其中Y1包含于Y2,则由映射g和f可以得到从X到Z的对应法则,它的x∈X,对应f[g(x)] ∈Z。复合函数y = f[g(x)],x∈Dg,称为由函数u = g(x)与y = f(u)构成的复合函数,定义域为Dg,变量u为中间变量。

反函数。逆映射f-1对应的f-1(y) = x。设f:[-π/2,π/2]→[-1,1],对每个x∈[-π/2,π/2],f(x)=sin x。此f是一个映射,其定义域Df=[-π/2,π/2],值域Rf=[-1,1]。f-1,即f的逆映射g:Df-1 = Rf → X,g(x)=f-1(x)=arsin x,其定义域Df-1∈[-1,1]。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f(x)的值域和定义域。在图像上,该互为反函数的y=f-1(x)与y=f(x)关于直线y=x对称。

1.4. 函数范例

1.4.1. 常用函数
  • 常数函数:y=2,D=(-∞,+∞) ,W={2}。

  • 多值函数:以“X2+Y2= r2且y≥0” 作为对应法则,就可得到一个单值分支 y= y1(x) = √(r2-x2);若附加 “y≤0”的条件,就可得到一个单值分支 y= y2(x) = -√(r2-x2)。

  • 绝对值函数:

  • 符号函数:D=(-∞,+∞) ,Rf={-1,0,1},x = sgn x *|x|。

  • 取整函数:y = [x],对于图像为阶梯函数。

  • 狄利克雷函数:

1.4.2. 基本初等函数
  1. 幂函数:y = xu(u∈R);

  2. 指数函数:y = ax(a>0且a≠1); 对数函数:y = logax(a>0且a≠1), y = ln x;

  3. 三角函数:y = sin x(x∈R), y = cos x, y = tan x(x∈R\ {x|x ≠ Π/2 + kΠ, k∈Z});反三角函数:y = arcsin x, y = arccos x, y = arctan x等;

    余切函数: y = cot x, x∈R\ {x|x ≠ kΠ, k∈Z};
    反正弦函数:y = arcsin x,D=(-1,+1),R=(-Π/2,Π/2);
    反余弦函数:y = arccos x, D=(-1,+1),R=(0,Π);
    反正切函数:y = arctan x, D=(-∞,+∞),R=(-Π/2,Π/2);
    反余切函数:
    三角函数乘积变换和差公式:
    两同相乘得两cos,二分sin对减来cos对加,cos减前要加负。两不同对两sin,二分sincos加来cossin减。
    sinAsinB=-[cos(A+B)-cos(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cosB=[sin(A+B)+sin(A-B)]/2;
    cosAsinB=[sin(A+B)-sin(A-B)]/2.
    三角函数和差变换乘积公式:
    两s和差两不同,加对sincos来减对cossin,2倍各有二分A+-B。
    两c和来两c乘,两c差来负两sin。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tan(A+B)=(tanA+tanB)/(1-tanAtanB).
    三角函数的转化公式:
    平移存在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sin(-α)=-sinα;cos(-α)=cos(α);
    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
    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
    tan(α)=sinsinα/cosα;
    tan(π/2+α)=-cotα;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tan(π-α)=-tanα.
    二倍角公式:
    正弦有sin(2A)=2sin(A)cos(A)
    余弦有cos(2A)=cos^2(A)-sin^2(A); cos(2A)=2cos^2(A)-1; cos(2A)=1-2sin^2(A)
    弦注xian
    

1.5. 函数性质

  • 函数的有界性,即函数在X上有界的充分必要条件时它同时具备上界和下界。
  • 函数的单调性(对于区间I上任意两点x1及x2,当x12时,恒有f(x1)小于或者大于f(x2)),单调增加和单调减少的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
  • 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域D原点对称。对于任一点x,偶函数f(-x)=f(x),图像关于x轴对称,奇函数f(-x)=-f(x),图像关于原点(0,0)对称。
  • 函数的周期性,定l表示最小正周期,f(x)为周期函数。周期函数中,对于对于任一点x∈D有(x+l)∈D,恒有f(x+l) = f(x)。

函数运算:f±g: (f±g)(x)=f(x)±g(x),x∈D; f·g: (f·g)(x)=f(x)·g(x),x∈D; f/g: (f/g)(x)=f(x)/g(x),x∈D \ {x|g(x)=0,x∈D}.

