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之心(简稿)

关于作者


作者戴维·斯隆·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他对利他主义的研究,基本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他和心理学家艾略特·索博共同提出的“多层选择理论”,在利他行为的进化难题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一些学者在解释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利他行为提供了思路。


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中,戴维·斯隆·威尔逊从演化论的角度出发,为我们阐释了:在达尔文的进化模式下,生物体身上的利他特征是怎么保留下来的,以及在利他主义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让人类和动物变得不一样的。他还从演化论的角度,提醒人们要进一步思考人类利他主义的发展问题。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虽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样的进化模式下,生物是不应该存在“利他”这种特征的,但是从演化论的角度来说,自然选择不只针对个体,还可以是全族。利他特征之所以能保留下来就是因为在群体之间,利他胜过了自私。而让人类和动物变得不一样的原因,要得益于人类演化过程中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规则的制定,让人类有效地限制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恶性竞争。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利他之心》,副标题是“善意的演化和力量”。这本书的中文版一共有159页,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在达尔文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则下,利他主义是怎么保留下来的,以及,在利他主义的演化过程中,为什么人类和动物变得不一样?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大家应该都知道,说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说,生物为了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资源,为了能够生存和繁衍下去,它们就要相互斗争,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在这样的进化模式下,所有生物表现出来的行为应该都是自私的,它们不应该会做“损己利人”的事。但奇怪的是,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我们不止能看到自私的行为,也看到了很多利他的行为。


在人类社会里,往小的说,比如你耽误了自己一点点的时间去帮别人开门,往大的说,比如某个人还会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人。自然界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利他行为,比如蜜蜂中的工蜂为了保护同伴而牺牲自己,雄性狒狒在遇到天敌的时候用狂叫声来提醒同伴,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同伴们逃离危险。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总的来说,利他主义就是在为别人谋求福利的时候,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承担了一定风险的行为。既然是这样,那利他主义是怎么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保留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从达尔文时代起,就总被演化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们拿来讨论。英国生物学家威廉·汉密尔顿,曾经用“亲缘选择理论”来解释利他主义的演化,他认为,亲人之间之所以会做出利他行为,是因为亲属之间有共同的基因,帮助亲人就相当于在帮自己,但是他的亲缘选择理论,没有办法对非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做出解释。后来,美国的进化论学家和社会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提出了“互惠利他理论”,用来解释非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他认为,个体冒着风险去帮助别人,是为了下次能够得到别人的回报,这种行为只是一种间接的利己行为而已。再后来,英国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克林顿·理查德·道金斯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论,他说,有机体就是一台复制的机器,所有的基因都是自私的,利他行为只是基因控制的自私行为而已。从他们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理论都从根本上否定了利他行为的利他性,认为利他行为只是自私的一种表现而已。


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却认为,不应该把利他行为看作是自私的表现。如果认为利他行为的本质是自私的,也就相当于认为,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本身,还有全体社会,都是由自私驱动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还需要利他来干什么呢?作者从演化论的角度,对利他的特征是怎么保留下来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利他这种特征等等问题进行了说明。不仅如此,作者还从演化论的角度,介绍了人类和动物在利他主义演化上的不同,以及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作者认为,人类不止受到了基因演化的影响,还受到了文化和社会演进的影响,这就让人类避免了动物世界里常常出现的恶性竞争,让良性竞争成了人类社会演化的主要动力。那么,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文化和社会要怎样继续演化下去呢?我们可以从演化论的角度,得到哪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启发呢?今天这本书就能告诉你。


这本书的作者戴维·斯隆·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他对利他主义的研究,基本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他和心理学家艾略特·索博共同提出的“多层选择理论”,在利他行为的进化难题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一些学者在解释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利他行为提供了思路。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两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在达尔文的进化模式下,生物体身上的利他特征是怎么保留下来的?第二个重点是,在利他主义的演化过程中,为什么人类和动物变得不一样?



