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菜园

这里的写作不一定与“作家”相关,私以为“作家”或者其他什么“家”,不如“作者”、“写东西的人”来得自然而谦逊。至于古代文论中的“家”,早已是“术语”了,索然而已,且放之归去吧。

写作也不一定与“笔”相关。农民的锄头、木匠的刨子、厨师的锅铲等等,不都是通往“写作”的道路?区别在于,前者历来为学者之流所青睐,于是论文著书,好不欢畅,而后者呢,难入法眼啊,有何研究价值呢?然而,恰恰是这些被忽略的作者,达到了写作的真境,他们只是在“做一件事”,这种投入和忘我,会令很多“作家”汗颜吧。我曾认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一生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做木匠活。每天早晨天还未亮,他就开始刨木头,等我醒来,一只板凳或一张桌子已经完成。他见我出来,满脸笑意,指着他的“作品”对我说:“小伙子,你看看怎么样?”我连忙点头,心中却实在惭愧,他的皱纹更深了,像个小孩。天天如此,也不是要卖给谁(他做得很好,完全可以摆个摊),只拿起他的刨子,继续“沙沙沙”,如笔在纸,如雨在园。

菜园不是昆明的“小菜园”,而是往昔家家户户房子后面开辟的一小块土地,种点瓜果时蔬。我去过昆明的“小菜园”,一个饭店,以早点为佳,鸡蛋、玉米、包子、馒头、豆浆、小米粥…全是“菜园”里长出来的。那时正当冬季,我在这“小菜园”里,端着一碗小米粥,那感觉就像在春天的田野里捉住一只蝴蝶。

说起“菜园”,有些人可能没印象(或者根本不知道),毕竟如今大家都往超市里奔流,好一点的还能到菜市场赶集。其中也有一些人很想自己种菜,怎奈这干净整洁的城市没条件啊!

菜园一般不会太大,不过几平米出租屋的面积。屋后、屋前,都可,种点应时的蔬菜,哪天想吃了,过来摘一些。也不用像大棚的种植户那样,担心产量,所以覆上丰富的肥料。相信土地自身,落叶与蚯蚓,除非你想在沙漠里种出白菜。只须偶尔浇浇水,虫子什么的,只要不是那疯狂的蝗灾,不碍事的。第一次不成功,那就再种,这一种不行,那就换一种,慢慢地,也就有了经验。种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这里就不说了,你有地的话不妨一试。

知堂先生有一个集子叫《自己的园地》,与这里的“菜园”相似。不过,“自己的园地”在当时并不成立,“启蒙与救亡”的声音此起彼伏,国之不存,“自己的园地”安在?避世的嫌疑是洗不清了。我这“菜园”也只能靠回忆虚构。与“自己的园地”不同的是,“菜园”并没有印上“自己”的标记,又何必麻烦呢?谁来抢你的不成?这菜园不仅是自己平日种菜的地方,也是一种别样的景观,除了种出各类蔬菜来,自己留用或赠与他人,哪天带朋友们一聚,亦是美妙。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与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