2. 命题

    命题一般用p、q表示,简单命题由两条件组成,条件用m、n表示。多个命题用逻辑联结词(呈V型区别于集合符号)连接,联结词由且(p∧q)或(p∨q)非(┐p)。

2.1.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 原命题:若m,则n;否命题:若┐m,则┐n;逆命题:若n,则m;逆否命题 若┐n,则┐m。此四种命题存在几种关系:互否命题、互逆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命题的真假性。逆否命题的真假性相同,其它的没有关系。若m可以推出 n,“若m则n”为真命题,该真命题中m是n的充分条件,n是m的必要条件,记为“m⇒n”。不能推出则为假命题,记为“m⇏n”。m与n能互推,m等价于n,记为“m⇔n”。

2.2. 真假命题

    只有p、q都为真命题时,p∧q才是真命题;当p或q任一个为真命题时,p∨q才是真命题;若┐m为假命题,则m为真命题。

    命题中下一级多个元素中存在量词,包括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和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当全称量词命题或存在量词命题否定时,它的量词也变化成存在与全称量词。

3. 习题

  1. 设A=(-,-5)(5,+), B=[-10,3), 写出AB,AB及A\ (A\ B)的表达式。
  2. 设映射f:X→Y, A⊂X, B⊂X. 证明: (1)f(A∪B) = f(A)∪f(B); (2)f(A∩B) = f(A)∩f(B)。
  3. 求几个函数的自然定义域:y = √(3x+2); y = 1/x-√(1-x2); y = 1/ √(4-x2); y = √(3-x)+arctan(1/x); y = e1/x
  4. 证明导入单调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定义法。在定义域任取x1、x2,且x10或<0判断单调性,即定义域D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二是导数法,若导数>0,则单调递增,若导数<0,则单调递减。导数等于零为函数驻点
  5. 奇偶性利用f(-x)判断。
  6. 复合函数的函数值

不等式与数列

1. 不等式

1.1. 常用不等式

  • 三角不等式:对∀a, b∈R, 有|a+b|≤|a|+|b|, ||a|-|b||≤|a-b|.(两边有|a|和|b|,近似记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伯努利不等式:对∀x≥-1, n∈N*, 有(1+x)n≥1+nx.(幂函数到一次函数的放缩,利用比较n=k+1与n=k和导数法可证)。
  • 算数-几何平均不等式:对任n个非负实数x1,x2,x3,...,xn, 有(1/n).(x1+x2+x3+...+xn)≥n√(x1.x2.x3...xn).尤其是n=2, x1,x2≥0时,(x1+x2)/2≥√(x1.x2)。
  • 柯西不等式:设a1,a2,...,an,b1,b2,...,bn∈R,则有(a12+a22+...+an2).(b12+b22+...+bn2)≥(a1b1+a2b2+...+anbn)2, 推及2次方至n次方得到通式。

2. 数列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n,an+1,...,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简记为{an}或{xn}。xn指数列的第n项。

    等差数列{xn}通项公式:xn=x1+(n-1)d, 前n项和Sn=n(x1+xn)/2(或Sn=nx1+n(n-1)d/2)。性质1:p+q=r+s,则xp+xq=xr+xs,且等比中项公式xp+xp1=2xs;性质2:数列{an}的连续取出或每隔k项取出组成的子数列仍为等差数列;性质3:对任意的k∈N*,有有Sn,S2n-Sn,S3n-S2n,…,Skn-S(k-1)n…成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xn}通项公式:xn=x1.qn-1, q≠0, 前n项和中Sn=nx1,q=1; Sn=nx1(1-qn)/(1-q)(或Sn=(x1+xn.q)/(1-q))。性质1:p+q=r+s,则xp.xq=xr.xs,且等比中项公式xp.xp1=xs2;性质2:数列{an}的连续取出或每隔k项取出组成的子数列仍为等比数列;性质3:对任意的k∈N*,有Sn,S2n-Sn,S3n-S2n,…,Skn-S(k-1)n…成等比数列。