第一部分


在达尔文的进化模式下,利他的这种特征是怎么保留下来的?本书的作者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多层选择理论。他认为,在自私和利他这两个特征上,生物的演化方向应该是这样的:“在群体之内,自私胜过了利他。但在群体之间,利他胜过了自私。”如果说,自私能让个人获得小小的收益,那么利他则会让整个族群获得大大的收益,这样一来,也就加强了利他者所在的这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利他者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繁衍。尤其是在群居的世界里,我们永远不可能只想着损人利己。


作者所提出的这个多层选择理论其实是一个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法来解释这个现象。要理解这个模型,我们先来设想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里面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自私的利己者,另一种是无私的利他者。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设想,自私的人比利他的人对环境适应得更好,因为利他的人会牺牲自己给他人带来福利,而自私的人不会。所以很显然,到了这个群体的第二代,利他者在这个群体中的比例会减少,而自私者在这个群体中的比例会增多。这就是大家一贯了解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作者所说的“群体之内,自私者胜过了利他者,自私者得到了进化和繁衍”。


现在,我们再来设想,有很多个这样的群体,而且每个群体中,利他者和自私者的比例都不相同。那么你就会发现,那些有更多利他者的群体,他们的后代在总人口上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他们的利他基因也就得到了遗传和延续。这是因为,上一代人所在的群体里面,如果利他者的比例更高,那么利他者所提供的福利也就越多,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这些利他者会在整体上提高这个群体的适应力,所以这个群体的下一代人口就更多。虽然在每个群体中,下一代利他者的比例都会相对上一代有所减少,但是综合所有的群体之后,你会发现,在下一代的总人口中,利他者的人数要比自私者的人数多。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在群体之间,利他组胜过了自私组。所以你看,比起自私的人所得到的小小利益,利他的人为整个群体带来了更大的利益,而自己也在这个群体中得到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


虽然这是数学模型模拟后的结果,但在真实世界中,也有很多例子能够说明在群体内和群体间自然选择的这个问题。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例子要说的生物,是一种叫做水黾的昆虫,它们的身体细长细长的,而且非常轻盈,经常能在湖水、池塘、湿地中看到。它们有六条腿,两条前腿和两条后腿负责将身体支撑在水面上,中间的两条腿会像船桨一样划动,帮助它们移动身体。有些水黾的腿上有非常细密的短毛,这些短毛有防水的作用,水黾能借助这些短毛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更快速地活动。比起那些腿上没有防水短毛的水黾来说,腿上有着防水短毛的水黾,它们的生存能力会更强一些,因为更快速地活动也意味着它们能得到更多的食物。


介绍完了水黾,现在我们来说说,利他这种特性是怎么在这些水黾中保留下来的,利他这种特征又发挥了什么作用?水黾中的雄性水黾对雌性水黾的侵略性有很大的不同,有一种雄性水黾会不顾雌性水黾的意愿,试图和每一只雌性水黾交配,而且还会和雌性水黾争夺食物,阻止雌性水黾进食,我们把它叫做自私的雄性水黾。还有一种雄性水黾则是像绅士一样,只有在雌性水黾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和它交配,而且不会跟雌性水黾抢食物,我们把它叫做利他的雄性水黾。


这两种对雌性水黾有不同侵略性的雄性水黾,它们在种群中的适应情况是怎样的呢?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实验中,研究者准备了很多组水黾,每一个组里分别有6只雄性和6只雌性。有的组里的雄性水黾全部都是自私的,有的组里的雄性全部都是利他的,还有的组里自私和利他的雄性水黾相互掺杂在一起,但是这两种类型的数量并不一样。


经过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发现,在掺杂组里,无论是自私的雄性水黾比较多,还是利他的雄性水黾比较多,自私雄性水黾的交配概率都要更高。如果说演化的力量只存在于群体之内,那么照理来讲,利他的雄性水黾应该早就灭绝了,但是,利他的雄性水黾现在还活得好好的。这是为什么?研究人员发现,在只有利他雄性水黾的组里,雌性产卵的数量更多,甚至达到了只有自私的雄性水黾组里那些雌性产卵数量的两倍。这部分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自私的雄性会为了自己能够获取更多的食物,而阻止雌性进食,以至于雌性水黾的产卵数量大大下降。


