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这是余华的另一部作品,相比《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这部作品的故事性没那么强,但是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更突出,立体性更强,而且把旧社会的恶习,旧俗都写出来了,非常真实。

作者写主人公孙光林,是一个6岁,被送到城里别人家,5年以后,城里人家里出事了,他又被送回来,从此沉默寡言,旁观者的心态生活,跟家里人很难再亲近了,而故事的主线也是以这个主人公的视角串起来的。

写到主人公的曾祖父,一个建桥修路的高手,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后来,由于大意,桥塌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跑路,不承担责任。再后来,一蹶不振,惶惶度日,最终死去。

写到主人公的祖父,开始跟随他的父亲修桥修路,也是意气风发。后来,出了事,他也闲下来没事做了。再后来,假扮郎中,招摇撞骗,出事了以后。逃跑还带着老母亲,日子再难,也不曾丢下过母亲。可是母亲却在他外出时,被野狗吃了,这是旧社会有的现象,作者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写了出来。

写到祖父与主人公的父亲关系,根本不是相亲相爱的父慈子孝,而是在祖父失去劳动力以后,父亲各种嫌弃下,艰难活着。我个人挺喜欢这种关系的描写,在全世界文化程度低,文明程度不高的社会里。劳动力代表了实力,小孩和老人就是累赘,是负担。所以,小孩从小要被赶出去帮家里减轻负担,而老人,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就是在各种话语,行为的羞辱中解决一口吃食。现在世界各地对待老人的态度也不一样,依旧有很多国家把老人当成累赘,让老人独居或送去养老院都是最普遍的方式。而中国,我们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等,我们的文化里,传承着千年对老人的关注和爱。当然我们的社会也有老人不被善待的问题,但大多数人还是做到了照顾老人的责任。

作者写男女关系,写小山村里,寡妇和男人的关系,写男生性启蒙的心理,写男人出轨女人忍让的态度,写那个时代对婚外情的太多……作者写了很多男男女女的关系,符合了那个时代特征,对性的保守,无知又好奇,读起来挺有趣的。

作者写兄弟情,写自己的亲大哥作为长子年少想要的表现欲,想保护家人。到后来,慢慢普通,不再多管闲事,只普通生活。写了孤独的自己和另一个孤独的灵魂遇见,两个人成为好朋友好兄弟,想相互守护的情感,知道那个人去世。他后来又找了一个很小的小朋友当兄弟,想保护他。而主人公其实有哥哥,有弟弟,可是被送养回家以后,心再也走不近了。

作者写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是真的饱满呀。比如写养父不顾养母虚弱的身体,硬要发生关系的兽性。到后来,婚外情被发现,他第一时间跪下来哭着求不要告发的隐忍。而告发着气势汹汹,以告发为荣。最后养父为了报复,拿着炸弹炸死了告密者两个儿子,而告密者没什么事。养父表现出了后悔,而告密者又被发现怀了双胞胎,她却得意地说,炸死了两个,又来了两个。这段读起来,是真的难受呀,也为人性这样而悲哀。

作者写小人物冯玉清被同村王跃进睡了,本来以为那人是要娶她的。可是他却娶了别人,她去他婚礼上吵闹,因为不甘心,也因为不公平吧。可是,没有人同情人,只有嘲笑和辱骂。最后颜面尽失,那个年代,失去贞洁,得多大的勇气才能好好活着。所以,她失望的跟着一个卖货郎跑了。很多年以后,她带着儿子独自回来了,在城里租了一个房,边找工作边做皮肉生意,养活自己和儿子。结果做皮肉生意被抓,送去劳改,留下儿子独自与命运抗争。令人唏嘘,感慨不已。

作者写女人,主人公的母亲,一个唯唯诺诺,隐忍的母亲形象;主人公的养母,身体不好,常年不出门,每天就只希望看看阳光,艰难的活着;写冯玉清,长得好看,性格也活泼,却有着悲惨的一生;写祖母,一个富家小姐,婚后被休,无言回家,嫁给一无所有的祖父,过着贫穷也高傲的一生……可能这也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吧,努力也很难拥有幸福的一生,除了隐忍还是隐忍。

作者写了很多关系,男女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父亲关系,师生关系……每一段关系里,人物性格都十分鲜明,人物真的都非常立体。这是黑色幽默吧。在时光长河里,在细雨中,每个人都这么真实的存在着,每个人也在努力的生活中,他们在呼喊,喊出的是生命向上的挣扎,是希望生活越来越好的渴望吧。

小人物,大世界,在这本书里都可以看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