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 勿欺也,而犯之;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孔子告诉子路,如何侍奉君主,如何与君主相处:不要跟他用手段,不要跟他耍花招,不要想要欺瞒他,但你可以有话直说,犯言直谏。

去说一些君主不是很爱听的话,这个没关系,但是不要去欺骗他。

这样的教导的确挺令人意外的,因为子路本身就是一个说话很直的人,孔子在别的地方总是担心子路会犯错,得罪人,所以总是劝他要“切切偲偲怡怡”这样的建议。但对于子路如何和他的君主相处,孔子给出的竟然是“有话直说”这样的建议。

因为政治这件事情,没有水平,你是做不了的,你在朝堂之上,也可以讲一些委婉的话,但讲委婉的话是需要智商的,讲委婉的话是需要能力的,所以,像子路这样一个直人,他在庙堂之上,希望能够委婉一点处理问题,很有可能他会误入旁门左道。搞不好更容易得罪君王。

与之性格相对的就是东方朔,东方朔就是一个善用曲折之术的滑稽之才。他有很多的心机,有很多的招数,因为他的智商足够。但是对于子路来说,如果和君王采用曲折之术的话,很容易就把自己也给绕进去了~ 所以,对于子路这样的人,孔子给出的建议就是“勿欺也,而犯之”。直来直去就好了。

但是“犯”也不是冒犯的意思,就是直言进谏就好了。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去通达仁义,小人向下去通达财利。”

有人说,意思就是:上达,君子追求的是形而上,仁义、天命这样的东西;下达,小人追求的或者小人善于做的是获得财物、获得地位,名利权情这样的事情。这是一种解释。

另一种看法是,从办事上来看,君子跟小人也是有区别的,小人下三路的事儿都会,例如给人送礼,请人吃饭,酒桌劝酒。而这些,君子是不会做的,不是不愿意做,而是根本不会做。

君子擅长的是“上达”,你跟他讨论学问,讨论哲学,让其上台讲话,他能够讲的很棒,但你让他私下跟人商量怎么分利,研究一些猫腻,他可能就做不到了。

所以,孔子这样的人,关心的是“上达”的事情,你要去学,学学问,学哲学,学知识,要有追求。

小人解决的是办事方法,人情世故这样的东西;所以孔子感叹: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小人也有小人的长处,君子也做不到小人的境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

现代人很有趣,总是说,我是学会了,但是对方没学,不也是没办法改变的事情吗?这就是今之学者为人。我们自问一下,我们学东西,到底是为谁学的?

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我们学东西,是为自己学的,我们学了一个东西之后,首先要对照、批判、反思,映射出来的是你的内心,自己能学点什么?自己能改变点什么?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而孔子对于他那个时代所处的乱世之下“今之学者为人”,他们觉得,学了东西都是为了别人,给别人看的。给别人看,你看,我学过了,你看我学会了;或者,学过之后,用来批判别人。评判别人做的不对,评判别人不懂道理。

所以,当一个人学完了东西之后,不断地为人,不断地看别人,不断地指责他人,他学什么东西都是没用地,他会巨幼很强大地无力感。越学越焦虑,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学习,会越学越焦虑呢?因为你学了东西以后,你明白了事理,但是周围地人跟你所明白的事理不一样,你就觉得好像没用。

这就是学错了,因为你总是想着改变别人。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越学越欢喜,越学越愉快,越学越有力量?就是因为,学习的每一个东西都在内化。向自己,让自己发生改变。这是学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不要把自己学成一个手电筒,总是照别人,总是觉得别人不够好,你应该往内修,学了任何一个学问之后,对照自己。我可不可以变得更好?

《思辨与立场》那本书就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就是首先要学会批判自己的行为,批判自己的想法,你得经常反思和批判,自己所说所想的这些话题。你才能够不断地进步。

所以,大家如果真的希望越学越愉快,越学越有效,那你就把自己学的东西用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学了以后更苦恼,觉得为什么他们都不学!

别人不学,是因为别人的缘分都未到,是因为别人都还没有到这个时间,他们还没有到这个触点。总有一天,大家都学习了,也是他学他的,你学你的。还是各自内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五四. 勿欺也,而犯之;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