但在现实情况中,基本不会有一个群体的成员全部都是利他者,或者全部都是自私者这种情况,而是像掺杂组那样,一个群体里面既有利他者,也有自私者。那结论不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吗,在一个组里面,自私雄性水黾的交配概率,要比利他的雄性更高。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群体成员之间是存在动态迁移的,一个组的成员并不会总是稳定不变。所以,研究人员进一步改进了这个实验,他们让不同组中的水黾能够互相迁移。结果发现,那些来到只有自私雄性水黾组中的雌性水黾,会很快就离开。当然,自私的雄性水黾也可以换组,但是最终,大多数的雌性水黾会聚集在利他的雄性水黾周围。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在群体之内,自私的雄性水黾有优势,它们能够维持自己在种群中的数量,而在群体之间,自由迁移让利他的雄性水黾,能够在整个种群中的数量得以维持。从最后的结果大多数雌性水黾都会和利他的雄性水黾在一起的情况来看,在这样的群体里面,利他者会有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机会。而且,连雌性水黾都会选择和利他的雄性水黾在一起,更何况是人。在人类群体的社会里,利他者要比自私者更受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利他者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繁衍力。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点,在自私和利他这两个特征上,生物的演化方向分为了群体之内的演化和群体之间的演化。在群体之内,自私者胜过了利他者,所以自私者得到了进化和繁衍,但是在群体之间,利他者胜过了自私者,所以利他的特征得以保留。


在演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生物会组成小小的群体一起生存和繁衍,这让我们想到了人类,对于我们这些群居者来说,利他的特征真的太重要了,它不仅让我们在整个种族上获得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还能让那些有利他特征的人比自私的人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赞赏。



第二部分


那么在利他主义的演化过程中,为什么人类和动物变得不一样呢?我们先来说说,人类社会是怎样避免动物世界中的恶性竞争,让良性选择成为演化的主要动力的?自然界中的动物和社会中的人类,除了有竞争,还有合作。但是我们会发现,虽然很多动物会互相合作,但是它们的合作往往是建立在一个群体之内的,而且,一旦要争夺配偶和资源,这种合作就不复存在了,甚至还会大打出手。可以说,群体内的恶性竞争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类之间虽然也有这种竞争,但作者认为,人类比起动物来说,我们还受到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在文化和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产生了规范和规则,我们不仅会跟群体内的成员相互合作,还会和那些完全不认识的、跟我们没有利益牵扯的人一起合作。这些都让人类有效地避免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恶性竞争,让良性的群体内和群体间选择成为演化的主要动力。就比如在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群体里面,只要能够通过恶性竞争获取群体中的统治地位,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享用到最好的配偶和资源。但是在人类社会中,就算是地位高的人,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建立良好的威望。这就意味着,恶性的竞争在人类的社会中行不通。

那人类社会演化出来的规则,它的力量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来想象一下,有小a和小b这么两个人,他们的工作都是捕鱼。小a是自私主义者,他希望自己捕到的鱼比别人的多,而且越多越好;小b是利他主义者,他希望整个群体捕的鱼越多越好,但并不在意自己捕鱼的数量。如果按照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来说,在没有制定规则的群体里面,毫无疑问,利他主义者小b,应该是最不能生存下去的人。但是如果是在有规定的制约,并且一旦打破规定就会受到惩罚的情况下呢?

可以想到,小a因为不能忍受别人捕的鱼比他多,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比别人捕的鱼要多,这样,他就不会关心渔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收益要和付出成正比等等这些促进公平的规定。所以,小a很容易就不遵守规定,比如他可能会去偷别人的鱼、祸害整个鱼塘等等。但是一旦他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惩罚。最后,他这类人在整个群体中只会占很小的比例,因为惩罚让很多人不敢变成小a,尤其是当惩罚非常严厉的时候。对于小b来说,他肯定是完全赞同并遵循这些原则的,不但只是赞同,而且他永远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去掠夺公共资源。所以你看,在文化的影响下,在规则的制定下,最终的胜利者将是利他主义。

