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变了,你才成了更好的你!——读《文化的演进》

作者博大的知识储备、精深的专业水平以及对各领域知识的驾驭能力,让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

一个个经多年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可圈可点,字里行间不虚言,观点、方法与语言均严谨有序。首先,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随处可见,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描述-假设-评估”,例证法、随机抽样法、统计法等。先提出问题,然后以“理论”和“实验”两手抓的方法,一步步接近结论;在假设与验证、实例与理论、调研与分析、数据与案例中,一步步带着读者理解基因与文化的秘密。当然,也绝不“闭门造车”,时不时地引用学术各界各领域的前沿理论与观点,在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中一步步靠近真相。更可敬的是,作者还会自找漏洞,对前方观点进行自我矫正,补上漏洞,让观点更加严丝合缝。科学严谨的论证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模式,体现着学者的专业素养。其次,故事化与类比化的论证方法,使得本书更具科普性。你以为书中只有滴水不漏的科学研究吗?不是的,作者还很擅长讲故事,讲得一手好故事,那些非常接地气的案例,把科学从“神坛”一样的位置,拉到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落到地上。精准到位的类比,将费解苦涩的理论瞬间生动起来。比如把生命体比作一台机器,DNA就是机器的程序,负责指挥,蛋白质就是操控机器的“工人”,如此各司其职,实现生命体的自我复制;把有性繁殖,比作单发动机飞机,双基因组就是主部件和备用部件的搭配。第三,旁征博引,跨学科多领域,从各个角度全方位解析生命的秘密和文化的演变。呈现各国各领域各学科的学术思潮、研究成果,多角度全方位地厘清问题,在辩与证中,传达的观点和结论越来越清晰明了。与此同时,作者偶尔插叙自己的求学经历、学术生涯,亦回顾某个领域的学术史。这种从圈内到圈外的角度,比较新颖,在高屋建瓴中,让读者既能深入其中,又能站在圈外人的角度有个清醒的认知。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语言有着温度,不是冷冰冰的“论理”,而是在冷静中带着些许的温暖,如“染色体,它们跳着神秘的舞蹈”。

作者贯穿始终的主线结论是:人类在基因和文化的双重作用下,不断进化和演进,历史的发展,不只是文化的结果,还是DNA与文化相互作用而带来的结果。

那么,文化的演进与基因的进化,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跟随作者的文字,逐一拆解,一探究竟。

了解基因的真相,是理解文化与基因关系的前提。从遗传学的角度而言,遗传进化是试错的过程,突变是新事物的来源,自然选择保留有益的突变,淘汰有害的突变。遗传进化这种试错机制,也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从某种程度上,“遗传变异能让物种有更大的可能性,避免被危险所毁灭”,突变带来新的可能,并且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保留下有益的突变。这也恰恰印证了“挑战,即是机遇”的真理。作者坦言“任何有能力自我复制和突变的事物,都会在某种形式下成为自然选择的对象”,正所谓“变,则通”。基因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文化世界呢。

作者反复强调文化与基因相互作用。简言之,文化的演进,会带来基因的进化,使得基因突变在自然选择中成为可能;而基因的变异,也在文化演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力量。相比亚洲人,北欧人有在断奶有继续饮鲜奶的习惯,这正是一个论证“新文化行为由基因突变个体的存所引起”的例子。部分个体由于基因突变,体内继续产生乳糖酶,从而对鲜奶有了耐受力,而在事物匮乏时期和对热量需求大的地区,这种“乳糖耐受”的个体就有了优势,可以喝动物鲜奶,如此,继承这种基因的人也就有了优势,增加了繁衍后代的可能性。如此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在自然选择中保留下这个有利突变,因此形成了北欧人饮鲜奶的文化习惯。这个例子,也证明了三件事:一,基因突变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利的;“突变体”,能够凭借繁衍优势,传播得更快更广,在自然选择中获胜;新饮食习惯的形成,会带来基因的进化。另一方面,针对“文化创新影响基因”,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人类是唯一一种女性在生命结束很早前就停止生育的动物。人类学家研究非洲俾格米人发现,一位母亲当自己的第一个女儿第一次生产时,她便停止受孕,以便更好地帮助女儿抚养孩子。这很可能就是造成生理上绝经的原因。俾格米人的这种“利他主义”文化,带来了基因的变化。