注:等差数列的公差d,Sn=a1+a2+a3+·····+an=a1+(a1+d)+(a1+2d)+······+[a1+(n-1)d] ,Sn=an+an-1+an-2+······+a1=an+(an-d)+(an-2d)+······+[an-(n-1)d] ;等比数列的公比q。

平面解析几何

1. 向量

    在数学中,向量有方向和大小,记为$$\overrightarrow{a}$$, $$\overrightarrow{A B}$$。其向量对应的模记为|$$\overrightarrow{a}$$|, |$$\`overrightarrow`{A B}$$|。$$\overrightarrow{i}$$为单位向量,$$\overrightarrow{0}$$长度为零且为任意方向的零向量。$$\overrightarrow{a}$$=$$\overrightarrow{b}$$,指两向量相等(方向和大小),$$\overrightarrow{a}$$//$$\overrightarrow{b}$$,此为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由两向量$$\overrightarrow{a}$$, $$\overrightarrow{b}$$构成的平面∠ AOB,顶点为O。角度计算,∠ AOB=<$$\overrightarrow{a}$$, $$\overrightarrow{b}$$>=θ(0°,180°),cos<$$\overrightarrow{a}$$, $$\overrightarrow{b}$$>=cosθ=$$\overrightarrow{a}$$.$$\overrightarrow{b}$$/(|$$\overrightarrow{a}$$|.|$$\overrightarrow{b}$$|)。当θ=90°,$$\overrightarrow{a}$$⊥$$\overrightarrow{b}$$;当θ=180°,$$\overrightarrow{a}$$与$$\overrightarrow{b}$$反向;当θ=0°,$$\overrightarrow{a}$$与$$\overrightarrow{b}$$同向。

1.1. 平面向量线性运算

计算遵循向量可平移性和首尾相接,向量加法符合+=+=和三角形法则,向量减法符合-=+(-)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且负向量-即可将原向量反向。

1.2. 向量数乘和内积

    数乘,向量$$\overrightarrow{a}$$($$\overrightarrow{a}$$≠$$\overrightarrow{0}$$), $$\overrightarrow{b}$$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一个实数λ,使得$$\overrightarrow{b}$$=λ$$\overrightarrow{a}$$。向量内积指$$\overrightarrow{a}$$.$$\overrightarrow{b}$$=|$$\overrightarrow{a}$$|.|$$\overrightarrow{b}$$|.cosθ,|$$\overrightarrow{a}$$|.cosθ称向量投影。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内积为0。其性质如下:
  1. 两向量同向,内积为两模乘积。两向量反向,内积为负两模乘积。

  2. 向量非零向量,则.=^2=||2; .=|.|≤||.||。

  3. 向量数乘λ结合在内积中无限制,内积服从交换律、分配律但不服从结合律(角度不同)。

     向量坐标计算。任一向量$$\vec{a}$$=λ1$$\vec{e}$$12$$\vec{e}$$2,两不共线向量$$\vec{e}$$1,$$\vec{e}$$2叫做表示此平面所有向量的一个基。直角坐标系中,$$\vec{a}$$=x$$\vec{i}$$1+y$$\vec{j}$$2,$$\vec{a}$$=(x, y)。计算如下:
    
  4. 两向量相减或相加,各系x与y分别相减或之和得新坐标。

  5. 两向量内积,各系x与y分别相乘并相加得到新数;向量模等于根号下x、y各平方和。

  6. 向量垂直⇔内积为零⇔各系乘积之和=0,向量共线⇔数乘λ关系⇔x1y2-x2y1=0。

2. 平面直线方程

    平面直线于x轴正向所得角为倾斜角,α∈(0, Π)。当α=Π/2,直线垂直于x轴,斜率k=tanα不存在;一般斜率计算k=tanα=(y2-y1)/(x1-x2)。
五种直线方程: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一般式(无斜率也能表示)
1. y-y1=k(x-x1);
2. y=kx+b;
3. (y-y1)/(y2-y1)=(x-x1)/(x2-x1);
4. x/a+y/b=1(不经过原点);
5. Ax+By+C=0(A、B不同时为0).
    点线计算。

