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方神童”被中科院劝退想到的

      魏永康,83年出生,从小就是个学霸。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当年的报刊杂志争相报道,一时间被誉为“东方神童”。

      但是20岁那年魏永康因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

      他的母亲极度失望。为了方便儿子读书,她二十来年寸步不离陪在儿子身边,照料他的衣食住行。

      她认为“儿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家务活儿从不让儿子插手,连洗澡洗脸都帮儿子包办。

      母亲扭曲的教育方式,把魏永康培养成了一个空有高智商,却毫无用处的“废人”。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培养健康人格的主阵地应该在家庭,而帮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健康人格的主要方式。

      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制力,培养延迟满足能力,学会管理自己的需求,从而增加抵抗诱惑的能力;

      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敬畏之心和合作精神,其中爱心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做家务会使孩子做事变得条理,学会统筹安排时间;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自尊自爱自信的可贵品质。

      而所有这些品质都是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能够独立地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基础。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人格非常重要。

      反观现实,像魏永康这样,在学习上是“神童”式的,但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学校劝退的例子屡见不鲜。

      梅丽,2014年的高考状元,以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但不到一年被学校劝退。她90%以上的时间在宿舍床上度过,生活不能自理,外卖和手机是她最好的陪伴。

      张非、常书杰、……

      我们不妨推开某大学的学生宿舍:毛巾、脏袜子混挂在头顶,桌上物品横七竖八零乱不堪,地上灰尘、垃圾,找不到的电池、工具钳竟“藏”在没叠的被子里……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呢?

      是的,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

      究其原因,源于父母从小对孩子的迁就和放纵。也许父母有过要求孩子收拾房间的经历,有过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经历,但是看到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表现出不耐烦和抵制的情绪,父母可能会感到,与其要求孩子去做,还不如自己来做来得容易来得痛快,与其说是让孩子帮忙,还不如说是给自己增加负担。

      于是,索性自己动手而放弃了对孩子的要求。

      父母担心做家务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事实上,恰恰相反,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会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会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这样反过来会促进孩子的学习。

      “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也不用管。”这句话有多少父母说过,无法统计。这种认识支配下的家庭教育会祸及孩子的一生。在孩子还没有努力动手做家务的时候,父母就代替孩子做了,这样父母有意无意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折断孩子自我飞翔的翅膀。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从而导致孩子人格不健康,导致孩子失去自我飞翔的能力。无论孩子表面多么辉煌多么优秀,都有可能随时崩溃。

      如何让孩子轻松地持久地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呢?

            1.正确的认识

      父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的运动轨迹,孩子经父母而生,但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同时属于国家属于社会。

      在孩子的人生路上,父母只是阶段性的陪伴者,孩子终将走向社会,独立生活。所以父母要从养成孩子从小做家务的习惯着手,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不是处处事倍躬亲,包办代替。

            2.示范的作用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父母的言行会给孩子做出榜样。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抱怨做家务的繁琐和无聊,而要愉快地投入到家务事中,在耳濡目染中,孩子自然会喜欢做家务。比如,父母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和孩子的房间作对比,让孩子意识到,整理房间和不整理房间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3.民主的方式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信任孩子,要以朋友的态度与孩子对话,要迎合孩子渴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比如,给孩子提供他自己所能做的家务清单,让他自己选择其中的项目。这让他感到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从而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去做自己选择的家务。

            4.具体的目标

      如果父母笼统地说“把你的房间整理好”,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困惑,感到无处下手,甚至会挫败孩子的积极性。如果把这个任务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目标,就会降低做家务的难度。比如,把这个整体概念分解成“把你桌上的书放到书架上,摆放整齐”,“把你的被子叠整齐,把床单铺展”,“把衣服叠好,放在衣柜里”……这样就会让孩子确切地理解了要求,并付诸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耐心至关重要,耐心把要求讲清楚,必要时甚至耐心地做示范,回答孩子所有的疑问,直到孩子独立完成。

            5.合适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帮助孩子准备好合适的工具,会降低孩子做家务的难度,增加孩子做家务的兴趣。如果给孩子一把比他还高的扫帚,那孩子光拿扫帚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可想而知怎样去完成任务。

            6.及时的奖励

      当孩子努力做完家务后,父母一定要及时表扬,并给予合理的奖励,这样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把孩子所要完成的任务打个表格,孩子每完成一个步骤,就奖励一个小红星,当孩子顺利完成整个任务时,奖励孩子一个他所希望得到的合理的奖品,但注意不要用金钱和物质奖励。要充分相信正强化的作用。

    魏永康的母亲只注重儿子的学习,而完全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最终走向了悲剧。

    愿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要避免孩子成为学习上的“巨人”,生活上的“废人”,请从培养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着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最终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人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东方神童”被中科院劝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