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往事》:一部“蜡像馆”电影

看罢昆汀的《好莱坞往事》,打算为这部电影创造一个说法,“蜡像馆”。

这个说法也不是完全创造的,来自于《低俗小说》里,特拉沃尔塔扮演的文森特对长耳兔餐厅的比喻,“你认为这餐厅怎么样?”“我想,它就像一间有脉搏,心跳的蜡像馆...”

而更多的,可能和马丁·斯科塞斯的,漫威电影是“主题公园”的论断有关。

实际上,我也没弄明白斯科塞斯为啥用“主题公园”来形容漫威电影,可能联系了鲍德里亚那篇著名文章吧。他可能认为,漫威电影没有原始物(referent),完全是生造出来的拟像(simulacrum),就和主题公园里的王子、公主、英雄、城堡一样,都是各种叙事的受造物?继而他认为生造出来的东西缺乏情感,历史感,无法给人灵感,知识,会千篇一律。好像主题公园只是生产欢乐,消费,表演的场所。主题公园入侵电影,长此以往会使电影变成一种愚蠢的生产幻觉的装置?

说回蜡像馆,不同于主题公园的是,首先它是有原始物的。曼德拉或英国女王的蜡像是依据真人的身形尺寸制造的。还有,蜡像馆里的蜡像有两种,一种是名人,另一种是角色。007是有蜡像的,但它可以是丹尼尔·克雷格模样的,也可以是肖恩·康纳利模样的。关于名人,角色可能存在一种现实,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经典的角色形象就是名人,或名人就是经典的角色。好像没人会记得《七年之痒》里梦露的角色,那个形象就是梦露。又或者没人记得扮演周星驰电影里“如花”的演员叫什么,那个演员就是“如花”。总之,名人蜡像是有原始物的,而角色蜡像可能没有原始物,比如蝙蝠侠蜡像,角色、名人含糊的蜡像则是有原始物的。

而主题公园里的一切是统统没有原始物的,它只有表演和角色。迪士尼乐园的钢铁侠角色是无法找唐尼扮演的,因为唐尼只有一个,他不可能天天出现在迪士尼乐园。所以,主题公园只有带着头套的表演,或者影像表演,以及各色各样的角色。

为什么说昆汀电影是“蜡像馆”呢?因为看过之后,你会觉得,既真实,又虚假,既有历史依据,历史人物,又有对历史的戏谑,调笑,既像真人真事,又只是个蜡像和搭建的场景。

所以说,昆汀电影很多都是Alternate history架空历史。而在众多蜡像中,他所着迷的是那些纯角色蜡像,他们被摆在中央,而名人蜡像是一些小点缀,角色和名人含混的蜡像则树立在它们之间。

在《低俗小说》那个著名的扭腰舞场景中,文森特和米娜来到长耳兔餐厅,服务员都是好莱坞50年代的明星,他们端着食物,饮品穿梭在各餐桌之间,而此刻餐厅真正的明星则是在舞池中央的特拉沃尔塔和乌玛·瑟曼扮演的角色,有些名人蜡像甚至都没有正脸。

这种“游览蜡像馆”场景,在“好莱坞往事”中被放大成了整部电影。名人蜡像还是一些点缀,波兰斯基,李小龙,麦奎因,甚至沙朗·塔特,曼森,它们只是增加了时代氛围和历史的实感。或者从长耳兔餐厅的角度看,它们只是文化标识,符号而已。

当我们透过这些标识试图深入了解好莱坞,继而走近时,摆在面前的是,角色和名人含混的蜡像。比如,Rick Dalton这个小明星会被人叫做电视剧Bounty Law的反派Jack Cahill。又或是特技人Cliff Booth只会被称作Jack Cahill的替身。

关于这一类蜡像的描写在影片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主要集中在Rick Dalton的戏中戏。观影时,观众可能会产生错觉,对同样虚构的角色和名人形成误认,很困惑。

还有一个观影时有趣的地方,你会发现有两个达科塔·范宁。一个是演员,扮演嬉皮士头目的达科塔·范宁。而另一个是她当童星时的角色形象,像小大人一样,和Rick Dalton聊天,对戏,由另一名童星扮演。

昆汀着笔墨最多的一种蜡像是纯角色蜡像。有意思的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看,这些纯角色蜡像只是虚构的角色。而从影片的叙事看,它们却又成了名人。《好莱坞往事》核心人物是两个虚构角色,它们没有原始物,但不代表他们周遭的一切都没有原始物。昆汀一向热爱这些纯角色蜡像,他们会被设计的戏剧感十足,并由最大牌的明星扮演。而相反,名人蜡像则往往会由不知名的演员扮演。可能沙朗·塔特是个例外,昆汀想把她最童真,美好的一面永远定格在荧幕上,成为永恒,所以用了大明星玛格特·罗比。电影和蜡像馆这时都成了木乃伊,贮藏一种美好的历史叙事。

鲍德里亚说,美国可能正在比迪士尼乐园更加迪士尼乐园。毫无疑问,好莱坞会比整个美国更像主题公园。但同时,主题公园也会制造它自己的历史。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于是,建造了一个居于主题公园与它自己历史之间的“蜡像馆”,试图复活一些虚虚实实的故事,人物,让他们有脉搏和心跳。而自由地,创造鲜活的纯角色是昆汀一直热衷的,也是最擅长的部分。角色大于明星,站在舞池中央的最终是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莱坞往事》:一部“蜡像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