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15天完全告别火电!青海新能源产业刷新世界纪录

在遥远的西北边陲,有一处仙境与人间的交汇。

那里有蔚为壮观的冰雪高原,也有水草丰茂的山川平地;

那里有神秘莫测的可可西里,也有极致俊美的天空之境;

那里既有神话中神仙聚集的昆仑之巅,也有现实里养育了千万人的三江之源……

那里就是青海。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身处西北的青海光环并不十分突出。

然而近年来,凭借着一场清洁能源的攻坚之战,青海成为了全国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新能源的浪潮之下,青海缘何成为能源革命的中心?

时代更迭之中,又该如何保证其新能源产业更加长远的发展呢?

◆◆◆

仙境与人间的交汇 

青海,是一片被格外眷顾的土地。这里汇聚了数千座高山群峰,孕育了三千余条江河,也静卧着近千座湖泊。

从地图上来看,青海雄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式分布。青海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其中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底组成,蕴藏着丰厚的冰雪资源,这也成为了河西走廊内陆河流的发源地。

西北部则是著名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的意思,因此这里也是重要的盐产地。除了盐之外,柴达木盆地还坐拥丰厚的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的自然资源,是座名副其实的聚宝盆。青海省的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迥异多样的地形造就了青海独特的个性。高原高寒、沙漠干旱,这些生存环境覆盖了青海一半以上的地域面积,也带给了青海数不清的神秘和奇迹。

近年来,青海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走红。这里有被誉为“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也有吸引着无数探秘者前往的可可西里。这里的“万丈盐桥”堪称惊世奇观,而著名的三江源则孕育了中华文明中的两条重要支脉——长江与黄河。

茶卡盐湖

如此多的自然奇迹聚于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青海仙境,也为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青海境内的昆仑山,承载了中国古代最庞大的神话体系之一。我们所熟知的西王母、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据传都起源于昆仑山脉。

除了神话故事外,青海所带来的仙境还有多民族融合的宗教信仰有关。

当然,在青海,仙境之外还有一层真实的人间。

它们多分布在青海的东部,那里是高原上少有的低海拔宜农区域河湟地区,这片区域聚集了青海全省过半的人口和耕地。

实际上,青海省的文明起源历史悠久。据考证,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曾出现过人类活动的痕迹。

尽管与诸多内陆地区相比,青海境内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但这并没有阻挡地区文明的发育。早在先秦时期,青海地区的西羌人就与中原人有过接触。经历了千百年的冲突、交流与融合,直至清朝雍正年间,年羹尧平定叛乱,清政府在这一地区设立“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职务,为青海的出现埋下伏笔。至此,青海的轮廓才逐渐清晰。

青海省正式作为独立的政治板块出现在中国版图上是在1929年,至今正好90周年。

受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在青海这片“人间”里,也孕育着不同民族、不同内涵的文化,经过长久的交流碰撞,形成了独具青海特色的多元文化。 

◆◆◆

边缘与中心的改变


长久以来,受地缘因素影响,青海在人们的印象里还只是一个边缘省份。

青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有限的产业规模,也限制了其向其它地区的发展。

好在,大自然对于青海的馈赠十分慷慨,省内拥有的矿产资源使得青海在早年间形成了以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

青海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宁、海东和海西州的格尔木等地。受益于本地丰厚的矿产资源,青海也逐渐从一个边缘省份发展成为了低调的工业中心。

最为突出的便是盐湖化工。

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在该省104.56万亿元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中,钠盐、芒硝、锂矿、钾盐、镁盐等11种盐湖矿产潜在总值合计为99.15万亿元,占该省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94.83%。

青海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盐湖100多座,主要聚集在柴达木盆地海西州一带,盐湖资源居全国首位。

目前,境内拥有海西州察尔汗、茶卡、柯柯、大柴旦、东西台吉乃尔、马海六大盐湖为重点开发区,现已发现盐湖矿床70多处,盐湖资源累计探明储量约4000亿吨,堪称世界级盐湖资源库。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青海省的盐湖化工产业迅速崛起。

如今,位于格尔木的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是世界第四大、中国第一大钾肥生产企业,几乎关乎着国家农业生产的命脉。

除了盐湖化工之外,青海省的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也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居于重要地位。

据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表明,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量达70亿吨,而在其中“鏖战”60余载的青海油田也贡献了超过一亿吨油气产量。

在近现代的工业史上,我们看到青海正在依托得天得厚的资源优势向中心靠拢,逐渐成长为一个“不会被模仿,更不会被超越”的矿业大省。

◆◆◆

完全告别火电的15天


青海并不止步于此。

近日,青海省发起了一项“绿电15日”的创新实践,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据国家电网宣布,青海“绿电15日”活动即在2019年6月9日0时至6月24日0时期间,青海省所有用电均来自水、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产生的绿色能源,实现青海全省连续15天360小时用电零排放。

这也是继前两年绿电7日”和“绿电9日”后,青海省再次向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发起挑战。

如今,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灯火通明的工厂、霓虹闪烁的街道、星星点点的灯光都是通过清洁能源发电产生的。在完全告别火电的这15天里,酝酿着青海省能源发展的大动作。

那么,青海这一创造性地举措底气何在?

优越的自然禀赋赋予了青海尝试的基础。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有3518条河流流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水电理论蕴藏量达2187万千瓦,在发展水电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青海拥有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等多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作为调峰调频主力,承担着电网削峰填谷的任务。

除水电外,青海的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该地区光照时间强、辐射强度大,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开发量高达30亿千瓦。

地广人稀的青海具备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条件,近两年相继建成了全国首座规模化储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群以及全球最大的龙羊峡850兆瓦水光互补电站,项目规模、技术水平正在逐渐领跑世界。

此外,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风能资源优越,风电技术开发量可达7500万千瓦。

目前,青海省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420.61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量的86.5%。其中,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装机已经超过水电,成为青海的第一大电力来源。

除了丰富的能源资源外,青海省还有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荒漠土地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以此计算,这类土地上的装机规模将达到35亿千瓦,折合年发电量约5.6万亿千瓦时,是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56倍。

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青海省在向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大省逐步前进,同时也在为打造新时代的“电力特区”而努力。

数据显示,2018年青海省首次实现电力净输出,完成清洁能源外送100亿千瓦时,并且成功地开拓了华东、华中、西南电力市场,为后续电力产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如今,多年前的不毛之地上,四处都是新能源发展的足迹 。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青海新能源产业,正在迅速领跑全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省15天完全告别火电!青海新能源产业刷新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