    一是L1,L2位置关系。一般式联立求解,有唯一解则相交于解值,无解则平行。另转化为斜截式,L1//L2⇔k1=k2, 且b1≠b2;L1⊥L2⇔k1.k2=-1,互为负倒数。两直线夹角公式,tanθ=|(k2-k1)/(1+k1k2)|,θ≠Π/2。

    二是距离计算。点点距离,d=√(x2-x1)^2 +(y2-y1)^2;点线距离,已知直线一般式和线外一点(x0, y0),d=|Ax0+By0+C|/√(A^2 +B^2) ;线线距离:两平行线一般式(A、B化简后可相同)相减的绝对值,d=|C2-C1|/√(A^2 +B^2)。

3. 圆与圆锥曲线

3.1. 圆

圆的三种方程:
1. (x-a)^2+(y-b)^2=r^2,标准方程圆心C(a,b);
2. (x-x1)(x2-x1)+(y-y1)(y2-y1)=0,直径式方程,已知直径上两点;
3. x^2+y^2+Dx+Ey+F=0,一般方程(D^2+E^2-4F)>0,该条件=0表示一个点,<0不表示任何图形。半径r=1/2.√(D^2+E^2-4F)。
注:圆的一般二元二次方程Ax^2+Bxy+Cy^2+Dx+Ey+F=0,条件(D^2+E^2-4F)>0,A=C≠0,B=0。
    点线圆计算。

    一是点圆关系,常用圆标准方程。点在圆内⇔(x0-a)^2 +(y0-b)^2 r^2。

    二是线圆关系,常用直线一般式。法1,采用几何判断,圆心点到直线距离计算,d=|Ax0+By0+C|/√(A^2 +B^2 ),若dr则线圆相离。法2,联立两方程的到一元二次方程,有解万能公式x1,2=(-b±√Δ)/2a,求判别式Δ=b^2 -4ac,若Δ>0则有解且线圆相交,若Δ=0则有一解且线圆相切,若Δ<0则无解且线圆相离。

3.2. 平面圆锥曲线

    圆锥曲线是指由平面截二次锥面得到的曲线,包括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平面内,到定点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等于定值e的集合。01时为双曲线,e=1为抛物线。三种曲线都有离心率e=c/a,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上的点到定点与到准线的距离相同,仅考虑x轴,椭圆和双曲线准线都在(±a^2 /c, 0),抛物线准线在轴另一侧的(-p/2, 0)。
3.2.1. 椭圆
    椭圆原理是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PF1+PF2|=2a,且两定点距离2c。考虑长轴在x轴时,标准方程是x^2 /a^2 +y^2 /b^2 =1,长轴2a,短轴2b,焦点是F(±c, 0)。关系a^2 -b^2 =c^2(椭圆中a最大,双曲c最大),两条准线在椭圆两侧。
3.2.2. 双曲线
    双曲线原理是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PF1-PF2|=2a,且两定点距离2c。考虑长轴在x轴时,标准方程是x^2 /a^2 -y^2 /b^2 =1,虚轴2a,短轴2b,焦点是F(±c, 0)。关系a^2 +b^2 =c^2 (双曲c最大),两条准线在双曲之间。(在y轴时,标准方程是y^2 /a^2 -x^2 /b^2 =1)