文化和基因纵向的进化关联紧密,而横向的迁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迁移也会带来遗传学上的迁移,而遗传迁移也是造成文化多样性及文化变化的重要因素。比如来自外族的母亲会把自己的母语教给子女。

当然,基因进化与文化演进也存在根本性的差别。虽然由以上观点可知,基因与文化互相影响、多有互动,生物进化与文化演进确实存在很多接触点,但二者存在着根本差异。基因突变是随机的,而文化并非随机,往往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基因遗传的过程是缓慢的,只能传于自己的子女,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而文化传播则可以很快,甚至顷刻间完成。

作者还引入了“表型” 的概念,“表型”就是个体的结构,在特定环境中发展出的结果,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供养”,成就个体。此处“供养”,即环境,亦为文化。也有学者认为是“自然×文化”,可见二者互为对方的重要性到了“其中一个为0,则结果为0”的程度。

人类文化有着独特性,动物有语言,也有能力发明和学习使用新工具,但人类特有的是对文化的持续学习和传播。

关于文化变迁的真相,作者认为“文化的演进是由创新和选择之和决定的,更确切地说,是由社会所接纳的创新决定的”。并非所有的创新都创造了历史,只有那些被历史所接纳、传播、推广的创新,才是重建文化中要研究的目标。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脉络,“与基因和文化的发展脉络存在着无需置疑的亲缘关系”。它的进化谱系与基因的进化谱系机器相似,二者的契合度很高。作者就人类的五大语系,结合基因的规律,做了详细的阐述。

人类自“走出非洲”开始大规模扩张,其扩张史对于族群间的遗传变异影响很小,更多的是受文化演进的影响。最近一万年,人类向农牧经济的过渡,是不同文化演进的结果;而进入农牧经济时代之后,自然选择也解决恨很多因文化创新而带来的问题。因此,这一点也暗合了前面“基因与文化相辅相成”的观点。

然而,种群的遗传变异与其地理位置呈现出完美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基于遗传学角度的差异,刚好对应上地理距离的远近。并且因自然选择带来的差异微乎其微,更多的是文化的差异。可以说,“异地这点小事儿”,文化带来的差异要远远大于基因的差异。

遗传漂变、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与人类迁移四大因素互相影响,维持平衡。遗传漂变与自然选择,为不同的种群带来遗传变异,造成差异化;基因突变,作用在个体上,带来个体的多样性;迁移则是一种对抗力量,与自然选择形成一种平衡。

总体而言,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因“有文化”而适应环境,加速了进化的速度。与基因不同的是,文化是个具有巨大灵活性的机制,往往具备全能性,并且能够迅速扩散。然而,文化创新所带来的不平等,又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就是“一个物种的遗传变异越大,就越有优势,因为这有助于维持整个物种个体完整的生育能力”。于基因,有变化才有竞争力。虽然我们人类在基因上的差异十分有限,然而文化差异却日益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的确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者在最后还提到了文化演进带来的不利后果,创新能解决问题带来益处,但也会带来难以预估的代价。医学、工业、环境各个领域的代价,我们见识了太多。但是,归根结底,文化的演进,旨在改善生活条件。作者最后一章,可谓敲了一记警钟,启发思考。

《文化的演进》,作者集“十八般武艺”而书,面面俱到地向我们展示并阐释了人类非凡的文化演进史,从遗传学的角度探寻人类DNA的演变密码,现代人祖先“走出非洲”的迁移历史,不同人种DNA的差异与文化的差异,人种肤色差异同饮食文化的关系等等。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基因,重新认识种族差异、文化差异和人类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你变了,你才成了更好的你!——读《文化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