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092‖残亭暮日的幽思

     

图片发自App

      正是春天开始的季节,桃红柳绿,远山空蒙,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春风过处,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田里嫩绿的苗儿随风而动,起伏之间荡起了一阵由远而近的“波浪”。暖风掠过耳畔,送来缕缕田野的清香,沁人心脾,如饮温润之醇酒。

      走在路上,只见路边的一处所格外注目。它突兀于良田之间,残缺的飞檐与斑驳的壁垣,在嫩绿之间映出时空的反差。起先,我一直以为,这会是哪朝哪代的庄户人家败落在此。但有阅历的前辈们告诉我,这并非居所,而是古时供行路之人驻脚休憩的亭子,十里一座。哦,这就是“十里长亭”呵。虽然端正的外形与我心中所想的六角、八角的灵巧风格相去甚远,但在蒙昧的古时,在古人但凭肩挑手提,这端庄的长亭亦属古代重要交通设施了,于是我欣然决定去一睹其风采。

图片发自App

      南方的屋面一般都是飞脊青瓦。这长亭的顶上青瓦倒是依旧,四周围墙由一块块三尺见方的青石堆彻而上,前后两端却换成了牌枋式的石墙,四座石狮分别于两层四角仰天长啸,前后两面的石墙中间,硕大的宝葫置于门上方。整个亭子朴素得像阅尽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看着红尘的来去匆匆。抚着已满是青苔的一块块青石,凹凸不平的表面使我不禁断想当年修亭的场景,在尚无吊装机械的古时,要把这数百斤的大石堆砌而上,倒也并非易事。

      亭前后两侧的牌枋间,方形的石柱、石梁搭出宽阔的大门。前门上方赫然刻着“玉泉亭”三字,浑厚的阳文、圆润的笔划,还未进门,端是这三个字已是让远行的路人清心沁脾了。据说每处凉亭选址时,不仅要考虑相隔的距离,同时一般都会选在的井泉的地方,以供受舟车劳顿、颠沛流离的人解一时之需。

图片发自App

      走进石亭,迎面的凉气与和风吹走了远来之人奔波之苦,带来了一丝倦意——真想在这凉意绵绵的地方睡上一会儿。地面是已被历史所踏得严实的厚土,顶上是百年依旧完好的横梁,上上下下都是民居一般。倒是周遭的四顶方柱引人注目。一尺见方的石柱离着石墙四面而立,前后各两顶。前面一排柱上刻着:四面青山护玉泉、一条黄带披金被。深凸的阳刻繁文,印出苍劲的笔锋,同是阳刻花边围着的纹理透着乡人的朴素与文卷的久远。后两柱上各有一龙顶着宝珠,龙的形态、神气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一旁的巨石上数排密密麻麻的小篆刻着的人名,这些都是捐钱物以修此亭的人,历来修路、架桥、修亭都视为行善积德之事的,所以能散家财以修此亭的人,倒也真应为人所记着的。

图片发自App

      从后出亭,环目于四野,青山围着这片沃土峰峦叠障,就像神灵般护卫着。脚下的黄土大道鱼贯穿行于田野之间,直往远方。哦,这或许就是亭中对联所阐释的意境了。这简易的土路亦是人们通往异乡,物资、人文交流的“金道”呵。数百年的流源,满境乾坤都已几经翻覆,杂草丛生。不远处已有了宽阔的柏油大道于绿色的田间横亘,穿息的车队也向古亭诉说着今日的繁华——不用肩挑足行、日晒雨淋便可通达天下了。

      古亭依旧还在这儿,穿梭时空、印证历史的世事变幻。残阳西下,当我们离去之时,他在落日中的缩影渐渐远去,淹没在黑色的柏油路中。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092‖残亭暮日的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