    焦点在x轴,双曲渐近线的虚轴2a对应在y轴上。而焦点在x轴(y轴)渐近线为y=±bx/a(y=±ax/b)。此外,等轴双曲线的实轴长与虚轴长相等,x^2 /a^2 -y^2 /b^2 =1与x^2 /a^2 -y^2 /b^2 =-1互为共轭双曲线(虚轴与实轴互调换)。
3.2.3. 抛物线
    抛物线原理是到一个定点F与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F∉l)。考虑焦点在x轴时,标准方程是y^2 =2px,开口x轴正向向右,焦点(p/2, 0),准线x=-p/2位于x轴负向。p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注:代数法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C的关系,即联立两方程。先消去y(或x)得到ax^2 +bx +c=0。(1)当a=0时,且解方程有解,则相交于一点。如C为双曲则直线与双曲渐近线平行,如C为抛物线则直线与抛物对称轴平行;(2)当a≠0时,解方程判别Δ,若Δ>0则有两个解(即交点),Δ=0则有唯一解,Δ<0则无解(即不相交)。此时的一个交点包含相交与相切。

3.2. 极坐标

    自极点O以x正轴为起始,已知对应点M对应终边OM,以角xOM为极角,则有序数对(ρ, θ)。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换方程如下:

计数与二项式

1. 计数法

1.1. 基本计数原理

    分类加法计数。假设有n类办法做一件事,而第I类办法有m1个方法,II类有m2个法,……,n类有mn个法。则完成此事共有N1 = m1+m2+...+mn种不同方法。

    分步乘法计数。假设做一件事需要n个步骤,且第I个步骤有m1个方法,第II步有m2个法,……,第n步有mn个法。则此事共有N2 = m1×m2×...×mn种不同方法才能完成。

    **排列**,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好。排列相同进具备元素和顺序相同(分布乘法计数)。排列数Anm = n(n-1)(n-2)(n-3)...(n-m+1),n, m∈N* , m≤n。全排列,即m=n,Anm = n×(n-1)×(n-2)×...×(n-(n-1)+)×(n-n+1) = n×(n-1)×...×3×2×1 = n!。

    **组合**,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组合。一般n个元素任取m个元素的排列,可以分两步:(1)先完成任取m个元素的排列,Cnm ;(2)后对此m个元素全排列,Amm  。据分布乘法可得Anm =  Cnm .Amm

1.2. 排列组合计算

Anm = n!/ (n-m)! Anm (n-m) = n. An-1m Anm = n. An-1m-1

An0 = 1 (n+1). Ann = An+1n+1 (或n. Ann = An+1n+1 - Ann )

Anm = Cnm .Amm

Cnm = Anm / Amm = n!/ (m!(n-m)!) Cnm = Cnm-1 (用于简化计算) Cn0 = 1

Cn0 + Cn1 + Cn2 + ... + Cnn = 2n Cn0 + Cn2 + Cn4 + ... = Cn1 + Cn3 + Cn5 + ... = 2n-1

Cmm + Cm+1m + Cm+2m + ... + Cm+nm = Cm+n+1m+1

(n+1)/(k+1)Cnk = Cn+1k+1 (由小推大)

注:二项式定理(a+b)n 证明2n

(a+b)3= a3+3a2b+3ab2 +b3 = C30 a3b0 +C31 a2b+C32 ab2 +C33 a0 b3 ;
(a+b)n 展开式的项 为:(a+b)n = Cn0 an b0 + Cn1 an-1b + Cn2 an-2 b2 + ... + Cnn-1 a1bn-1 + Cnn a0bn;

得证,2n = (1+1)n = (Cn0 + Cn1 + Cn2 + ... + Cnn )1.

2. 二项式

    Tk+1 = Cnk an-kbk 为二项式通项。二项式有一般有n+1项,二项式系数依次为组合数Cn0 , Cn1 , Cn2 , ... , Cnn ,各项次数和为n,展开式以a的降幂,b的升幂展开。

    二项式具有三个特点:(1)对称性。对称位置的系数相等,即Cnm = Cnn-m 。(2)增减性。当k≤(n+1)/2时,二项式系数Cnk 的值逐渐增大;当k≥(n+1)/2时,二项式系数Cnk 的值逐渐减小。n为偶数时,中间项(第n/2+1项)系数最大;n为奇数时,中间项(第(n+1)/2和(n+1)/2+1项)系数最大。(3)对于(a+b)n 二项式系数和为2n ,二项式奇数项系数和与此偶数项系数和都等于2n-1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中数学(从集合到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