我们再来听一个真实发生的例子,来看看规则的制定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在美国纽约州南部的宾汉姆顿市,那里的学校区为他们市里的问题高中生制定了一个教育项目,叫做自治学院,这些问题高中生主要是有很多课程不及格,而且很可能会被学校退学的一些学生。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总是互相拼比,缺乏集体意识,很少互相帮助,可以说,这些问题高中生就是恶性竞争下的战败者。而这个自治学院,则有着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教学人员。研究者为这些问题学生制定了规则,保证每个学生,以及每个群体的付出都能够得到公平且合理的回报,不会被内部掠夺或者受到外界的干扰。作者认为,设计这样的规则不但让自治学院的学生们有了齐心协力的群体意识,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高度利他性的社会环境。而这些,都是这些问题学生原来就读的学校没有提供给他们的。

结果,在第一个学期,自治学院的学生表现得比那些没有进入自治学院的问题学生要好得多,而且在整个学年中,这种优势一直都保持着。在年底参加国家统一规定的考试时,自治学院学生的成绩已经赶上了一般高中生的平均水平。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自治学院制定的规则,在限制了内部掠夺、外界干扰,也就是有效地控制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恶性竞争之后,那些问题学生都变得比以前好了。

另外,这些孩子不仅成绩变好了,研究人员在给他们做利他性水平评估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利他性水平也比原来要高,更愿意帮助别人,为集体做贡献。这也可以反映出人类对社会环境中利他性的反应,也就是说,人类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环境中的利他性高的时候,人类也会变得更具有利他性。这就给了我们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启示,你看,成为利他主义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辅导和鼓励,还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让利他性,在物竞天择的世界中胜出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社会环境的创造需要靠规则的制定来完成。就好比是生活在恶劣环境里的人,他们需要保护自己,而且为了生存还不得已要做出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如果只是劝导他们抛弃这些生存繁衍的策略,而不改变他们的社会环境,结果只能是徒劳的。


第三部分

说到这儿,本期音频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本期音频为你分享的内容。

我们说了两个重点内容,第一点是,虽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样的进化模式下,生物是不应该存在利他这种特征的,但是从演化论的角度来说,自然选择不止针对个体,还可以是全族。在自私和利他这两个特征上,生物的演化方向有两种,在群体之内,自私者胜过了利他者,所以自私者得到了进化和繁衍,在群体之间,利他者胜过了自私者,所以利他的特征得以保留。而且我们看到了,比起自私者个人所得到的小小利益,利他者给整个族群所带来的贡献会更大,演化发展到现在,人类不再是单独的个体,我们是相互依靠的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利他所发挥的力量会更大。

我们说的第二点是,在利他主义的演化过程中,为什么人类和动物变得不一样?这是因为人类的演化受到了文化和社会演进的影响,多亏了社会规范和规则的制定,人类可以有效地限制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恶性竞争。也正因为这些规则的制定,让我们看到,人类随着社会环境中利他性的变高而变得更具有利他性。所以,怎么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能够使利他性在物竞天择的世界中胜出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利他主义进一步发展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读完了这本书,其实我们能发现,无论是亲缘选择理论、互惠利他理论、自私的基因理论,还是这本书所介绍的多层选择理论,对于达尔文进化论下的利他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结论。之后也有学者根据多层选择理论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他发现,按照计算得出的结果来说,到了第九代的时候,利他者的比例会在整个族群里达到高峰,但是之后就开始下降了,计算到第一百代的时候,利他者只占到了那一代群体人口总数的很少一部分。

其实,撇开这个数学模型的计算,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存在像本书作者预设的那种情况,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利他者,也没有绝对的自私者,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反应。那些对多层选择理论提供了生物学支持的例子,也只是实验室的产物,并不是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学案例。所以,达尔文进化论下的利他到底要怎么解释,这个问题还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或许,我们可以利用作者所介绍的方法,换一个思路来想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学者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通常在他们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之前就已经走出很远了。”那么如果说,从一开始,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进化模式就是错的呢?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就提出了与达尔文完全相反的进化思路,他说:一个物种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这个物种之间的互助和互援。这可能是解释利他行为的一个新思路。但无论如何,比起将利他行为看作是由自私所驱动的,我个人更喜欢这本书里作者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他之心(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